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明
2013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炭企业收益和利税锐减,全行业投资水平下降。陕西以煤为主的能源大省优势、能化当家的产业结构、能源产业驱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面临着严峻挑战,亟需实施战略性调整,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在逆势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本刊专访了张斌成,共同探究陕西煤炭与能源产业在现实的危机冲击下,如何以新的思维面对挑战,探寻一条科学有效的转型和持续发展之路。
煤炭产业之困
《西部大开发》:请张总介绍一下陕西省2013年煤炭产业的发展状况?
张斌成:2013年,我省煤炭产量为4.93亿吨,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增产3017万吨,同比提高6.52%,实现逆势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为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
《西部大开发》:2013年全国煤炭行业利润下跌38.8%。在此背景下,陕西煤炭产业遇到了哪些问题?
张斌成:一是煤炭产能释放速度放缓与价格走低的趋势叠加。按照“十二五”末年煤炭产量达到6亿吨目标计算,每年全省应新增煤炭产量5000万吨左右,高于2013年实际产量增长值。
二是已确定的部分重大项目实施进度缓慢,项目投资力度不足。“十二五”期间确定的一批重点项目,因资源配置、土地审批或与地方股比关系等问题久拖未决,对项目顺利投产造成了不利影响。投资力度放缓,致使当前产业规模与拥有煤炭资源储量存在差距,开发潜力难以释放。
三是省属煤炭企业数量规模明显偏小、发展极不均衡。在2013年中国煤炭企业产量50强中,省属企业仅有2家入选。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中,省属企业仅有3家入选,且3家企业总产量不足全省煤炭总产量的一半。反观山西、内蒙古,其省(区)属大型煤炭企业2013年煤炭总产量均占所在省(区)煤炭产量一半以上,多家省(区)属企业已步入特大型煤炭企业行列。
四是煤炭转化率偏低,长期处在高电价区位次。作为全国最早提出煤炭“三个转化”的省份,陕西煤炭转化率至今仍不足30%,同“十二五”末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50%的目标差距较大。初步测算,省属火电企业发电量占全省不足10%,远低于央企在陕发电量,同时落后于山西省属企业和内蒙古区属企业发电量。现有火电设备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火电产量偏低、省属火电企业发电份额较小,导致工业园区用电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落户和扩大生产规模。
机遇与挑战并存
《西部大开发》:您在给省委省政府的报告中提到,在宏观经济形势疲软,煤炭需求减少的当前,蕴藏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的宝贵机遇。请具体谈谈。
张斌成:当前煤炭价格低迷期,正是煤炭产业再次“洗牌”,对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行再布局和再调整,凸显陕西煤炭产业发展优势的重要机遇。
一是提高陕北环保煤开发利用力度的重大机遇。在煤炭产业的10年高利润期,关中、渭北地区高硫分、高灰分的煤炭因价格低廉广受市场追捧。但在价格下跌后,其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陕北地区的环保煤热值高、污染小,即便价格走低,当前利润空间仍然较大。更为重要的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对煤炭产业的环境保护标准显著提高,集约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已成大势。因此,陕北环保煤优于其他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机遇期已经来临。转变陕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与销售布局,实现关中地区煤炭就地开发和有效利用,陕北环保煤加大开发力度、优先转化为电力化工产品并外销的产业结构,将有助于发挥环保煤的稀缺区位优势,实现煤炭产业管理精细化、技术高端化和产品终端化的目标。
二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扩大产能的机遇。在煤炭高利润期,扩大产能的主要方式是对原有煤矿进行扩建和整合中小煤矿。在煤炭价格低迷期,原有煤矿扩能速度放慢、整合进程放缓,煤炭企业转变“卖煤”的单一角色,主动参与下游产业链整合的意愿更为迫切,大型项目在拉动投资“保增长”和推动煤电一体化方面的优势凸显。大型项目建设还有助于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将原先零散、割裂的产业布局进行衔接,实现板块化发展,形成区域性能源产业集群。
三是低成本扩张和大战略整合的机遇。从资源整合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煤炭价格的低迷期,正是以低成本投资大型煤炭转化项目的“抄底”期。通过20多年培育发展,我省已经形成3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煤炭市场疲软期,这些企业发挥规模优势、信誉优势和准入优势,有利于实现低成本扩张。通过实施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收购、兼并和重组,可以实现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前期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的重点项目,可以进行跟踪问效,对不具备转化条件的企业实行退出机制,确保资源有效配置,优化煤炭产业格局。
四是实施创新驱动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的机遇。在煤炭低利润期,企业竞争压力增加,实施科技创新的意愿更为迫切。充分利用省内能源科研平台优势,加强煤炭企业与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突破煤炭深度利用和转换关键技术瓶颈,对于打造科技创新引擎、赶超周边能源强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还可以实现煤炭产业向外与新能源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清洁火电、智能电网等关联产业的共赢,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转型发展之道
《西部大开发》:如何借此次产业深度调整之机遇,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张斌成:从产业结构和企业实力来看,煤炭产业仍然是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煤炭兴则陕西能源兴,煤炭强则陕西经济强的规律,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破解难题,应着眼当前,立足长远,近期应重点保产能预期、保转化预期、保投资预期,巩固好产业基础,长期目标应定位于打造国家级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使陕西煤炭产业走出一条高端化、终端化、精细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新路。
一是加快实施煤炭产业升级。围绕构建国家级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总目标,重点打造和延伸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盐化工产业链,实现“四大升级”。一在产业布局上升级。在陕北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在关中地区重点实施精细化煤炭资源开发项目,细化产业布局。二在投资方式上升级,重点加强对转化项目、配套企业的投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和土地用于壮大骨干企业和开发特色产品,促进煤炭企业由以原煤采掘为主,向以煤炭深度开发利用转化为主转变。三在资源配置上升级,将省属煤炭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使企业承担与其资源占有量相称的经济、社会责任,将更多优质资源配置给转化能力更强的企业,促进骨干企业规模化扩张。四在扶持政策上升级,争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对资源性企业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多承担清洁能源项目和战略性新兴能源项目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其在我省落地。endprint
二是着力创新煤炭产业格局。全方位引入能源开发新思路,实现重点能源产业领域的“三大创新”。一在煤电一体化领域实现市场创新依托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开辟省外用电市场。加快陕西至唐山地区港口、陕北送电华北、陕西送电重庆等输电工程建设,提升现有电力外送保有量。借鉴新疆建设向河南年输电60亿千瓦时线路,相当于转化2000万吨煤的做法,加快建设超特高压线路,向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输电。针对陕北能化产业的用电需求,加强政府的调配管理,适度提高发电量,营造陕北合理的电价区,以更低的成本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更高的煤电转化率推动能源化工基地品牌建设。二在煤制油领域,抓住目前原油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成本优势和我省已有煤转化汽油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煤制油工程,实现技术创新。三是在煤转化工领域,按照产业高端化思路谋划,不搞一般性的煤化工项目,重点建设一批突出“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的煤化工项目,实现发展模式创新。通过“三大创新”,力争到“十三五”末,陕西成为全国能源产业高端化示范省。
三重点提升省属煤炭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政府应面向省属能源企业提供“四大支持”。一是针对省属能源企业在省内电力开发上基本是参股央企、话语权很小的问题,支持其扩大参股份额,再在周边配置煤炭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走煤电一体化的路子。二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参与煤炭开发项目积极性高,参与煤炭转化项目积极性低的问题,支持省属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从开发到转化一条龙的权益同比合作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减少行政干预,提高地方政府参与转化项目的积极性。这样会极大降低煤炭企业运行成本,简化管理模式。三支持煤炭企业扩大勘查开发范围,进入新的领域。加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查力度,持续获得新增储量,保障能源战略安全。鼓励开展风险勘查,促进非常规气体和新能源储备量快速增长,形成具有跨国能源勘查开发资质的特大型能源集团。四是支持煤炭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资金,从企业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从国家能源产业扶持资金中提取一部分,省财政支持一部分,专项支持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
四积极推动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当前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民生发展的关键问题,狠抓“三大落实”。一落实中央的节能减排要求,为实现我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46亿吨标准煤以内”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二落实煤炭开发生态补偿责任,建立全省范围内统一调配的煤炭矿区生态补偿基金,根据矿区环评结果,实施生态移民、植被恢复、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三落实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成本和效益兼顾,当前收益和长远风险并重的原则,鼓励煤炭企业参与具有陕西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