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马步”产生的历史源流及其对现代马术骑师训练的启示

2014-04-05 02:42李树屏李佳瑾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骑师马术武术

黄 强,李树屏,李佳瑾

马步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有 “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打先扎马”的说法。关于马步的练习规格和要求,各种教材和书籍均有记载。如在《体育百科大全?武术运动》中,对马步的解释和规格的描述是这样的:“马步是武术的主要步型之一。两脚平行开立,相距约为脚长的3倍,全脚着地,脚尖正朝前,屈膝半蹲,大腿成水平。[1]”另武谚云:“左右开立三足宽,双腿水平如坐鞍,挺胸塌腰向前看,稳如泰山人难撼。”这些都是大多数习武之人耳熟能详的。然而却很少有人知晓马步还有另一个称谓,谓之“骑马式”。《国术概论》一书记载:“骑马式者,两腿左右分开,身体下坐,有如骑马者之谓也。其练习之法,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腿左右分开。双膝弯曲。踞立如骑马式。[2]”从以上的文字间不难发现,武术中的马步与马有着密切的关联。

1 马步称谓的产生与源流

武术源于先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们强身健体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而马在中国远古时期与人们的生活也可谓息息相关。它不仅广泛地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还被作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和重要的军事手段[3]。这样,在冷兵器时代,同为抗战御敌军事手段的武术技击术与马背作战就被作为士兵日常训练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并没有马术出现于何时的确切记载,不过可从古代体育史中的有关生产生活及军事战争中的史料中推测出其产生的几种可能性。1)原始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和防身自卫,必需掌握一些制胜杀敌的秘诀,如徒手的拳打、脚踢、躲闪、跳跃、跌滚等,以及借用石器、木棒、骨器等作为工具和武器,在搏斗中出现劈、砍、刺、扎、掷等动作,这些与野兽搏斗的拳打以及用器械进攻和搏斗的过程中离不开脚上步伐的配合,或许那时就出现了类似于弓步、马步的动作雏形。2)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开始经常发生战争,激烈的生存搏斗,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进攻与防守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性外,对速度、力量及下盘的稳固性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出现有利于稳固下盘的马步也是有可能的[3]。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激烈,规模日益扩大。作战方法和兵种也发生了变化,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出现独立使用的骑兵,或配合步兵使用,军事上以步骑兵为主的野战逐渐代替了车战。这就要求马上作战的骑兵要有精湛的骑术,既能控制好马,又能在马上杀敌,不过,在马上杀敌,基本上都是借助马势获得的力量,如果失去了马匹坐骑,便无法有效发挥最大杀伤力,会被敌人生擒或杀死。所以骑兵除了掌握马上的技巧以外,也要在马下练足功夫,模仿马上动作练习腿功,这也有可能是马步产生的缘由。本文更倾向于第3种观点。

马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公元前680年古代奥运会设有马车比赛[4]。中国的马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上古马只驾车,不单骑。夏代无骑术和骑射,商代在普遍使用车战的同时,出现骑术和骑射。西周初,有关于骑兵作战的记载[5]。唐代的武举制中还设有马射、马枪的科目,至此马术在唐代的发展已达到鼎盛[6]。可见中国古代的马匹作为得力的使役工具,主要用于农业、交通运输和军事等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的发展和普及,马逐步丧失了军事、劳动力和运输等各个领域的主导作用。虽然马在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和军事领域的功能逐渐淡化,但由于马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里程和领域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人类在与马的广泛接触中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马早已成为人类生活或不可缺的一部分,而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也促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悠闲。因此,人们开始利用马开展体育竞技、悠闲娱乐、健身等活动,后来就发展成为马术比赛。

现代马术运动始于欧洲[7]。马术运动的比赛项目非常多,各国、各民族间都有自己的马术项目比赛。但在目前奥运会的比赛中,马术主要包括:盛装舞步、障碍赛和三日赛[8]。

不管是作为战车使用的马术还是用于比赛的马术,都讲究协调配合,古代为使作为战车使用的马匹在战场上移动精确,常对马匹进行各种技巧和协调性的训练[9]。而现代马术比赛不仅要考验马匹技巧、速度、耐力和跨越障碍的训练能力,更要全面考验骑师和马匹的配合能力。前者是车马的配合,后者则需要人马的配合。而在马术运动过程中,骑师的坐姿决定着人与马的配合,骑马的姿态好,驾驭马的能力强,人马能合为一体,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马的潜力,为扎实的马术奠定基础。因此,骑师的骑姿在马术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决定了骑师的骑姿必须为马术的目的而服务。

马步作为武术的重要步型,主要是为了增强武术功力而服务的。总之,在古代马术和马步都是为技击术服务。查阅了大量文献,对马步称谓是出于何时、何时统一了对这一动作称谓尚无法得出定论。有的学者认为马步称谓出现于明清时期;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称谓出现于唐朝,但确切的时代目前尚无历史文献进行考证,也许,这一称谓的出现可能更早。更有国外学者认为,马步的出现与马鞍产生的时期一致。仔细考量,这一观点似乎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到了近现代,马步这一称谓被广泛的采用并予以规范而出现于大量的武术教科书中。

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武术中的动作命名方法有很多,其目的主要是方便人们记忆和习练。在诸多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叫“象形取意”法。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且大部分都是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与物体为武术动作命名的依据。如:“海底捞月”、“燕子抄水”等等。这种方法形象、真切,能起到让人过目不忘的目的。武术中马步的姿态与马术骑师的骑姿非常类似,因此,我们推断武术中马步称谓的由来更有可能是基于以上的原理与原因。

2 武术与马术中的“马步”比较

武术中的马步标准在近现代被予以规范后,习武者均以此为标准来进行训练和指导。由于运动项目不同、追寻目的的不同,这二者间是存在差异的。

粗略一看,现代奥运会马术比赛中的盛装舞步、障碍赛和三日赛3个项目骑手的骑姿与武术中的马步的确都有非常相近之处,如:在上体的姿态上,都有挺胸与含胸的变化(武术运动中不同拳种对上体的要求不同,马术也是如此)。

但仔细比对,细节上仍有不同。如:武术中的马步要求下肢两脚正对前方,而马术中骑手的骑姿却是两脚呈外八字形。武术中对马步的这一要求是为了更好的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而马术中骑手的脚步动作是为了能更好的控制马匹。同时,由于脚步动作的不同,其膝关节的所对方向也发生了一定改变。究其深层原因,武术中的马步是由习练者在地面由人来完成这种稳定与平衡,而马术却是由骑师在马背上来完成所致。另外,由于骑师是在马背上通过操纵马来完成自身的稳定与平衡,因此,骑师的身体平衡与稳定只是一种动态中的相对稳定,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者脚步动作上的差异。

总之,武术中的马步与马术中的骑手骑姿虽在外形上有相同之处,但项目的不同和所追寻的目标不同决定了二者在细节上的差异。但这两个项目都对运动者的下肢力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武术中桩功的训练方式对骑师下肢力量及训练方法的启示

武术运动中,下盘的稳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重心平衡,特别是在格斗、技击项目中,失去人体的重心就意味着失败。为此,下肢的力量与稳定在武术项目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武术先人们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摸索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其中桩功训练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因而,武术中的所有动作习练都围绕技击而展开。马步蹲得好,可壮肾腰,强筋补气,调节精气神,而且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还能提升身体的反应能力[10]。马步是练武前的基本功之一,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指空学那些拳谱套路上的招式,而没有实际进行全身肌肉的重力与耐力训练,最终将会沦为花拳绣腿。

武术的许多门派中,常把马步桩作为最基本的桩功之一进行训练。它一直都被武林前人视为一种不可不练的、对内功的增长和提高搏击能力极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常以步法的形式出现在许多套路中。包括形意拳等极少的拳种也有桩功,如三体式,只是内家拳的桩功与外家拳的桩功与外家拳有一些外形上的区别,并且以马步为基础。在蹲马步的时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静气,要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稳,以练习喉、胸、肾等器官,并使腹部肌肉缩进,腿步肌肉紧张,以图达到全身性的综合训练。这种桩功,由于是长时间的静功,所以对于人体全身各器官是很好的锻炼,通过这样的锻炼能够有效的提升在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反应能力,此外通过练习马步还可以调节“精、气、神”,完成对气血的调节、精神的修养的训练,锻炼对意念和意识的控制。

马步经过时代的洗礼,现今已成为衡量习武者下盘稳固、力量及功力深厚的主要指标且这种步型要体现出习武者瞬间和静止状态时下肢的稳定状态。

但在传统的桩功练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传统武术中,桩功的训练很多都是采用站桩法。这种站桩法对某些传统拳来说效果无容置疑,但对于一些讲究速度、力量、灵巧的长拳类项目来说,却有很大的弊端,即:导致下肢肌肉肥大、脚步动作移动慢、下肢笨拙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诟病。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广大武术工作的共同努力,又推出了活桩习练法,这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简单的讲,就是将各种步型柔和在一起进行习练,如:马步变弓步、弓步变马步等。这些方法不仅增强了下肢的力量与稳定性,同时不会导致下肢过于的肥大并保证了下肢的灵活性。

在现代马术运动中,运动水平的高低和成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于3方面,即:马的优劣、骑师的训练水平高低和人马的协调配合。在现今日趋竞争激烈的马术赛场上,一个训练有素而优秀的骑师往往会成为比赛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这一切就对现代骑师的训练水平和各项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马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马术骑师的培养如果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和体操功底为最好。2006年,笔者有幸到访了历史悠久的香港赛马会并与其进行了相关合作,香港赛马会在骑师的训练与培养方面有其系统而独特的一面。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以上这种观点。对于这种观点,现今虽无法完全从科学的手段上去考证和阐释,但这种观点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依据。

历史将人、武术、马、马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武术作为流传几千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对人的灵敏、力量、协调、平衡等方面的训练中累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对人体下肢的力量、稳定性训练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和良好的效果。武术与马术虽为现今社会两个不同的运动项目,但对参与者都提出了很高的共性要求。鉴于此,共同的需求使得武术中的这些独特桩功训练法有了融入到骑师的下肢力量、稳定性训练中的可能性。这些方法的融入,为马术骑师的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1]吴兆祥.体育百科大全·武术运动[M].北京: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4]屈 瑞.项目起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5]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吴兆祥.奥林匹克运动[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8]何长领.奥林小百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9]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0]任继愈.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骑师马术武术
马术:鲜衣怒马少年时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西班牙 马术周
马和骑师
马和骑师
武术
马术
关于马术职业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