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异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4-04-04 15:20李忠昶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私有制德意志

李忠昶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异化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异化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确立,其异化观实现了根本的变革。《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实现了人本主义异化观到唯物主义的异化观的根本的转变。

一、异化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地位

当前,学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理论存在两种基本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文本中很少使用异化概念,主张“无异化思想”,使马克思的思想自我分裂,从而达到否定马克思思想的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以《形态》为界,马克思恩格斯对异化的理解出现了断裂,从而主张“断裂说”。如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异化思想“被马克思抛弃了”。

其实,异化思想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断裂,而且还实现了从人本主义异化观到唯物主义异化观的根本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尽管用了非常少的“异化”概念,却阐述了最为科学最为详细的唯物主义的异化思想,《形态》从“现实的个人”这一唯物史观前提出发,发展了《手稿》中以抽象的人的“类本质”为基础的异化观,从而确立了以“现实的人”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的异化观。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异化理论的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抽象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看成是人的“类本质”。他认为人在劳动中异化了,劳动不再是人的类生活,人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然而,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异化的。他说“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形态》中的异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表现着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对异化的唯物史观的定义。具体表现为:

第一,劳动成为限制和约束劳动者的力量。“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形态》指出分工使得人们只能在社会给予他们的特定生活条件下从事特定的活动,从而导致其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第二,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异化。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这样,包括过去劳动者创造出来、积累下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整个生产资料就同它的生产者相异化。”

第三,个人和群体之间关系的异化。分工和私有制,造成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对立,从而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分裂和对立。特殊利益的“虚幻的共同体”,成为凌驾于人们特殊利益之上的异己力量。

三、异化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分工和私有制两个角度考察了异化产生的原因。

第一,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源。“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而分工又把他们固定在一种职业上。因此,他们的活动及其结果对于劳动者来说,完全转变成一种自发的异己的力量。异化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分工。

第二,“异化”也是私有制的产物。“分工是私有制相等的表达方式”。随着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对立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当二者冲突时,“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以“普遍利益”的面目,成为凌驾于人们特殊利益之上的异己力量。因此,异化产生于造成“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对立的私有制。

总之,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分工。同时,异化产生于私有制,是私有制的产物,这与《手稿》中的私有制是异化的产物有本质区别。

四、克服异化的路径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异化理论实现了人本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根本的转变。马克思在此给出了克服异化的途径:

首先,克服异化是人们自觉地活动,需要“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异化的根源在于分工,同时,异化也是私有制的产物。而分工和私有制的存在归根到底要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而要克服异化,首先需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其次,克服异化,就要使交往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来的交往形式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历史形式。在产生之初是合理的、进步的交往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于是,交往形式对生产者来说就成为统治他们的力量。只有交往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才能最终消灭交往形式对人的异化。

再次,在构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克服异化。随着生产力“普遍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普遍交往”。交往冲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从而促进全球贸易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而异化正是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消除,从而促进“自由人联合体”建立,实现人的最终解放。

五、对异化思想的现实思考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的我国存在异化现象,这是需要我们敢于正视的问题。比如,在经济领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没有达到特定的阶段,我国现在仍然有一些私有制经济存在;在政治领域,各项政治制度还有待完善,人民民主制度还不健全,某些职权者利用公权力违法乱纪等;在文化领域中,在追求效益的竞争中,在金钱利欲的诱惑下,许多人出现了价值导向的偏差或是错误;生态领域,农业方面的不合理的种植方式使得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工业方面,废水、废气、废渣不经有效达标治理的大量排放,破坏了整体环境的自然形态。

当然,异化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存在物,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自身不断地完善而渐渐消亡,但我们必须看到异化现象在我国存在具有其必然性和历史性。存在必然性,是因为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足以消除异化的阶段,私有制和强迫性分工还依然存在。之所以具有历史性,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它势必也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力的客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但这种历史性也决定了这些异化现象存在的暂时性。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被消灭,强迫分工也将不再存在,异化根源以及异化现象也会随之消灭。

[1]盛卫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评介[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

[2]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J].学术月刊,2007(3).

[3]张传开,余在海.异化与存在[J].哲学研究,2006(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8.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私有制德意志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