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立彬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唱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养成好的歌唱语言习惯对成功的歌唱教学有很大裨益。歌唱中,我们不断探讨情感、技巧、表演等元素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些对初中学生来说远不及对专业歌唱演员那么重要。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中的语言我们常称之为歌词,歌词作为歌唱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歌唱的起源。甚至在文字尚未兴起之前,歌词就已成为传承与交流的有效工具,我国第一本歌词总集《诗经》便是明证。因此,善歌者,应善用其歌词,应重视歌词。而善于教授初中歌曲的老师,更应该对学生歌唱过程中的语言发声习惯高度重视。
进一步说,不同的语言习惯往往造就不同的歌唱发声习惯。中国地大物博,大江南北无论是文化还是风俗都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语言上的差异十分明显,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如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等),还有不同的方言,不同语言习惯的人在发声方法尤其是发声腔体的使用上有极大的差异。譬如口腔的使用,北方人腔体的打开程度远大于南方人,且越往南其发声位置越浅,这些习惯无形中对歌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由此引发了许多教学问题,如歌唱吐词不清、腔体开得过大或语言不够连贯流畅等。
谈到各地语言之差异,我们不可回避地需要探讨生活语言、歌唱语言和音乐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活语言是形成歌唱语言发声习惯的基础和前提,歌唱发声是对生活语言发声习惯的直接反映,而音乐语言是我们歌唱活动要表达的最终目的。好的歌唱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达到“授之以渔”的美育教学目标,也只有清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发声习惯。
首先,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生活语言即我们生活中交流和使用的语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也极少能找到两个具有一模一样发生习惯的人,但从整体上来说,各个地区的人有相似的发声习惯。例如意大利人对元音的热爱和其方言对歌唱的有利性,促成了歌剧在意大利的最终诞生,使其成为美声唱法高度发达的发源地;再如四大徽班进京,结合当时盛行的音乐元素和语言习俗,最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二者由于语言上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声方式,由此可知生活语言对歌唱语言影响之重大。
同上,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亦是同理。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刺激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反应,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这些波动大多会通过不同的语言习惯表现出来,如愉悦时常大喊大叫,恼怒时常放声咆哮等,这都是对嗓音有一定损害的不良用嗓习惯;且由于初中学生在判断力和掌控力上的不足,也加大了不良语言习惯的影响,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歌唱中出现嗓音沙哑、用力过猛、习惯性漏气等诸多问题。
其次,歌唱语言与音乐语言之间有严格的分界。常常有人将歌唱语言和音乐语言混为一谈,包括许多高校教师在内,在对待二者的问题上往往采取模棱两可的解释。实则,歌唱语言主要指歌唱运用的语言,即歌词,类似于《无词歌》这样的作品则仅以某一元音为歌词;而音乐语言是指作曲家组合音乐的方式,例如肖邦常采用纤细柔婉的旋律、绵长的节奏、丰富的音乐织体,这就是他的音乐语言。歌唱语言与音乐语言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歌词,后者为节奏、旋律等音乐组成部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次,生活语言与音乐语言紧密联系。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语言的产生根源于生活语言,但表现出更高的浓缩性和逻辑性,因此,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过分地注重歌唱语言的培养,极少有人致力于生活语言与音乐语言的修炼,因而形成了歌唱教学活动中的许多问题,如学生在演唱水平上的极大差异,不良语言发声习惯的形成等,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学生不能实现自如歌唱的阻碍,身为教师不能轻视。
生活中的语言活动伴随着我们每一次交流对话的实现,在每一次用嗓过程中,与发声有关的诸部肌肉都会形成固定的肌肉记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发声习惯。这种发声习惯在歌唱教学中会因教师教学力度的大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可以说,好的生活语言习惯往往能形成优美的歌唱发声,不好的习惯将对歌唱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害。
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的确,好的习惯尤其是好的语言发声习惯决定着一个人歌唱的能力和寿命。因此,从初中阶段声乐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要教习学生歌唱的技巧,更应该帮助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语言发声习惯,促进其歌唱语言发声习惯的优化和完善。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