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明 ,江崇民,张彦峰,刘 智
Parkour在中文中被称作“跑酷”,源自法文的Parcourir,又名城市疾走,直译为“到处跑”,其中含义是“超越障碍训练场”。它起源于法国士兵发明的一种游戏,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2002年在英国开始盛行,后来大卫·贝利(David Belle)把它发扬光大。法国电影 《Banlieue 13》(暴力街区)展示即是Parkour街头文化,主角DAVID BELLE更是LE PARKOUR运动的创始人之一。Parkour与Free-running相似,但区别在于,Free-running更讲求表演—观赏性,Parkour是速度—实用性。
2l世纪法国著名的运动教育家乔治休伯特就是Parkour运动的精神之父。早在100年前,他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训练口号:“健有所用”,即公共汽车、电梯等现代城市没施使得文明时代人类的体能有所退步,所以应有意识地利用城市空间进行锻炼。1989年,来自巴黎郊区里斯的青年David Belle和Sebastian Foucan决心将乔治休伯特的理念实施,把儿童时代翻墙爬梯的玩闹扩充成一种超越体能与都市环境的极限运动,开发出Parkour理念。经历10年,他们创造了新的一种生活方式——Parkour。
在现实生活中把“Parkour”译成“跑酷”。Parkour是国际上的统称,音译“跑酷”只是个山寨词汇,它所包含的山寨文化,会影响训练者很大地背离Parkour的本质。Parkour练习目的各不相同,归纳为以下两种:1)寻求更大刺激,是发泄生活、工作压力的一种途径,更是释放多余能量的一种手段,获得所需要的感觉和唤醒;2)寻找Parkour运动中潜藏着的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挑战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Parkour是从A点到B点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尽可能100%有效。因此各种撑跳、降落、跳跃、翻滚、爬墙,还有各类猫挂动作都是Parkour动作中的一部分,但各类旋转,空翻和各种非必须的转变方向,通常不归在Parkour的范畴内。Parkour一般是从室内到室外的过程,很多动作最初的练习必须在室内有保护性措施练习熟练之后才能逐步去除保护措施进行室外实地练习。人们看到的动作均是选手经过千百次练习后的成果,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有很大潜在危险。大多数Parkour视频中很少有体育馆之类的“安全地点”的镜头,因为Parkour的关键在于与真实外界的互动、追逐、以及参与救援或其他紧急情况。需特别强调,Parkour不是玩命,任何顶尖高手都有通过无数次的练习作为安全保障,盲目模仿只会给自己带来伤痛。
Parkour是极限运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具备极限运动的一般特征。目前,对极限运动的定义尚未达到统一。国内极限运动相关的网站对极限运动的定义通常为 “极限运动是指人类在与自然的融合的过程中,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体育项目”。台湾“极限运动协会”对极限运动的定义为:“极限运动,是一项在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透过对工具的掌握和控制,以最大的限度去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并且不断地从挑战自我中得到身心愉悦和健康的新兴体育项目。
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健和曹建民认为,关于极限运动的概念,由于其发展历史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概念。但根据各种极限运动的项目特点,极限运动的定义应包括以下特征:1)与大自然完美结合;2)大众化参与;3)个性化表现。 因此,他们对极限运动定义为“极限运动是在人与自然的融合过程中,通过实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从挑战自我中获得身心愉悦、成就和健康的运动项目”[2]。朱红香、于素梅认为极限运动是指人类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体育项目。他们强调极限运动的特点是追求竞技体育超越生理极限的精神,强调参与者在运动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及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愿望[3]。郑浩然认为极限运动是一类参与者注重个性化表现的带有冒险性的休闲运动。他强调极限运动的特点是参与过程的非程式化和极限运动的冒险性[4]。王米娜、舒盛芳认为,极限运动是特定人群参与的、个性化的、充分调动心理生理潜能的、带有危险性质的休闲运动[5]。李丁认为极限运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充分、完全地发挥自身体能与技能,并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体育项目[6]。
从以上论证可看出,极限运动的内涵包含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追求意识、对自我心理的挑战的表现及健身的意识等特征。本文认为,极限运动项目之一的Parkour具有如下特点。
Parkour运动是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从其起源开始,就是一项与大自然融合的户外运动。它的“运动场地”是与高度人化的自然(第二自然)的结合,是在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代都市丛林中发展起来的,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要求人在自然环境中向自我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挑战,强调在户外运动中发挥人类生命的极限。它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一切围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房屋,更适合飞檐走壁似的速降、跳升和飞跃……再配合猿猴—样的灵活攀越,不过这项运动的热衷者倒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青年亚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Parkour运动与竞技运动相比较,它不需要具有很大的力量,不需要具有很快的速度,甚至不需要具有很好的耐力,但并不是说不具备体能基础。Parkour与普通大众健身项目相比,对体能素质要求要略高,需要练习者经过长时间持续的训练,然后灵活地翻越各种障碍物,在翻越中必须做到跑、跳、攀爬、翻滚的动作及其他一些方法。所以虽说Parkour是大众化的运动,但由于项目特点,限制了其大众化的迅速普及。
Parkour运动的主旨是超越自我和表现自我。Parkour运动是让每个练习者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征服自己完成动作,超越自我。Parkour运动让参与者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运动的成就感和克服自己后的愉悦感。Parkour是一个人移动技巧的提炼。优美、富有控制力、具备运动的高效性、展现自我的目标要能在任何环境中实现,取决于体格的发展和提升。因此,训练时必须有一个念头:尽可能地锻炼体格,有效地避免伤害。
Parkour是一项非常积极向上的运动,需要结合灵活性和控制性,直面眼前的障碍物并且挑战它。跑、跳、撑、攀爬、翻滚及其他方法都可以利用,目的是决不被障碍物阻碍。这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对于此项运动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论,专家指出,虽然Parkour有助于提高自信心、磨炼意志,但由于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每个动作,要切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力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在Parkour中是制约个人水平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Parkour动作中的力量素质是全身各个关节的总体力量,且力量素质要全面。在Parkour运动中只有全面的力量素质才能保证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如最基本的翻墙动作,要求练习者运用上肢、肩部、背部、腰腹、下肢等部位依次发力共同完成。某个部位力量不够影响整体动作质量,甚至导致动作失败,因此理论素质反过来影响个人Parkour水平的增长。
柔韧是指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即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灵敏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Parkour所面临的障碍是无法预测的,人的身体要根据即时出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情况做出快速变化,这要求身体不但具有很高的灵敏性而且还要有一定柔韧性。如Parkour里面常见的基本功猩猩跳跃,动作要求练习者像猩猩一样,在奔跑过程中用双手按着障碍物,双脚打开跨过去。若没有一定的灵敏度,很难准确找好着手点进行按压,没有一定的柔韧就很难做出双腿分叉的动作。
耐力是有机体长时间工作抗疲劳的能力。Parkour是相互追项目,需要不断奔跑,奔跑的同时要做各种各样的跳跃、攀登、悬挂等高难度动作。Parkour取胜的主要因素是短时间内透过难度系数不同的动作来完成一定距离,故耐力是决定成败和动作难度系数高低的关键所在。Parkour的耐力应属于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相结合型。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Parkour练习者的水平高低,特别是Parkour高手要想在各类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完成的动作难度大、完成质量高、动作新颖以外,良好的心理稳定性是用以保证完成动作的基础[1]。Parkour练习的过程,不但是对技术熟练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克服心理恐惧的过程。
积极参与各种锻炼将降低过早死亡几率30%-50%,降低患心脏病几率40%-50%,降低中风几率30%-50%,降低Ⅱ型糖尿病患病几率30%-50%,降低乳腺癌患病几率20%-30%,降低结肠癌患病几率30%-50%,降低骨质疏松症患病几率40%-50%,降低血压、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增加“好胆固醇”,改善沮丧和焦虑的心情,使精力更加旺盛。
Parkour动作要求练习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协调、力量、耐力能力。Parkour能极大限度地锻炼到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激活生物细胞,完善其生理功能,有效促进正常生命的进行。研究表明,参加运动能促进如内啡呔、LHD—Z等“快乐素”的分泌。这些物质能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绪,缓解、释放因紧张而造成的种种压力,降低抑郁、焦虑和困惑。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参与Parkour运动的青少年的独立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强。运动中运用到的技巧和体能对大脑开发具有很好作用。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往往不能满足Parkour运动的强度。例如Parkour动作的转墙360就要求较高的腰腹力量和较大的心理承受力。转墙360动作的心理难点是如何克服单手支撑身体并且保持头部垂直向下的恐惧。练习者在参加Parkour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Parkour运动有助于培养个人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报道表明,按心理学理论,极限运动员遇到特殊情况时会异常冷静,“这些人在感情上会非常稳定,一点也不情绪化”。这与“不断克服自我、挑战自我”的Parkour本质相符合,Parkour运动可以很好地提供挫折教育,也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极限运动过去仅是深夜出现在美国的一些街区,参与的多为街头迷茫无为的青年。虽然极限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只是迷茫而骚动的年轻的“叛逆者”的宠物和标志[4],但它无意中却是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向传统体育运动发起的强有力的挑战,成了当年青年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在体育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反过来极限运动也成为了青年叛逆文化在体育领域的物化与延伸,成了“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
随着时代变迁,极限运动在运动理念上因青年文化叛逆性格的弱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叛逆性格也逐渐弱化。极限运动由强调对传统的反叛而逐渐同多元的青年文化一样,除了强调叛逆的个性外,也逐渐转向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如强调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参与者对自我的超越、追求运动的休闲和娱乐等。Parkour运动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与美国、欧洲等地的极限运动具有相同的特征——在“不断克服自我,挑战自我”的最求自由的精神下发展起来的一项健康时尚的运动。
Parkour运动本身具有活力、时尚、惊险、刺激、创新、自由等象征性元素,在Parkour发展之初,这些元素并不具有商业价值,其文化价值只是为一小部分青年参与者所认识,从而表现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随着Parkour在全球影响力的增大,参与人群和观众的增多,商业的介入使极限运动的商业价值不断被开发,商家除了通过大型的极限运动赛事集中展示其产品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注重通过小规模的极限运动表演和极限运动代言的形式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Parkour已经逐渐与商业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职业Parkour运动员,形成以职业和业余全方位发展。
[1]曹 瑛,夏 清.如何培养少年体操运动员心理稳定性[J].少年体育训练,2005(1).
[2]曹建民,张 健.极限运动(一)[J].中国学校体育,2002(2).
[3]朱红香,于素梅.论极限运动与健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709-710.
[4]郑浩然,刘嘉丽.2O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5(3).
[5]王米娜,舒盛芳.我国发展极限运动的研究综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58-59.
[6]李 丁.极限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状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S1):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