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随着羽毛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强队之间在技术、身体等方面的差距日趋接近,运动员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愈来愈大。运动员临场心理已成为决定球队胜负的关键因素,成为是比赛获胜的保证。对羽毛球运动员竞技水平与其心理素质相关性进行探讨,有利于为羽毛球运动员心理选材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羽毛球运动的发展[1]。
在感知能力方面,少儿阶段较幼儿阶段已有很大发展和提高,他们能初步分析和理解外界事物,并达到较精细的水平。
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极易受到外界干扰,有意注意一般只能持续15min左右,强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容易使他们很快产生疲劳。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少年阶段有意注意的发展得到稳步提高,可持续到40min以上。但兴趣在稳定注意方面仍起着较大作用,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的不断提高,已逐步接近成人水平。
儿童的记忆力和他们的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儿童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的增强,有意记忆与意义记忆的能力大大发展,他们已逐步学会有选择的识记事物,并向自己提出记忆的任务和要求,使其学习效率明显得到提高。到少年阶段,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使意义识记慢慢取代机械识记,但少年阶段的逻辑记忆仍不如形象记忆。因此,直观教学和示范动作对儿童少年运动员来说,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2]。
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往往借助形象思考。在年龄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思维的有意性、创造性成分大大增强。
少儿体育是少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和功能是确定少儿羽毛球运动的目的和任务的主要依据。少儿羽毛球运动的目的是:增进少儿健康;增强少儿体质;促进少儿在体、智、德、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少儿羽毛球运动要完成下列基本任务[3]。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包括体格(生长发育、体型、身体姿态)、体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少儿的身体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势的培养。身体的发育是发展动作的基础,发展动作又可以促进身体发育,两者间相辅相成。对少儿身体素质和基本动作不应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但也不应消极等待、适应,任其自然发展。如:力量和耐力的练习主要在初中、高中时期进行效果较好,当然,对少儿来说,力量和耐力练习也不是不可进行,要在原有水平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过,它不是主要的。少儿时期神经系统和平衡器官发育旺盛,进行灵敏和协调性练习的效果较好,所以要重视提高少儿运动神经支配动作的能力,使他们的动作轻松、自然、灵敏、协调,姿势正确。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动作,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4]。
少儿愉快地到处活动和游戏,不是其本身有意识地增强体质,而是对游戏或动作本身有直接兴趣(不同于成人可以具有间接兴趣)。少儿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间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羽毛球运动中,少儿是主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习情绪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点。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断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如果强行让少儿去增强体质,忽视其生理、心理特点,过分强调运动量,进行单调枯燥的“成人化”训练,即使能增强少儿的体质,其结果也导致少儿对羽毛球运动失去兴趣。现代教育具有超前性、终身性。少儿体育教育也不仅限于少儿时代,而应发挥终身效益。体育具有多种功能。就近期生物功能看,可以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这个功能是重要的,但不能只看到这一“现实指标”,健壮的身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缺乏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没有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那么,少儿时期的体质教育也会失去效用,使个人的体质逐渐下降。少儿体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所以需要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的手段调剂生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终身体育的前提就是培养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5]。
这一项任务的中心内容是培养优良品德、锻炼意志、发展个性。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健康发展和成才,不仅取决于儿童的智力,还取决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在个性品质方面,特别是在自信、谨慎、有自制力和胜过别人的愿望这四种意志品质上更为明显。智力和成就间远不是完全相关。体育是少儿思想品德教育、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有巨大潜力。在羽毛球运动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活动非常活跃,此时是发现他们思想品德方面的优缺点并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的极好机会。羽毛球运动还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如:活泼开朗,豁达合群、自信、乐观等。获得这方面的发展对少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相反,少儿孤僻、腼腆、顺从、依赖、自卑、消沉、刻板等,就会与同伴、成人的交往发生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少儿对未来世界的适应,制约他们的发挥创造性。因此,在羽毛球运动中必须针对少儿进行教育和培养,发展个性,寓教于羽毛球运动之中。上述三项任务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辨证统一的整体,既不可以完全割裂开,又不可以互相取代。要全面完成这三项任务,除了通过各种羽毛球运动外,还必须与少儿的营养、卫生保健、生活卫生习惯等等工作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运动员在比赛时经常由于紧张、焦虑而失败。实践证明,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和自身的最佳状态,经常是心理和肌体融为一体时才能体现[4]。所以,运动员在比赛中使自己放松,并在心理上保持稳定,对优异成绩的取得十分重要。放松训练法,是种以一定自我暗示的调节作用和集中注意力,使肌肉和心理得到充分主动放松的方法。通过肌肉的放松和动员振奋,可帮助运动员学习根据实际需要来降低或提高自己的身心兴奋性水平,并有意识的掌握自我调整的心理技术。
想象训练法也称为运动表象训练法、念动训练法、回想训练法,俗称“过电影”。这是运动员有目的、有意识的在头脑中重视已形成的表象或形成新的表象来提高、巩固所获得的技战术水平或者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想象训练有助于技术动作的学习、提高和掌握;有助于对比赛和训练进行模拟;有助于运动员减少焦虑,提高运动能力和调整身心状态。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一种利用语言等刺激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方法。自我暗示的目的是通过语词的暗示或表现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或意志过程以及工作能力。运动竞赛中常把自我暗示,放松训练与想象训练结合起来,成为调节运动员临场身心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掌握了最基础的语言暗示技术,一般能很快体会到它的效果,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按实际需要设计自我暗示方式,以暗示来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意念和行为。
注意力集中训练,是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被任何外来刺激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任务上。运动员学会集中注意力对于完成训练任务非常重要。只有提高集中注意的能力,才能提高情感的兴奋水平,加强意志的努力程度,达到提高训练和竞赛效果的目的。注意力集中的训练也必须因人而异。此外,注意力集中练习与运动员的动机、兴趣、责任感等因素有关,训练中应注意发挥这些因素的正面作用。
模拟训练法,是一种将训练条件安排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运动员逐步适应比赛的特殊环境,有利于提高临场发挥的水平。模拟训练时,要让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尽可能与比赛相似。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战型;一种是通过语言、图片、录像等手段进行模拟。这可使运动员习惯于比赛的环境,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稳定的动力定型。作为羽毛球运动员,可以模拟在风向变化的环境下比赛,也可模拟克服某种突变能力等。
[1]乔茜致.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2]陈 振.浅析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中国科技财富,2008(10).
[3]浴 华.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J].辽宁体育科技,2008(5).
[4]罗 义.如何培养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J].大众文艺(理论),2008(10).
[5]张茂添.浅谈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
[6]卓 波.论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与教学[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2).
[7]顾小晶.关于羽毛球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及其针对性心理训练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