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玮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创办、2008年开始招生的一所艺术类专业高校。学校为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Cumlus)成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下设设计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美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学院7个二级学院,开设了绘画、雕塑、公共艺术、视传、产品设计、环艺、服装服饰设计、数字媒体、动画、摄影、文化产业管理、广编、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16个艺术专业、20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
学校于2009年专门制定了有关毕业生优秀作品留校收藏工作的管理办法,会议决定从2010年开始,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遴选、图书馆承担收藏、管理、出借展出的工作,并基本确定了收藏设施规划的收藏库建设定位。经过3年的建设,目前已收集的作品有工业设计、产品包装、环境艺术、玻陶、服装、珠宝与饰品、舞台空间、绘画、雕塑、摄影、动画、数字媒体、表演艺术等20多个类型,总计240余件,已初具规模。
现有作品中以设计模型数量最多(见图1),作品模型只能满足展览短期的需要,制作使用胶水和板材,时间一长就脱落变型,因此模型类作品在保存上普遍存在困难,有些作品甚至送来入藏的时候已经变形和脱胶,即使进行修复也很难保存,更不要说流通展示。另外,由于艺术作品大都不可复制,尤其是绘画雕塑等,具有唯一性,故对作品的利用如何更积极、更慎重、更科学是工作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图1 各类型作品比例情况
为了做好学校的文化积淀工作,该校想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管理系统,加强作品的收集、管理、展示的功能,让全校师生以及校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创新技术人员都能成为访客,观者只需通过系统,就能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获得适合于艺术、设计及各类人群观摩学习的馆藏资源。随着网络3D技术的普及,未来还能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具有视觉艺术特色的数字虚拟博物馆,为观者提供不可比拟的真实感和身临其境感,从而扩大学校在国内和世界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系统将集征集、保存、保护、共享、展出、研究于一体,通过对实体藏品的数字化改造,构建一个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和科学规范的专业描述为主体、以藏品为知识节点的跨学科的立体知识网络。
目前,库内藏品专业分布广、形式多样,都是历年优秀毕业生作品。这些作品是师生们的创意和创作,也是学校建立以来的教育成果,在校内外各类展览中提供展示,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和办学模式。未来,收藏品的面还将延伸至学校师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作品以及教师的优秀作品。
从长远考虑,完整意义上的内容建设应主要汇集3部分内容:
(1)实物藏品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
(2)教学中产生的参考资料、讲义、多媒体素材;
(3)通过研究汇集的学术论文、著作、课题成果、专利内容、获奖情况等。
深层挖掘、开发使用这些资源,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实现无缝链接,可以促进图书馆对原有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服务平台做出调整,使用户真正体验到在一体化的网络环境中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
作品管理系统是通过有效的网络支撑平台(见图2)、以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围绕作品元数据开展的一系列应用和服务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将它分为数据层、应用支持层、应用层和服务层。
图2 作品管理系统网络支持平台
系统的基础是藏品本体。根据本体所包含的元数据信息(核心元数据、扩展元数据、管理元数据以及多媒体元数据)搭建出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围绕藏品本体开展的一系列业务服务主要分为3个模块:业务模块、其他模块和业务接口。业务模块内容包括:藏品征集、保管、保护、修复、研究、展陈等;其他如:标签管理、跟踪提醒、系统管理等关于读者服务的内容被归入其他馆内业务模块。数据应用通过技术支持。使用数据引擎和业务引擎对元数据进行管理,根据系统数据、结构的标准化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使之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表1 作品管理系统5大功能内
根据软硬件建设的程度有步骤地深入对作品管理系统的功能建设(见表1),满足用户的深层次需求。
3.4.1 数据的收集和录入
使用扫描、摄影以及三维影像数据采集(如顺序拍摄无缝缝合复杂信息特殊功能采集等)等方法对现有实物藏品数字化。同时,采取共建共享的形式完成藏品数据的收集和录入。共建共享有助于促使各学院、专业及学生克服本位主义观念,使其打破专业壁垒,将自身所有信息资源看作是整体信息资源的一部分,统一自觉地将自己纳入信息资源体系加以规划和建设,有利于调动用户的参与性和资源建设投入的最优化使用。
3.4.2 管理与制作功能
建立以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加强系统信息的管理。功能包括:信息统计、知识整合和制作处理。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维护,如建筑、藏品、及其他服务信息的标注与修改。对整个三维虚拟系统进行数据维护管理的平台,可进行权限管理。
3.4.3 检索服务功能
系统建设须根据艺术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使用年份、学院、专业分类、学生姓名、导师姓名、作品材料、收藏等级等有效的关键词对藏品进行分类和标引,使用者通过输入关键词或者按类别,可以智能查询想要查看的区域、藏品以及藏品信息,并通过点击快速定位。
3.4.4 展览展示功能
以数字博物馆为目标,发展涵盖博物馆内部的、辅助实物藏品的互联网展示平台。提供多元化、多媒体的发布形式,满足导航搜索、内涵展示的需要。通过网站策划设计和制作,利用数字化产品策划开发(Unity3D)等技术,完成场馆建筑的3D鸟瞰、展区三维陈列、展品360度全景展示及B/S结构的整合数据库搜索的人机交互系统开发,能够组织教学中相关知识专题,并根据教学的要求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校际资源共享的机制,提供视觉艺术专业的课程和数字作品的教材,提供吸纳同类学院师生作品展示的空间,逐步创造和扩大MOOC的应用环境。
3.4.5 档案保存功能
一所学校的历史除了文字的凭证和参考,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积淀和创造,作品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最真实记录,客观地体现学校教学发展的历史情况,具有其他文献不能代替的作用,系统对藏品的信息管理,既是对信息统计、查询和知识整合,又体现了人作用于藏品的保护、研究和管理信息的不断积累,是藏品的“生命档案”。
完善藏品标准化管理和应用,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系统数据的信息组织、元数据的加工、数据转换和内容发布采用标准元数据规范和成熟软件标准,做好系统数据与其他数据库端口的对接。
对实物藏品的数字化是现代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开展作品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是对图书馆开展数字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工作的推动,构建优秀作品管理系统既是对本校数字资源的丰富,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高校图书馆在教学服务中的质量和水平,就图书馆本身而言,也是对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1]詹静.博物馆藏品档案与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J].北方文物,2006(3):99-101.
[2]李峰.浅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建设[J].华章,2014(1):324-325.
[3]黄维娟.和谐文化校园视域下的数字博物馆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0-92.
[4]许懋琦.用新媒体技术再现艺术设计作品——《艺术设计系学生作品赏析》多媒体展示制作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0-113,116.
[5]任戬.艺术的数字化生存[J].美苑,2002(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