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陆关联工程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4-04-04 20:25李大海管华诗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涉海海底隧道跨海大桥

李大海,管华诗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266100)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李大海,管华诗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266100)

海陆关联工程是指在建设和运行中同时涉及陆域和海域、发挥显著作用或影响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港口、桥隧、填海工程等。近年来,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工程技术总体水平提高,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发挥显著作用。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协调性较差、环境和安全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未来我国应逐步推进从沿海到深海大洋、从示范试点到全面铺开、从单一工程到复合工程的海陆关联工程体系建设,重点在沿海产业涉海工程布局、海陆物流联运工程、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沿海重大防灾减灾工程等领域强化海陆关联工程建设。

海岸带;海洋工程;海陆关联工程;陆海统筹

海陆关联工程是指在建设和运行中同时涉及陆域和海域、发挥显著作用或影响的工程项目。海陆关联工程横跨海、陆两大地理系统,其建设和运行需兼顾海洋和陆地的双重影响,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要素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项目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海陆关联工程主要包括围填海、人工岛、港口、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设施。

1 发展现状

1.1 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一轮沿海开发浪潮的兴起,我国海陆关联工程出现了新的建设高潮,新建工程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水平。城市沿海新区综合开发、区域港口和临港工业区建设,推动了海陆关联工程在全国范围的大发展。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再沿海岸线不断扩展延伸的发展趋势。开发建设模式从沿海陆域开发向海岸线改造、围填海、海岛开发等方面扩展,海岸带开发规模和速度明显加大。

港口建设出现新高潮。2000年以来,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加速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形成了一个建设高潮。2006- 2010年,沿海港口建设年均新增固定资产达700亿元,年均净增通过能力超过5亿t。经过“十一五”以来的高速增长,2012年我国沿海生产性泊位约6 500个,其中深水泊位超过1 900个,较“十五”末增长75%;总通过能力超过65亿t,较“十五”末翻了一番;集装箱总通过能力超过1.7亿标准箱。随着港口建设的加快,我国长期存在的严重压船压港问题得到迅速缓解。

跨海大桥建设步伐加快。跨海大桥是跨越海湾、河口或其他海域的桥梁。我国跨海大桥建设在2000年以后开始加速,“十一五”期间形成了一个建设高潮。1991-2010年,我国共建成跨海大桥31座,仅2008-2010三年间建成的就有14座。从拟建、在建项目情况看,我国跨海大桥建设高潮仍在持续。目前,在建跨海大桥项目20个,总投资1 278亿元;拟建项目17个,总投资5 188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建成跨海大桥24座。

海底隧道建设实现突破。我国海底隧道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已建成的大型海底隧道只有两条,分别是厦门翔安隧道和青岛胶州湾隧道。厦门翔安隧道是我国第一条由国内专家自行设计的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第一条采用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2010年4月通车。青岛胶州湾隧道是目前我国最长的海底隧道,穿越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域,于2011年6月通车。目前,琼州海峡、渤海湾等隧道工程正在酝酿中。

1.2 工程技术总体水平达到新高度

随着各领域一批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国海陆关联工程技术水平实现大幅提升,突破和掌握了大型涉海工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目前,我国在大规模填海工程、大型深水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深水航道疏浚、沿海核电站、石油储运设施等领域的综合工程技术正在向国际前列跨越,一些代表性工程的规模与技术已经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跨海通道设计施工技术大幅提升。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普遍具有长度大、跨度大、深度大等特点。如,杭州湾大桥工程全长36 km,海上桥梁长度达35.7 km;胶州湾大桥海上段长度25.2 km。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约70 m,青岛胶州湾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82 m。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施工工程量,也给施工组织和运营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在跨海通道设计施工过程中,面对新环境、新问题,因地制宜地大量采用技术创新和施工工艺创新,这是我国跨海通道建设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深水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施水深超过15 m的深水港建设,正在成为世界各大港口参与国际航运中心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上海、宁波-舟山、天津、青岛等沿海港口相继启动了深水港建设,使我国深水港工程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以上海洋山港为例,作为建在外海岛屿上的离岸式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区离岸造地面积135万m2(海拔7 m),海底打桩最深达39 m。在港口建设过程中,设立实施了专题科研项目20多项,申请专利50多个。为后续深水港工程技术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口深水航道技术进行了新探索。长江口是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发展内河输运体系的重要节点。长期依靠疏浚维持7.0 m航道通航水深,年维护疏浚量约1 200万m3。新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工程最先实施对南支-南港-北槽航道的整治,工程分三期实施。三期工程于2010年3月竣工,由此在长江口形成了底宽350~400 m、深12.5 m、总长92 km的出海航道。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规模之大,是世界航道工程中鲜有的。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尝试了一系列新方案、新技术,对大河河口深水航道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3 沿岸空间开发成为发展新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东部经济的迅速崛起,海岸带地区日益成为城市发展和产业、人口聚集的新空间。在中央批准的一系列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将滨海地区作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战场。同时,海岛在海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海岛开发与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围填海工程和海岛工程逐渐成为海陆关联工程发展的一个新热点。

围填海工程成为沿海开发的重要形式。我国围填海工程规模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了一个高峰。自2005年确权面积超过了1万hm2后,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到2009年确权面积达到了1.8万hm2。此后,由于对填海工程区域控制严格,2010年、2011年确权填海面积均约1.4万hm2,2012年减少到0.9万hm2。与20世纪50—70年代相比,本轮围填海工程主要服务于沿海城市化和工业化需求,农业用途的工程项目较少。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管理公报》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累计确权填海面积6.7万hm2,其中建设用地6.4万hm2,农业用地仅0.3万hm2。

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发展加快。近年来,随着海岛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的日益凸显,海岛开发与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沿海地区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海岛投入,积极扶持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工程建设。在一些较大的海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港口、水利、道路、供电、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体系。连陆海堤、跨海大桥等陆岛通道工程建设极大地便利了海岛的对外联系。启动了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舟山市桥梁山岛、烟台市小黑山岛和威海市褚岛开展了海岛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4 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发挥新作用

近10多年来,沿海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促进了我国海陆关联工程的发展。作为沿海重大基础设施,海陆关联工程的布局、规模和实施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由于重大基础设施对所在区域在地缘特性、资源禀赋、交通物流等造成的巨大改变,海陆关联工程在实施后又会对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带来深远的影响。各地海陆关联工程与沿海产业和区域发展互动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海陆关联工程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港口建设带动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目前,全国南、中、北三大国际航运中心框架已初步形成。现代港口体系的初步建立,为沿海各地以港口为依托规划建设经济功能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近年来中央批复的一系列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一例外地将临港工业发展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内容。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三大海洋经济圈、十个海洋经济区域中,港口及临港产业都是其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依托现代化港口的发展,一些大宗资源、能源初级产品的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促进了沿海地区重化工业发展,大大改变了相应产业的全国布局。以石化产业为例,2012年,我国沿海地区炼油企业数量占全国的80%,炼油能力占全国的70%左右。

港口、桥隧等重大工程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明显影响。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唐山曹妃甸港区、青岛董家口港区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实施,明显优化了一些地区的地缘属性,加快了所在区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例如,宁波市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规划建设了陆域面积235 km2的杭州湾新区。唐山市在曹妃甸港建设带动下,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唐山市曹妃甸区。青岛市依托前湾港、董家口港两大港区,以及胶州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设立了面积2 000 km2的西海岸经济新区。

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推动海岛经济结构优化。随着海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海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舟山市为例,作为全国唯一的海岛市,舟山市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传统渔业经济向综合的现代海洋经济转变。

2 主要问题

(1)工程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不强。迄今我国尚未建立针对涉海重大工程的规划体系,中央应对地方海陆关联工程竞争性开发的调控手段还比较薄弱。从发展的实践看,各地规划和发展的部分海洋产业、涉海产业,在全国层面上存在一定的产业布局同构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各地实施的一系列涉海重大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能重复、布局散乱等问题。这种产业同构竞争与工程重复建设的现象,既占用了宝贵的海岸带空间,也对沿海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各层次、各领域工程发展不平衡。个别领域存在过度开发的隐患,港口、造船等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填海工程与海岛开发工程的社会、环境影响也需引起高度关注。服务民生的海陆关联工程有待加强,在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海岛地区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供水设施难以满足需要,陆岛交通运输条件有待改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标准较低等。

(3)支撑陆海统筹的能力不足。我国海陆关联工程绝大部分分布在海岸线周边区域,其功能主要是为沿海陆域和近海开发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海洋开发活动过度集中于海岸带和近岸海域,已经造成海岸带开发过度拥挤与近海环境质量下降,而对深海大洋的开发相对不足。海陆关联工程发展总体上表现出“海岸带和近海开发趋于饱和,深远海开发不足”的状况。我国海洋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重要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还比较薄弱。如,各类人工岛、海上平台、浮岛技术,海岛综合水电供给技术,我国在海岛保护工程技术,近海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等。海陆关联工程的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这一现象在港口建设中最为明显,主要包括港口发展空间不足、港口的集疏运体系还不完善等。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引起重视。我国大规模开发建设海陆关联工程的时间较短,对大型涉海工程的长期环境影响的研究比较薄弱,经验相对不足。在近些年沿海地区海陆关联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不尽合理,已经对我国沿海和近海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围填海工程数量和面积大大增加,自然海岸线大量消减,近海海域环境下降,部分地区沿海湿地、红树林等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3 对策建议

(1)加强海洋开发战略研究。突出国家海洋权益导向,构建陆海统筹的国家海洋战略。制定实施南海战略、东海战略及黄渤海战略等管辖海域海洋战略,以及公海资源开发战略、极地研究与开发战略、国际海上通道战略等国际海洋战略,确立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定位与实施框架,为海洋强国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明确海洋强国战略,为科学规划和建设海陆关联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2)优化海陆关联工程布局。协调和提升现有沿海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在整合已有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经济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和修编主要海洋产业及涉海产业规划,使其纳入海岸带和海洋空间规划协调范畴。构建层次分明的海陆关联工程规划体系,面向中长期海洋强国战略,针对不同海域的资源禀赋与环境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海陆工程服务体系。

(3)创新海陆关联工程管理体制。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和实施海陆关联工程项目,海洋工程建设要考虑陆域基础与保障条件,沿海陆域工程建设要考虑海洋产业关联及海洋环境影响。建立事前、事中与事后多层次的项目评估与管理监测体系,减轻海陆关联工程项目的潜在负面影响。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适时编制并实施《海岸带开发法》、《涉海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各类涉海工程项目进行规范,严格各类海陆工程与开发活动的评估、立项、审批、监督与管理。

(4)提升国家涉海工程技术水平。设立国家涉海工程重大技术研究专项,在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专项研究基金,以涉及国家海洋安全与权益维护、深远海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重大工程技术研究为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与陆域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海陆关联工程技术研究,确立海陆关联工程技术研究的国家战略导向。

(5)强化深海大洋开发综合支撑。将陆海统筹作为深海大洋开发和综合性海洋基地建设的根本原则,把强化陆域综合支撑作为提高我国深海大洋开发能力的有效路径,把建设海洋开发基地体系作为我国深海大洋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海洋经济布局实施战略性调整,通过科学制定和实施战略、逐步加大投入等方式,加快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三大洋和南北极资源开发进程,逐步扩大开发规模。针对深海大洋开发对陆海统筹的更高要求,强化对深海大洋开发的产业配套、技术装备、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支撑。

[1] 胡锦涛.2010.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0-06-07)[2014-07-01].http://www.gov.cn.

[2]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3] 王连成.工程系统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4] 王芳.对实施陆海统筹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发展,2012(3):36-39.

[5] 杨懿,朱善庆,史国光.2012年沿海港口基本建设回顾[J].中国港口,2013(1):9-10.

[6] 贾大山.2000-2010年沿海港口建设投资与适应性特点[J].中国港口,2008(3):1-3.

[7] 王树欣,张耀光.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11):104.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涉海海底隧道跨海大桥
BIM技术在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宋代跨海大桥——洛阳桥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大连湾海底隧道南岸接线立交方案设计
SVG在舟山跨海大桥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深圳将建首条海底隧道
渤海海峡或建世界最长海底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