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志 伟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10-12世纪宋辽金服饰文化的交流
郭 志 伟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在宋、辽、金几个政权并立时期,服饰上的交流始终没有中断。宋代作为中原王朝在服饰发展上继承了隋唐之风,又有复古的倾向;契丹、女真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服饰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一时期各民族友好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影响到了服饰的发展,体现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总体特点。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突出的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民族之间互相包容、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
宋辽金;服饰;特点;融合
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0 14:44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服饰研究较为全面,出版了很多论文、论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共同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服饰包含了一种民族元素,也体现了其文明的程度,是民族突出的特色。服饰的发展与变化与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都有紧密的联系。10-12世纪的宋辽金时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而在服饰发展上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发展过程中也进一步演变与融合,为元、明、清3代服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兴之岁,“草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制”[1]254。从文献中看到,北魏、北周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王朝,服饰保留了较多游牧民族的特点,而隋也继承了这些特点。“唐初受命,车、服皆因隋旧,武德四年,始著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儗上”[2]511,“太宗尝以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2]527。沈括又言:“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3]7隋唐的服饰是在汉魏晋服饰基础之上,又融合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发展而来的。
辽宋金时期在隋唐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到了辽朝建立时期,《辽史·仪卫志》记载:
自皇帝而降,舆服之制,其来辽矣,禹乘四载作小车,商人得桑根之瑞为大辂,周人加金玉,象饰益备。秦取六国仪物,而分别其用,先王之制,置而弗御。至汉中业,锐意稽古,然礼文之事,名存实亡,盖得十一于千百焉。唐之车辂因周、隋遗法,损益可知。而祭服皆青,朝服皆绛,常服用宇文制,以紫、绯、绿碧分品秩。五代颇以常服代朝服。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與(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與(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遺制也。[4]899
宋代制定舆服制度时,《宋史·舆服志》云:
宋之君臣,于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讲之甚明。至其规模制度,饰为声明,已足粲然,虽不能尽合古制,于与后代庶无愧焉。[5]3478
《金史·舆服志》记载:
金初得辽之仪物,既而克宋,于是乎有车辂之制。熙宗幸燕,始用法驾。迨至世宗,制作乃定,班班乎古矣。考礼文,证国史,以见一代之制度云。[6]969
虽然宋辽金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在这样的差异下,辽宋两朝都声称自己是正统,继承唐制,在正史的记载上都遵循古制,但这种服饰上的观念并不影响两国的交流。金代作为辽代礼制的继承者,与契丹族都是游牧民族,服饰继承了东胡、靺鞨、鲜卑这类胡服的特点,在与南宋的交往中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上至皇亲贵族,下到黎民百姓的服饰都受到了汉文化的渗透。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服饰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3个朝代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服饰特点:
(一)辽朝的服饰特点
辽起源于朔漠,属契丹族,服饰在早期和中后期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
1.披发左衽
“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4]906,“皇帝幅巾,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擀腰。蕃汉诸司使以上并戎装,衣皆左衽,黑绿色”[4]907,“并发左衽,窃为契丹之饰”[7]172。从这些文献中可知契丹的穿着都是“左衽”,这一现象继承了胡服的特点,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窄袖利于骑射,短衣、长靿靴皆便于涉草。”[3]7而“并发”或者“髡发”就是把一部分头发剃掉,按照一定的形式保留下来一部分头发作为装束,有的是在头部的一侧或者两侧将头发捋成一缕,有的只保留两耳周围的发,髡发的样式可为多种多样。
2.服饰的“一国两制”
契丹早期的服饰文化在唐末发展壮大起来,五代后晋以后,契丹入晋,“是年北归,唐、晋文物,辽则用之”[4]907。此时的契丹承载了五代后晋的遗制,为了更好统治中原地区,“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4]685,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衣装服饰自然也就不相同了。“于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4]905,“国母与蕃官皆胡服,国主与汉官即汉服。蕃官戴毡冠,上以金华为饰,或以珠玉翠毛,盖汉、魏时辽人步搖冠之遗象也”[7]174。辽代实行了两套服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二)宋朝的服饰特点
自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后,武将出身的他为了宋朝不成为五代之后迅速灭亡的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逐渐解除了武将的权利,形成了宋代“偃武修文”的治国方略,加之宋代崇尚儒学,士大夫们以修身为追求,社会上形成了儒雅的治学氛围和生活方式。
宋代儒雅氛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趣味乃至人们服装观念的改变,维持了一种较之唐代的保守之风,宋代服饰第一个突出特点是:服饰穿着便利,并且不失礼仪。例如,宋代时期男女装中都普遍流行的背子,“热甚,朕已去绣纱绰于讫,卿亦可便服”[8]99,这里所说的便服就是背子。
宣和中,苏叔党游京师……才入,则以物障其前,惟不设顶,上以小凉伞蔽之,二人肩之,其疾如飞,约行十余里,抵一修廊,内侍一人,自上而下引之,升一小殿中,上已先坐,披黄背子。[9]84
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10]32
“前辈无着背子者,虽妇人亦无之。士大夫常居,常服纱帽、皂衫、革带,无此则不敢出。背子起殊未久。”[11]2327可见,宋代各个阶层都可穿背心,反映了简朴又文雅的风格。在婚礼方面,媒人这样的特殊群体注重礼仪是应该的,但在宋代也把背心作为一种礼服。一方面,从审美的角度,其造型风格符合了当时的礼仪规范,凸显出含蓄雅致的美感,另一方面,从功能性上说,由于用料简单风格朴素使得人们方便活动和劳作,同时也能适应当时的地域和气候。
此外,宋代第二个服饰特点是服饰纹样种类繁多。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同时,受到当时社会学术思潮的影响,尤其在良好的儒学思想氛围中,很多服饰纹样被赋予了安定、和平、福、禄、寿等意义,通过谐音、比喻、借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士大夫们彰显人格特点的一种愿望。例如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竹之劲节,梅之清白,兰之高洁,菊之傲骨的美好愿望[12]82。
第三个特点是:士人追求的奢靡之风。蔡薿奏:“臣观辇毂之下,士庶之间,侈靡之风曾未少革,富民墙屋得被文绣,倡优下贱得为后饰,殆有甚于汉儒之所太息者。雕文纂组之日新,金珠奇巧之相胜,富者既以自夸,贫者耻其不若,则人欲何由而少定哉!”[13]6508“自淳祐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14]159士人的穿着,反映了他们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
(三)金朝的服饰特点
金国为女真人所建,发迹于白山黑水之间,崇尚白色是服饰第一个特点。《金史·舆服下》记载:“其衣色多白”,“金俗好白衣,辫发垂肩,与契丹异”[15]552。女真族人的服饰中多使用金锦,并用大量的金、珍珠饰品是第二个特点,“周回用金棱……四面珍珠网结子……两头各有真珠金碧旒三节,玉滴子节花……上有真珠金翠旒……下有金铎子二……真珠垂系,上用金萼子二。簪窠,款幔、组带钿窠,各二,内组带钿窠四并玉镂尘碾造。”[6]976第三个特点:使用皮毛,“金人常服四:带,巾,盘衣领,乌皮靴”[6]984。从这里能看出,金人的常服是以皮革为主,束之以带,脚穿靴,由于北方寒冷,金人的衣服大都为皮毛,上层贵族用貂鼠、羔皮;贫困的百姓用牛皮、马皮。为了御寒,男子的衣服都很窄小,身份不论贵贱都是尖头靴。此外,金男子多以髡额辫发为俗,金人往往剪去两耳周围和额前的头发,只留额后的,并且把后面的头发编织成辫,垂于脑后。金入中原之后,随着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金人的服饰慢慢汉化了,融合了汉文化的特点。
在宋、辽、金的长期交往并存中,为了生存各民族之间既进行了相互征服,又进行了友好交往。
(一)契丹与北宋之间的影响
1.宋对契丹服饰的影响
契丹人南下中原回撤之时,掳走了大量能工巧匠,其中包括定州的丝织工,“世宗以定州俘户置,民工织紝,多技巧”[4]487。他们把手工艺带到北国,促进了当地丝织业的发展,《武经总要》记载:“地桑柘,民知织纴之利,岁奉中国布帛,多书白川州税户所输”[16]第726册,P498,说明定州的丝织工人把技术带到了中京地区,促进了当地丝织业的发展。澶渊之盟后,辽宋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影响到了契丹本民族的生活,辽代北面官的服饰也逐渐向汉服靠拢,景宗乾亨五年(983年)发生了改变,规定了凡是参加大典礼,三品以上的北面官可以穿汉服,而到了辽兴宗时,允许所有的北面官不分品级,只要参加典礼都可以穿汉服,但是朝服必须使用本族服饰。
乾亨五年,圣宗册承天太后,给三品以上法服……重熙五年尊号册礼,皇帝服龙衮,北南臣僚并朝服,盖辽制。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常朝仍尊会同之制。[4]908
从宋人的记载中也能看出辽代官服的汉化特点,“正旦大朝会,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担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10]36。从辽宋之间互赠的礼品中能看出辽朝丝织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宋朝皇帝生日,北朝所献:刻丝花罗御样透背御衣七袭或五袭,七件紫青貂鼠翻披或银鼠鹅项鸭头纳子,涂金银装箱,金龙水晶带,银匣副之,锦缘帛皱皮靴,金玦束皂白熟皮靴鞋,细锦透背清平内制御样、合线搂机绫共三百匹”[7]156。通过互相交流,辽朝不断地在服饰上向宋朝学习。
2.契丹对宋的服饰影响
辽国的一些服饰元素不可避免地流入中原地区,尤其是生活在边境的汉族居民更容易接受这种影响。宋代北方磁州窑生产的民间用墨绘瓷枕,也有类似辽国的马上杂技图像。澶渊之盟后不到半个世纪,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已经融入了很多契丹服饰的特点,表明宋代地主阶级的士族们已经接受了北方的胡服。“茶褐、黑绿诸品间色,本皆北服,自开燕山始有至东都者。”[17]255像这样的褐色衣服本是契丹北国颜色,随着交流的不断加强,宋人也普遍地穿茶褐颜色的衣服,向“胡服”发展了。为了维护统治,宋政府多次发布诏书,禁止百姓服契丹形制装束,也不许宋人着契丹服的颜色。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诏:“士庶仿效胡人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13]1807同样的内容在《宋史》中也有记载,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诏曰:“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塾之类者,以违御笔论。钓塾,今亦谓之袜裤,妇人之服也。”[13]1808苏辙出使辽国,便感叹:“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18]397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五日,宋廷再诏:“敢为胡服若毡笠、钓塾之类者以违御笔论。”[13]1807岳珂的《桯史》记载:“宣和之季,京师士庶竞以鹅黄为腹围,谓之腰上黄;妇人便服不施衿纽,束身短制,谓之不制衿”[19]54,这时的胡服被称为“妖服”,可见宋朝统治者不太愿意看见北方的服饰文化影响到中原文化,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到宣和末期,女真打败契丹政权时,居住在汴梁地区的契丹人也向宋政府投降,随着生活方式的融合,之前的发令也逐渐废除,统一成汉制。“又相国寺货杂物处,凡物稍异者皆以番名之,有两刀相并而鞘,曰番刀……先君以为不至京师才三四年,而气习一旦顿觉改变。当时招致降人,杂处都城,初与女真使命往来所致耳。”[20]45这期间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已经影响到了中原平民百姓。北宋都城汴梁被金人攻陷时,在内藏库中找到了绫罗绸缎近七千万匹[15]243,金人大为高兴,因为金人这时候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江南的丝织物了。
(二)金朝与南宋之间的影响
1.宋对金服饰的影响
金人起初对宋代制度实施压制政策,“初,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违者杖八十,编为永制”[6]985。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金人的服饰政策逐渐改变,凸显出了对南宋服饰的喜爱,“又议折中国货物以补其阙,于是,又遣良嗣议拆物,凡绢三十万,丝绵称是,虏(改作金)人每喜南货,故虽木绵亦二万段,香、犀、玳瑁、玳瑁匙箸皆折阅倍偿之至,如龙脑每两折八贯,则皆良嗣其(改作从)中为奸也”[21]112。
金朝在所征服的北方地区逼迫改胡服,在宋人的抗金文中看到“河东士庶,首被其害,披发左衽,勉强从俗”这种强硬的政策,换来的只是更多的民族反抗。金太宗完颜晟继位之后,逐步采取较为缓和的政策,执行汉制,改革旧俗,创立了包括服饰在内的各种典章制度。“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銙鞓,小者间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变双尾,纳方束中,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左佩牌,右佩刀”[6]986,说明金人使用的銙带学习了汉人的装束特点,和汉人基本上一样了。金章宗时期,对祭服和朝服作了调整。“章宗时,礼官请参酌汉、唐,更制祭服,青衣朱裳,去貂蝉竖笔,以别于朝服。惟公朝则又有紫、绯、绿三等之服,与夫窄紫、展皁等事,悉著于篇云。”[6]973这里可以看到,章宗是围绕汉唐的祭服和朝服进行的,这些祭服、朝服明显地带有汉服的特点,到皇统七年(1147年)时又载:“今汴京旧礼直官言,自宣和二年已后,一品祭服七旒冕、大袖无龙……臣等窃谓历代衣服之制不同,若从后魏则止服朝服,或用宋服则为七章。”[6]981这段材料反映了金代在官用服饰上也在学习中原装束,不断地进行改革。
2.金对宋服饰的影响
金朝初年,北方汉族地区汉人的衣着受到了女真人的影响,“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22]306。南宋与金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控制了淮河以北地区,金人的生活特点、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其装束也在改变,“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已北皆然,而京师尤甚。惟妇人之服不甚改,而戴冠者绝少,多绾髻。贵人家即用珠珑璁冒之,谓之方髻”[23]12。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归明归朝归正等人往往承前不改胡服,及诸军又有效习番装。”[13]7022从大量南迁的士大夫来看,服饰的交流影响了士大夫们的服饰选择,又载,臣僚言“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服饰乱常,习为奢华,声音之娱,以郑乱雅,臣窃伤悼。中原士民沦溺日甚,延首企踵,欲自致于醇朴之化者三四十年,却不可得,而东南礼义之民,乃反堕于妖媚之习不自知,甚可痛也。今都人静夜十百为群,吹鹧鸪,拨琵琶,使一人彩衣而舞,众人拍手和之,伤风败俗,不可不惩。伏望戒敕守臣,检坐绍兴三十年指挥严行禁止”[24]1705,这就能看出南宋百姓对北方民族服饰的喜爱。乾道四年“申禁异服异乐”[25]643,淳熙年间,袁说友上奏曰:“臣窃见今来都下年来衣冠服制习虏俗,官民士庶浸相效习,恬不知羞。”[25]1591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记载陈益出使金国所见所闻:“钱塘陈益字仲理,进士入官。淳熙间,常为奉使金国属官,过滹沱光武庙,见塑像左衽。”岳珂在《桯史》当中也记载了在河北地区看到汉人穿左衽的衣服的情形。
从以上事例来看,不论是北宋和辽的交流还是南宋与金的交流,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服饰的交往首先通过两国之间的百姓交流,之后逐渐地向上流社会蔓延,在接受程度上,下层百姓比上层统治阶层较快接受对方的服饰文化,在对待外族服饰的态度上,下层百姓对对方的服饰较为喜爱,尤其是汉族百姓非常喜欢胡服,而统治者为了各种原因,多次下令禁止对方的服饰在本国流行。
通过这些相互影响的案例,分析产生其影响的原因。
其一,商业的发展。宋辽金时期统治者制定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尤其是榷场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澶渊之盟”之后北宋与辽在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广信开设了榷场进行贸易,以茶、丝织品、珠宝为主;绍兴议和之后,南宋开放6个榷场进行贸易,南宋输往北方的就有大量的丝织品,金朝输往南宋的有皮毛、丝织品。由此看来,在商品贸易中纺织品的贸易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宋朝的丝绸,辽、金的皮毛、麻布都通过贸易实现了互通有无。
其二,战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战乱使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北宋与辽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战争,辽朝的骑兵部队南下的同时也把文化带到北宋的土地上,而宋太宗北伐也将宋朝的文化向北传播,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两国才逐渐稳定下来。而南宋与金始终是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游走,时战时和,战争的影响使更多的物品进行流通,加速了文化的传播。
其三,民族政权的多样性。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有汉族建立的宋朝,在北边有契丹族的辽朝、女真人的金朝,在西北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西南有藏族吐蕃、白族大理等国。各民族之间不断地交流实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性特点,这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占据中原的宋朝还是雄踞北方的辽朝、金朝,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都想完成吞并,建立统一的王朝。辽朝和宋朝都以正统自居,在他们看来,具有兼并统一的责任,这样才配得上他们居为正统的观念,所以,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文化上的努力,但事实上,无论是北宋和辽朝还是南宋和金朝,由于国家力量的势均力敌,都无力统一中国,这样,他们从另一个方面要展现自己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对方的生活中,随着交流的发展,各民族实现了文化的互融。
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几个政权割据的时期。在北方部分地区,这种民族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错,多个民族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等,形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汉族和契丹、女真族之间的交流体现了民族的和谐,这是一种社会进步,是多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发展的象征。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拥有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史,更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与繁荣。
注 释:
① 20世纪80年代周锡保就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从第九章《宋代服饰》较为全面细致介绍了宋辽金时期的冕服、朝服、公服、时服。著名学者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从绘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宋辽金时期服装的特点。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重点介绍该时期服饰艺术的成就。关于这个时期的相关论文包括王国维先生的《胡服考》,摘自《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该文细致的以文献为依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胡服均有不同态度。朱瑞熙《宋代的服装时尚》,《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一文中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反映了宋代服饰的新特色。刘驰、袁燕、周捷《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服饰的影响》,《西北纺织学院工学报》,1999年,第13卷第3期,以契丹和女真族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服饰对中原服饰的影响。乔婷的《宋代服饰特点的研究与探析》,《山东纺织经济》,2010年第10期,介绍了宋代服饰发展与之前朝代相比的变化。陈晓燕的《简论金代服饰的特点》,《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3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金代早期和进入中原之后服饰的变化。霍宇红的《论契丹族与汉族服饰文化的融合》,《赤峰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一文中从出土的实物角度,分析介绍了契丹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1] (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宋)沈括.梦溪笔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99.
[4] (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0.
[8] (宋)胡铨.五音问答[M].汤勤福,张丽,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9] (清)潘永因.宋稗类钞[M].刘卓英,点校.北京:文献出版社,1985.
[10]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1]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兴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 乔婷.宋代服饰特点的研究与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10):52.
[1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14] (宋)吴自牧.梦梁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15]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M].崔文印,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A].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北:商务出版社,1984.
[17] (宋)周密.癸辛杂识[M].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 (宋)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 (宋)岳珂.桯史[M].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M].朱仁杰,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1]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 (金)大金吊伐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3] (宋)范成大.揽辔录[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24] (元)宋史全文[M].李之亮,校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5] (明)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治丹丹)
Exchange of Dress Culture among Song,Liao and Jin Dynasties in the 10thto 12thCenturies
GUO Zhi-wei
(Chinese Song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In the 10thto 12thcenturies,the dynasties of Song,Liao,and Jin founded their regimes in ancient China,and there had been exchanges of dress among them.The dress of Song inherited the styles of previous dynasties of Sui and Tang and showed a retro tendency.Khitan and Nuchen were nationalities of nomad and hunting in the northern part,and they had their own features in dress cultures.During this period,the friendly communications among thes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promoted the cultural exchange,and also affected the apparel development,which revealed the features of mutual penetration and influence.As a prominent symbol,costume reflects the good traditions of different peoples’ mutual tolerance and improve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Song,Liao and Jin dynasties;dress;feature;fusion
2013-10-22
郭志伟(1987-),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经济史。
K 892.23
A
2095-462X(2014)01-0052-06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40110.144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