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平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这是诗人流沙河在他的诗歌《理想》中的几句诗,这几句诗道出了很多人尤其是在工作中慢慢丧失了进取心、懈怠而懒散的“庸人”的真实境况——我也曾是这类人之一。直到走进“青葵园”,我的教育工作才有了新的起点。
迷惘中的指南针
1994到2004年,我从教的第一个十年,是在跌打滚爬和青年人的力争上游中匆匆走过。从农村中学进入县城中学,对于同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事业上的腾飞,而只是空间上的跨越。在“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的时代背景下,我这只既平凡又不甘于平凡的“麻雀”也从苏北来到了苏州这个吸引四方来客的热土。星港,让我这艘漂泊的小船终于停靠下来。在这个崭新而富有活力的集体里,人人都像发条上足劲的闹钟,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地奔波;个个皆如冲刺的运动员,舍己忘我、争先恐后地拼搏,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年复一年,辛苦而快乐着……
闹钟有偷停的时刻,太阳有下山的困乏,运动员也有运动的极限。当教师生涯的第二个十年过去一半时,当迈入四十不惑这个人生门槛时,曾经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我就像跨越了一座高山,不知该继续爬坡还是走下峰顶,回归山麓去徜徉风景。或许是年龄的局限,我已错过了成长的最佳时期;或许是心理的迷惘,我不知该去何方……
就在我徘徊不前的时刻,“青葵园”——这个崭新的教师团队渐渐形成。在全身心致力于班主任工作研究的吴樱花老师召集下,以我们当年语文备课组为核心的教师民间团队组建起来,我们一拍即合,迅速确定了自己团队的名称。“青葵园”,一个低调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民间团队的精神家园。吴樱花老师还请来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王丽琴博士做理论指导,给团队“问诊把脉”,并作为观察员,带领我们确定了教育研究的方向。
于是,我这个困惑迷惘中的中年教师,又一次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有了新的前进动力,在“青葵园”这枚指南针的指引下,我这艘星港中的小舟,再一次扬帆起航。
懈怠中的助推剂
教师的工作是繁重且琐碎的,班主任的工作再加上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以及下班回家照顾女儿的责任(爱人还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即使我自认是一个坚强的男人,也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经常感到身心俱疲。
渐渐地,我变得懈怠起来,班级管理工作变成了在学校工作日程下的一种机械运作。这时,“青葵园”的研究方向让懈怠中的我清醒过来。我们准确地抓住了初中生青春期症候的共同点,确立了研究方向——青春期问题学生及其家教方式干预。这样,班级里的问题生成了我研究的有利资源,把不利变成了有利。大家一起确定了研究策略——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记录问题生的“青春期症候”特点,教师采取的教育引导措施,探究这些问题的家庭教育根源。我们的努力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是第一手资料,也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吴樱花老师当年就是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花三年时间以十多万字记载自己如何把一个“十恶不赦”的问题少年培养成昆山中考状元。我也开始用文字记载自己如何教育问题生的历程,先后写出了多篇教育叙事。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管理有了乐趣,教育有了积累,工作有了成绩,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班级连续两次被评为四星级文明班级,我也连续两年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更让我兴奋的是,“青葵园”集体编写的《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一书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对于我来说是破天荒的事。
几万字的教育叙事和公开发表的文字,都是我在“青葵园”里收获的果实。“青葵园”仿佛助推剂,助我走出了懈怠,获得了进一步的成长。
跋涉中的加油站
教育工作是周而复始的长征,它没有一劳永逸的良方妙药。每一个学生又都是独立而迥异的生命:初中生的活泼调皮、青春叛逆,90后、00后的特立独行……每一天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精力与他们周旋应对。教学的开展、作业的批阅、班级的管理、活动的举办……都需要老师投入无限的精力和时间。这让步入中年的我感受到专业发展进入高原期:工作热情明显下降,偶尔有些创意或想法往往默默流逝;有时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效果往往不佳,看不到成效;觉得学生的接受状态与自己的期望总是相去甚远……虽然有时候也去听课学习、观摩体会,但当自己想亲身实践起来时,却又感觉力不从心。
我和众多的中年教师一样,进入了教师工作的停滞阶段,难有激情的火花,多有得过且过的心态。
有专家说,教师要改变惰性的“高原期”状态,就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学习理论,多出去走走看看,开阔眼界,提升品位做有情趣的人,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工作。“青葵园”带给我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机会,让我学会了慢慢充实自己。“青葵园”的队员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商讨应该读哪些书以提升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商讨如何让读书真实有效,学习科学的理念,掌握有效的方法。经过大家的商酌和王丽琴老师的推荐,“青葵园”在近三年内持续地阅读,每天队员都要完成阅读批注接力——在QQ群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我们的读书方式受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肯定,部分阅读批注在刊物上发表。几年间我不经意地记下了几万字阅读笔记,真的感到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阅读理论书籍丰富了我,让我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更好地面对各种教育问题。渐渐地,我的心更加沉静下来,有了精神的宁静和喜悦。
“青葵园”还是个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团队。我们和上海特级教师黄建初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两次开展交流研讨,让我足不出户了解了中国基础教育最前沿——上海的教学状况;我们也曾组队前往全国德育教育先进学校——扬州市文津中学考察学习,探讨德育中的瓶颈问题;我们还迎来了北京师大吴国珍教授的悉心指导,让“青葵园”有了更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更合适的研究目标……“青葵园”,就像一个能源充足的加油站,让我在教师工作的漫漫长途中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寻觅中的桃花源
到目前为止,“青葵园”是一个以女教师为主、争奇斗艳的大花园,作为男性成员,我堪称一枝幸福的“绿叶”。
身处女人的王国,我感受到女教师的温柔、智慧和快乐,享受着她们的照顾和鞭策:吴樱花是统帅和督查,我在她的指挥下读书、作业、研讨;董劲是智囊和干将,我在她的妙招和鼓舞下寻找突破点和灵感;高桂萍是精灵和开心果,我在她成功独到的班级管理中欣赏教育的艺术和魅力,在她稚气可爱的生活中获得开心的笑容;郭萍是总管和保姆,我从她的细心和成熟中享受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和圆满;陈汉珍是“理论家”,也是80后“小不点”,她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看到年轻的活力、严谨与上进心;王丽琴是精神导师和后援团,她的理论高度和研修资源,让我看到了睿智的力量,得到了诸多学习的机会……在这人才荟萃、兴趣相投的“女儿国”里,我这个粗糙的中年男人真是“乐在其中”,心甘情愿地或打打下手,或做做“车夫”,成为这个“女人花”集体必不可少的“调节剂”,和她们一起在这个精神的桃花源中“往来种作”,享受劳动的快乐。
“青葵园”这个“桃花源”,更是我精神慰藉的情感源。我们不仅有工作上的研讨,也有家庭的聚会——几个队员的家庭不定期在一起团聚,让我们这些来自不同省份的游子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更让我这个只身带着孩子远离故乡的中年男人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的快乐!我经常在她们的家庭中像家人一样享受着各种美食,她们在灶台忙碌,我和她们的先生们在饭桌上大快朵颐,享受着家庭的快乐和热闹,自然也就淡去了思乡的无奈与苦恼。
“青葵园”,一个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在这里,专业理论的阅读和思考,专家教师的指导和鞭策,都成了我教育长征路上的无穷动力。不管我能走得多远,不管我走得有多慢,“青葵园”的经历让我一生无悔无怨。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葵花,没有牡丹的富丽堂皇,没有玫瑰的沁人浓香,但拥有一颗向日的心!
追随心中的阳光,我愿像葵花一样静静地开放。
本栏责任编辑 赵霭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