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严爱龙,胡亚丹
·短篇论著·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刘艳a,严爱龙b,胡亚丹b
依达拉奉;脑梗死;临床疗效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证实,发病<24 h;无卒中史或脑神经功能缺损,并排除脑出血或全身有严重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40~71岁,平均(61±4.2)岁;治疗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9~76岁,平均(58±5.1)岁。2组年龄、性别、体重、发病时间、伴发疾病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降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保持水盐平衡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溶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天,共14 d。
于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对患者进行评分。根据患者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下肢肌力,步行能力,需要帮助者水平等标准,分为“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评分降低18%~45%;“无效”:评分减少17%;“恶化”:评分减少<17%。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人数)/总人数×100%。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出凝血时间。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治疗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及恶化的人数分别为5、8、1、1和0,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及恶化的人数分别为3、5、4、2、1,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0.05)。治疗组出现轻度转氨酶增高2例,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恢复正常。
目前认为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但其治疗时间窗为3~6 h,大部分患者就医时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血流再通超过此时间窗,会因为再灌注建立后自由基大量生成,引起细胞体膜及线粒体受损发生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脑细胞损伤,产生再灌注损伤。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氧化反应,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刺激生成前列环素,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抑制细胞过氧化,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保护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减轻神经功能障碍,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4]。
本研究显示,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较好,且无严重反应。依达拉奉不会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379-380.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2-64.
[3]段红真,刘四清.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4-195.
[4]Lapchak PA,Araujo DM.Advances in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neuroprotective and combination and combination therapies[J].Expert Opin Emerg Drugs, 2007,12:97-112.
R741;R741.05
A
10.3870/sjsscj.2014.02.025
武汉市第八医院a.神经内科,b.内科武汉 430010
2014-02-26
刘艳miss867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