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的理性思考

2014-04-05 05:50刘劲松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文化

刘劲松,肖 鸿

(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武术文化在其整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近代西方竞技运动的崛起,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武术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传统的武术文化不得不创新和发展。让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融合,从而成为世界文化的精华。这是中国武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武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与释义

1.文化的释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美国当代人类文化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曾经说: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共同所具有的观念和准则。[1](p50)

我国《现代汉语辞海》解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国武术文化的阐述。

武术文化是指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文化内核,有了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实践中有了专门的职业人员、器械、场所、社会组织,拳经剑谱及流派,各类风格的拳种,术语中稳定的传统文化的语意指向并作为交流的特殊语境等,在发展“其他文化形态又被作为武术传播进行社会化的工具,并被合并,成为武术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而使自身更加完善。如明清以后,武术社团组织、武侠小说、评书、武术戏剧、武术专著和武术流派等的发达可证明。从体育史看“武术的文化”在明、清之际这一时期达巅峰状态,也标志着中国武术的成熟和形成完全的文化形态。[2](p103)

武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渗透了民族的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1](p50)

二、武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武术传承的断层使武术文化工作面临着紧迫的现实局面。

一是民间武术传承方式的紧迫性。

老拳师可能“人去绝艺”,系统习武者却越来越少。原因在于:首先,一些习武者偏浮躁。要精通武术,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然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习武之人热衷于竞赛、表演,真正愿意下功夫“十年磨一剑”的人不多。其次,习武目的趋向“舞台化”。受目前各种武术竞赛规定时间、规定套路的规则影响,一些武校、武馆传授者不得不对传统拳术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武术,“精、气、神”等文化层次的东西减弱了。第三,老拳师越来越少,一些传统套路的传承出现断层。解放后,各流派的老拳师纷纷打破地域、门派、宗教界限,尽可能地传授弟子。然而到目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名师调教的老拳师有的已过世,有的则已是风烛残年。而下一辈的习武人,全面继承的较少,一些传统套路面临失传。

二是高校武术传承教学的弊端。

据国家武术研究院于2005年对全国范围内一些中小学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70.8%,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研究表明,竞技武术的教育观念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竞技武术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武术个性的张扬,现有武术师资难以担当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迫在眉睫。[3](p53)

根据作者在2005年湖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调查统计显示:在调查学生对武术是否是刀、枪、剑、棍、拳法套路练习时,大一与大二学生存在认识上的显著差异性。大一学生57.6%能正确的认识武术的表现形式,只有24.2%的学生认识错误。大二学生能正确认识的只有32.8%,而认识错误的学生高达56.1%。经检验,两者的差异性高度显著。原因在于大二武术教师只注重武术套路技术动作的学习与训练,忽略武术攻防技术教学,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套路就是武术运动,其实武术的攻防技术更多地体现在器械对练、武术散打项目中。

三是武术媒介传承的弊端。

中国功夫在国内举行的搏击赛事,与国外选手较量中几乎没有输过。但在诸如UFC、PIRDE、K1等国际顶级的搏击赛事上,除了来自内蒙古的张铁泉打进UFC外,中国选手在国际搏击舞台屈指可数。可近年来,中国功夫VS泰拳到底谁更强,却已被炒到泛滥。利益的操作和趋势,为了搏大众眼球各方奇招百出。当两方选手们站在搏击台那一刻,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诠释中国功夫。

中国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功夫,冷兵器时代的一种攻击方式,在现代成为一种体育运动,中国功夫除了是一种体育运动以外,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媒体、通过李小龙,我们看到中国功夫在世界上走红。另外,中国功夫的武馆开到世界各地,更多外国人趋之若鹜,而在少林寺,也有不少西方人前来拜师学艺。一系列的运作,给功夫增加了更多的表演性质而淡化了其竞技的性质。中国功夫,在体育的路上到底能走多远,到底能不能保持住其最本源的精髓,实在令人深思。

2.与西方体育进行交流的迫切形势使武术文化工作刻不容缓——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讨论与思考。

东西方不同形态文化的共同存在,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作为全球文化,理应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构成,而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每种文化有它存在的历史原因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既然这种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存在,又怎么能让一种文化消失呢?或者说取代一种文化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肯定的,但如何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将是武术工作者重点思考的课题。在推广传播武术文化时,要采取西方的思维方式、习惯去推广、普及武术,而在本质上要保留中国武术的本源——文化层面的内涵。如果只按照西方的模式来运作,将得不偿失,即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起到传播中国武术的作用,也没有保留中国优秀的文化特色,毫无生命力可言。

3.多样性的消失对武术文化底蕴的冲击使武术文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是武术练习“天人合一”、“修养身心”的思想被弱化舍弃。

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的文化获得新鲜事物的能力远比对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了解更感兴趣。更不用说去通过武术的练习来获取、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达到自我精神意识的修炼、感悟与提升。武术的练习已经按西方的体育原则进行异化——“技术化、简单化、规范化、竞赛化”,武术练习中“天人合一”、“阴阳互变”、“修身养性”、“行神兼备”、“内外双修”、“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儒、释、道”的哲学思想被弱化舍弃。青年人的武术练习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动作的重复学习与练习,不能通过练习获得对宇宙苍生的认知与体会,从而获得自我价值观念的形成。即使在众多武术练习者中,也仅仅是从武术的健身价值和武术的演艺观赏价值角度出发而已。

二是武术练习国家民族荣誉感的消失。

中国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习武者为了国家主权民族荣誉而进行积极斗争的事例。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不仅写下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篇,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组织“飞虎军”抗击金兵。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善战,其“精忠报国”的决心和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后代。抗战时期著名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曲等无不反映折射出武术练习者高尚的国家荣誉感与深厚的民族精神。现代武术名家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张文广教授、武汉体育学院的温敬铭教授、上海体育学院的蔡龙云教授等为了中国武术教育事业而奉献一生——他们著书立说进行武术技法的传承,培养新中国武术工作者和武术教授、博士,建立了新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武术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向市场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武术练习中的国家民族荣誉感逐渐减弱,或逐渐消失。

4.武术传播中文化属性的减弱。

——武术礼仪文化属性的减弱。

《中庸》记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丰富多样性与规范继承性。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礼仪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和生活中。今天的我们更多的只是从文献资料来参考阅读,或是由中国文化礼仪衍生出的国外礼仪获得回忆与思考——日本的礼仪、韩国的礼仪,这些不都是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礼仪中汲取的来源与能量吗?并不是我们国家缺少优秀的文化礼仪,关键是我们没有去重视和保护与执行,武术礼仪文化的减弱与消失不仅是中国武术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

——武术道德文化属性的减弱。

在武术传播过程中,只重视武术单个技术动作层面上的简单教学,而不重视武术品德修养的现象,必然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消极影响。

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习方式是武术运动的特点。俗话说“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不要把武术动作人为地划分成体操动作,只注重外练,忽视内修。武术历来讲究“尚武崇德”,这是中华民族讲礼仪、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武德是武术的灵魂,武术教学要结合这一点,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自律,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4](p103)

三、武术文化发展的对策

1.合理制定武术的国内、国际化发展模式。

尽管武术在亚洲的伊朗、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发展得比较好,但更普遍的一个事实是,很多人知道武术,不过并没有很多人深入到武术运动中,而且更多的武馆依旧是依托于华人圈生存。当生存都存在问题,还谈什么传播影响力!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2008年才正式启动,至今不过6个俱乐部。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20年来,尽管组织了世锦赛等系列国际比赛,但亚洲之外的参赛选手还是不多,获奖就更鲜见。

反观中国武术,这项中华文明的瑰宝到底是准备如何发展,至少在公开层面,国内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较详细而长期的计划。甚至在国内,如何推广、怎样推广、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都显得十分混乱。

2.对武术文化遗产进行明确的定位。

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就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的重要条件,并明确将“保护”界定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5](p19)

发掘、抢救、整理武术书籍、某一种拳法技术,这只是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与重视。武术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鲜明的中国特有的独特方式——师傅带徒弟,以人为媒介进行技术与思想两种内容上的传授。没有了人,技术动作可以凭借书籍记载进行传承;但在武术练习中所形成的文化思想与技术的发展创新并不是书籍所能承载的,只有人的传播是具有生命力的,而武术传播中独特的思想文化理念与发展必须依靠人的因素去传承。因此,一但武术继承人失去,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生命体的讨论,更是继承人思想文化内涵的消失。

3.对武术文献典籍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明清时期的武术理论研究要比我们现在丰富深入的多,那时候很多研究者不靠武术吃饭,他们有思想,把武术作为爱好,作为文化享受,所以倍加爱惜。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吴殳的《手臂录》分别记录的是什么内容的武艺?《东京梦华录》是哪个时代的著作?记载了什么内容的武术?现在的年轻武术研究者又有多少人能回答。

20世纪80年代的武术挖掘整理,留下400本材料、手抄本及一百多本拳谱。但这也只是收集了中国武术拳谱的一小部分,而即便是这一部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很多人对武术典籍不了解,研究需要用材料说话,连基本的材料都不愿意去看,怎么可能深入研究?尤其是对武术古典文献的深入了解很不够。例如少林拳是驰名中外的武术拳种,但关于少林拳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未定论。这就需要研究者从古代典籍文献中查找材料了,甚至还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

4.对武术技术层面的研究上升到哲理的研究——武学研究。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起源于河南温县的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原因是什么?难道就是简单的肢体技术动作练习吗?而在众多武术项目的历史发展中,“十八般武艺”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还有多少?为什么就只有太极拳能够发展演变成具有中国特殊文化符号的一个武术项目?太极拳受传统哲学渗透影响,具有哲理性,充满辨证思想。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在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时间,更多从思想上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

李小龙的功夫闻名于世,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他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他有打出来的丰富的实践,所以他很年轻、二三十岁就有了一套想法,并且这些想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包括对宇宙生命的思考、人身自我价值本性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武学思想。

5.武术重建,构建中国武术文化的完整体系,回归武术本源,构建“大武术”观。

现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上,这种对武术的划分有历史社会发展的因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的价值功能体系在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应根据武术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武术内涵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应让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在中华武术的全球发展和传播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和作用,坚持两条腿走路与发展。竞技武术用于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传播,可以进行武术艺术表演,突出西方体育的价值观念、组织形式、突出武术的艺术观赏属性。传统武术突出中国文化传承性——或者说保留中国优秀的文化属性,突出民族属性、历史属性。还可以对武术根据其功能作用进行划分:体育武术(用于在中小学甚至高校推广传播武术、体育健身锻炼、竞技武术传播推广)、技击防卫武术(搏击格斗、军警使用训练)、影视观赏武术(影视、文化艺术节目表演)、精神文化武术(武术本源核心价值研究)。这样在武术发展中,依据其不同的划分,可以明确不同作用武术的功能。这也正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2011年所提倡的“大武术”观的研究课题与学术探讨——回归武术本源。

[1]张长念.武文化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1,1,(3).

[2]汪海涛.文化冲突中武术的传承与变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

[3]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

[4]刘劲松.高校武术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4).

[5]高成强.对传统武术保护的再审视[J].中华武术(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谁远谁近?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