郭 磊
(泰山医学院附属新泰医院,山东 新泰 271200)
肾柱(又称Bertin氏柱)为相邻肾椎体间伸入髓质的肾皮质部分,本属于肾脏的正常结构,此处的解剖变异突出增大嵌入肾窦,则称作肾柱肥大。1992年Hus-Chong Yeh 根据发生学提出不同看法并更正为肾实质结合部。此处变异原本无病理意义,但在许多影像学诊断中,此种突入肾窦的异常团块常被误认为占位性病变,造成误诊。现报告30例如下。
1.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2~68岁,平均49岁。无腰疼、血尿等泌尿系临床症状28例,血尿2例,体检B超发现肾柱肥大23例,疑为肾占位7例,随访1~10年,患者仍无任何临床症状,多次复查B超提示肾脏无明显动态改变。其中1例静脉肾盂造影认为肾盏占位性病变,CT诊断为肾囊肿1例,肾低密度占位2例,其中1例经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核实未见充盈缺损集肿瘤染色,提示为肾脏正常。
1.2方法 应用SDL-310、B型超声诊断仪,3.5MHZ探头,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常规涂耦合剂,转动探头,取一系列肾脏纵、横、斜切面。必要时嘱患者缓慢深吸气,使肾脏下移,以观察被肋骨遮盖的部分肾脏。
结合本组30例,发现肾柱肥大超声声像图特征如下:
(1)肾柱肥大发生于右侧肾脏18例,左侧肾脏10例,右侧多于左侧。2例双身均出现肾柱肥大。
(2)肥大肾柱从一侧肾皮质向内突入髓质到达肾窦,致使肾窦回声一侧分裂,为肾柱充填,分裂程度由肾柱大小决定。
(3)30例肥大肾柱均发生于肾脏外侧缘,与肾门相当,其中肾中上部好发,而下级少见。
(4).肥大肾柱内部回声均匀,与邻近肾皮质回声相同。
(5)肾柱肥大虽可显示轮廓完整的“占位”团块,但连续切面可证实肥大肾柱无球体感,无包膜,且与肾皮质相同。
(6)肾脏外形无明显改变,被膜清楚,无局部隆起。
(7)肥大的肾柱直径小于3 cm。
从胚胎学上解释,肾柱为肾叶融合发育而来 。超声显示肾皮质、髓质均为低回声,而髓质回声更低于皮质,集合系统表现为高回声区,边界毛糙,被肾实质所包围。肥大肾柱伸入肾髓质、肾窦,使肾窦回声出现低回声区,很容易与肾脏占位性病变相混淆。就诊者常因健康查体时普查发现一次而进一步确诊。
1983年Roger N Leekan[1]从11例B超曾疑为肾脏占位性病变,后经CT或尸检证实为肥大肾柱的病例中提出诊断肾柱肥大的5条标准:(1)肾窦回声一侧出现凹陷。与本组相比较,本组100%肥大肾柱发生于肾脏外侧面,与肾门相对。(2)肥大肾柱的回声接近肾皮质回声。本组完全符合(3)肥大肾柱无球体感。本组结果与之符合。连续多切面探查,肥大肾柱无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总有一个切面与周围肾皮质相连;(4)肾柱肥大回声很容易与肾窦回声区分。本组图像亦表明肥大肾柱为低回声,肾窦为高回声,故回声上容易区分,而且肥大肾柱与肾窦交界处轮廓清楚,没有边缘模糊的现象,只是肾窦回声受挤压出现凹陷。(5)肥大肾柱直径<3 cm。本组最大测量为2.5cm。
利用B超诊断肾柱肥大时,应注意到与肾囊肿、肾肿瘤相鉴别,肾囊肿为无回声,有囊性回声的特征,而肥大肾柱呈低回声,与相邻肾皮质呈等回声,且两者相延续,局部血流信号走形自然。
肾脏肿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可肥大肾柱相区分:肾脏肿瘤有明显的立体感,回声与肾皮质回声截然不同,内回声可不均质,而且局部肾窦回声受压,可引起局限性肾积水。而肥大肾柱突出特征是肾脏轮廓无改变,肾柱回声均匀,无立体感,血流信号走形自然。虽然超声多普勒对于肿瘤滋养血管的显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标明恶性肿瘤的存在,但只有70%的恶性肿瘤可显示肿瘤血管,7%良性占位亦有此现象。直径小于3 cm又无血管的肿瘤,仅凭血流两者很难鉴别。如果其回声与肾脏皮质相同,血管走形自然,肥大肾柱的可能性大。
肥大肾柱不仅在许多超声检查中易被误认为占位性病变,即使静脉肾盂造影、CT有时仍可能误认为肥大肾柱为肾占位性病变,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提供确凿证据,但此检查方法属于创伤性检查,不能成为肥大肾柱的首选方法。而B超声像图上能提供明确的诊断标准,而且方便、灵活、无创伤、费用低等优点。
[1] Roger N.The sonogarphy of renal columnar hypertrophy[J].J Clin Ultrasound,1983,11:491.
[2] Barry S.Septa of Bertin:A Sonographic Pseudotumor[J].J Clin Ultrasound,1983,11:317.
[3] Hsu-chong Yeh,Kathleen Phalton.Junctional of hypertrophic column of Bertin[J].Radiology,199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