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2013年的中国电影为世界电影带来了惊喜:全年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元,实现了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国产影片市场份额高达58.65%,成为世界范围内少有的能够在本土市场上对抗好莱坞的国家;一系列中小成本、现实题材影片的崛起,有效地实现了对好莱坞大片的逆袭……
种种惊喜背后,是中国电影多年来发展和积累的必然——影片质量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能过剩有效化解,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强劲势头和张力,在这一年得到前所未有的爆发。
新题材多类型传递正能量
国产片成为市场主要增长点
中国电影市场在2013年的表现,让电影界为之感叹:中国电影市场这一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几乎可以对抗好莱坞了!
这不仅表现在全年电影票房同比27.51%的持续高速增长,更表现在国产影片高达58.65%的市场占有率。此外,在2013年新增的近47亿元票房中,国产影片的贡献率高达96%左右,国产影片前所未有地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的主要来源。数据之外,不少业内人士更加看重的是,国产影片已经成为主导市场脉搏跳动的决定性因素。
自2003年电影产业化改革启动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多年来持续保持着30%左右的增长。2013年初,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市场基数进一步提高,仍然没有使总体增速放缓,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扎实稳健的内在动力。
稳健扎实的内在动力来自国产影片在本土市场上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2013年,全年故事片产量638部,较2012年减少107部,但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达33部,比上年增加了12部。与此同时,尽管2013年进口影片来势汹汹,《钢铁侠3》《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影片均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观影热潮,但在中国市场,全年票房前十名中,国产影片仍占据了7位。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数据和现象说明,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效,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产业化改革10年来,在已经取得的产业和市场规模基础上,产业升级阶段的特征在过去这一年体现得更加充分,由粗放向集约、由泥沙俱下向资源整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影片的票房分布上,全年虽然没有出现类似2012年底《人再囧途之泰囧》的超高票房“黑马”,但重点影片在市场上的较为稳定表现,尤其是年底贺岁档,《扫毒》《无人区》《风暴》《私人订制》《警察故事2013》等影片的票房均超过2亿元,影片质量与票房回报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都说明市场的稳定性和成熟度有所提升。
新的题材和类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也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电影化的诠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并将对未来一个阶段的创作生产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青年导演担纲重任
国产大片紧跟电影科技潮流
在2013年的电影市场上,现实题材、中小成本影片的崛起是贯穿全年的最大看点之一。全年国产影片票房前10名中,现实题材、中小成本影片占据了过半席位。在产业化初期持续多年的大片垄断时代后,中国电影产业的产品结构正在逐渐趋于合理。
业内人士认为,现实题材、中小成本影片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一批青年电影导演的成长。与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导演相比,这批“70后”甚至“80后”的导演更注重电影的现代性转换,同时,与当下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群体更为接近的年龄,也使他们更加了解观众和市场的喜好,并对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关注度的题材和话题及国内外最新的电影观念和技术更加敏感,这些都使影片与观众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事实上,这一轮以青年导演为创作主体的现实题材、中小成本影片创作热潮可以被称为中国电影“新浪潮”。在这个过程中,现实题材、中小成本影片与青年导演的成长形成了相互成就、相互提升的关系。业内人士认为,这股“新浪潮”带给中国电影的不仅是一阵新风,而且拉开了一个新阶段的序幕。
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来说,只有中小成本影片是不足以支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这也正是在对待高工业水平、高科技水准的大片时不可矫枉过正的原因所在。
2013年初,《一代宗师》和《西游降魔篇》一度造就了票房热度和观影潮流的高峰。此后直到9月底《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上映,国产大片一度缺席,市场对国产大片的饥渴在该片上映首日高达6400万的高票房中得以集中体现。而年底,《风暴》的上映则进一步提升了贺岁档的市场热度。
业内人士认为,国产大片集中体现了国产影片的最高水准,其对产业资源的整合、潜在市场的开掘和对整个行业的示范作用都不容小觑。尤其在目前三四线城市成为电影市场新的增长点,新观众群体的影院观影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大片在电影叙事、视听享受等方面的优势,赋予了它与生俱来的市场开拓能力,使其具有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上映的国产大片中,3D技术的应用较往年更为普遍,技术与影片内容的贴合也更为合理化和艺术化。《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水下3D摄影、《风暴》中中环爆炸的3D特效、《逃出生天》中的火灾3D特效,都已经向世界先进的电影科技看齐。业内人士表示,在多屏时代的媒体环境下,在以好莱坞为主导的新的世界电影潮流中,高科技与电影创作的结合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2013年中国大片对这种趋势的把握,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前景。
市场发育尚未成熟
提高创作水平是根本路径
与已经取得的骄人成绩并行的是,产业升级阶段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在2013年的电影市场上体现得较为突出。一些影片的高票房和低质量之间形成的落差,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低质量、高票房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并不是新的现象,过去几年,“叫座不叫好”一度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初期难以克服的痼疾。但2013年,随着一批口碑、票房俱佳的国产影片的出现,影片质量与票房回报之间的落差相形之下则更为刺眼,而另一方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种现象的确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低质量、高票房影片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电影市场的成熟度不高。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偏好是在大量观影行为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必然使他们对电影的内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对电影的题材类型有较为明确的倾向性。在这样的市场中,影片质量与票房回报的关联更为紧密,市场规律在具体的产品项目中发挥得更加有效。而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距离这样的发展程度显然还很远。
电影产业化改革启动前夕,2002年全国银幕总数仅为1851块。2013年底,全国银幕总数达到18195块,是产业化改革前的近10倍。但是,银幕数的剧增并不等同于观众和市场的成熟。观影习惯的培养绝非硬件设施本身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在较长时间中的电影消费的积累。实际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三四线城市已成为2013年影院建设和电影票房的新增长点,新兴市场中的“小镇青年”在选择影片时的倾向性,已经呈现出与一二线城市观众较大的差别。
总体看来,2013年上映的进口影片和国产新类型片在一二线城市的票房明显高于三四线城市,尤其在北京和上海,影片质量与票房之间的关系基本较为稳定。而在三四线城市,不可预知的票房波动则更加突出,大明星、大场面、粉丝效应等对票房的拉动作用也更加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不成熟的市场虽然为一些质量不高的影片制造了市场成功的机会,但中国电影产业要在现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当影院观影成为更多人的主要文化消费方式时,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电影市场的文化泡沫将被逐渐挤掉。
从根本上说,国产影片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才能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市场地位。而在世界电影格局中,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与居其后者的差距虽然已经越来越大,但面对实力强劲的好莱坞,中国市场要进一步缩短与北美市场的差距、中国电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仍旧任重道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