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波
从陕南的小县城出发,一路穿行在秦岭山脉浓郁得解不开理还乱墨玉似的葱翠山谷中,悠忽间回到20年前奔向五琅驿的岁月。那天清晨,解放大卡车满载着十六七岁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吃力地攀爬,引擎的轰鸣声唤醒了沉睡的莽莽山岭,回声连绵,似万马奔腾、喧嚣沸腾。
暮色苍茫中到了路的尽头——两河口公社,我们相跟着老队长的独轮车向我们的“扎根点”进发,脚下蜿蜒曲折的羊肠小路在月光照耀下有如玉带般在群山中飘拂,赶到五琅驿——已是东方欲晓,饥肠辘辘的我们争抢着喝光了房东晏婆婆熬好的一大锅盐拌玉米糁子,我们记忆中永远不忘的“天下第一美餐”。汽车戛然而止,眼前一条大河环绕着栉风沐雨的廊桥哗哗流淌,沿着“十天”高速公路,不到两个时辰,我们就这样静静地泊车在山水环抱宛若处子的五琅驿村头了!
五琅驿曾经是通往川、陇地区的古老驿站,青石板的村道被千年的马帮、驼队打磨得光滑油亮,当年沿街的两排木板竹屋已被眼前错错落落的二三层小楼取代,街道上鲜有人迹,窥进屋门洞开的房舍院落,鸡犬觅食、猫狗闲卧在一垛垛青木架旁,木架上伸出的丛丛晶亮圆润的黑木耳,仿佛在静听着山岚清风,享受着鸟语花香。由潺潺的山涧引领,我们寻找着山坳里晏婆婆的家,举头远望,半山腰坝子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婆婆端着簸箕正咕咕的喂着鸡雏,望见我们的身影,有如银铃的爽朗笑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娃子的电话才挂下,知青娃子们就拢屋头喽”。屈指算来,晏婆婆已年近九旬,活脱脱院坝上的那棵不老松,刚劲硬朗,耳聪目明,虽阔别数十载,她竟能一 一道出我们的名姓,并连同每人当年的“英雄壮举”被准确无误地抖落出来。当年扎根五琅驿时,惊讶地发现,秦岭深山的原住民有招婿上门习俗,母系氏族的家庭中妇女是绝对的“当家人”,晏婆婆与老伴晏刘伯共育有三男一女,长子是村小的老师,二娃子是高中返乡知青,深山老林中罕有的“文化人”家庭,自然的与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志趣相投,时常扎根在晏婆婆家“混吃混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今,大儿子已是区中心学校校长,二娃子“军转干”在深圳安家落户,女儿嫁到汉中,当年不起眼的小书童三娃子已是农业部批准的陕南“娃娃鱼养殖示范基地”的公司老总,生意繁忙的晏总邀请我们重返“第二故乡”,让我们感受到了山乡巨变,懊悔着当年没“扎根广阔天地”,而今不能“大有作为”奔向小康。晏婆婆院坝上的二层白色小楼,掩映在葱翠的山谷间,瓷砖箍起的明亮墙面熠熠生辉,屋内水磨石的地面整洁光亮,上下十多间房子,只有上小学的孙娃子陪奶奶居住,还有一群山鸡自由徜徉在宽敞的别墅院落,小花猫、大黄狗也各自独居闲置的屋子纳凉、懒睡,看到这人均百米的居住面积,羡煞了我们这些蜗居都市的城里人。
仿佛回到了当年青春年少的知青岁月,相跟着晏婆婆,到山溪边的菜园子淘米摘菜,山崖下泉水叮咚,晏婆婆笑着说:“城里来人看过,说这水胜过什么矿泉水,三娃子的娃娃鱼基地就在溪水上游的山洞里。”回想当年,在清澈的山泉溪流中,古老而又神秘的娃娃鱼出没游弋,而今这濒危物种依然在仙境般的千年家园繁衍生息,子孙繁盛。掬一捧山泉水,清冽甘甜,沁入心脾,晏婆婆掀开浸泡在山泉中的竹篓,一篓泡发的黄豆芽肥胖壮硕,煞是可爱,不消半个时辰,晏婆婆的背篓里已装满了闪着露珠,顶花带刺的黄瓜、柿子、豆角等各色蔬菜,我们坐在大清河岸的廊桥上,脚下的河水泛着白亮、晶莹的浪花奔腾跳跃着绕进山湾,河岸边茂密的大核桃树绿荫匝地,树荫下的青石板上,两三个村妇正用棒槌浆洗衣物,身边的孩童在沙滩浅草中捕抓小鱼小虾,嬉戏玩耍,环抱四周的青山依旧,流水潺湲。时隔20余年,这里已不是我们“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曾经“战天斗地”的穷乡僻壤了,太阳隐进西边的青山翠谷,拂面的山风夹杂着野玫瑰的芳香荡漾在山寨驿道上,叽叽喳喳的鸟儿掠过耳边飞向屋后的山林,河滩上牧归的牛羊踏着碎步,打着响鼻相跟着农夫们慢悠悠地向村里走来,村落里弥漫起袅袅炊烟,晏婆婆灶膛间焖炖的白果土鸡香气四溢,烹煮的菜蔬无须添加佐料,吃起来香甜脆嫩,酥烂爽口。街坝上暮归的村民听说我们到来,三三两两的涌到了晏家院坝,前街的老贫协、后山的胥老伯、还有已过世的队长老伴吴婆婆提着土鸡、腊肉,端着山枣核桃来看望我们,特别吩咐我们这山野特产都是自家吃的,不是卖向城里的放心食品。我们感叹着眼前的老人们年长的百岁,年轻的也八十望九了,个个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还都依然劳作不休。在这世外桃源的五琅驿,喝着甘甜的山泉水,呼吸着清风雨露的纯净空气,吃着自家院前屋后无公害的新鲜瓜果菜蔬,哺育出“长寿之乡”当是情理所致,五琅驿俨然一座颐养天年的世外桃源。环顾众乡亲,村落里已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当年贫下中农的子孙们如今“逆行”在二十年前知青们“上山下乡”的路径——进城务工,在高楼大厦的城市街巷中生根开花。
离去多日,在雾霾笼罩、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森林中,五琅驿——心中静泊着的一方青山绿水,时不时浮上心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处。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