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林 付学林/岳池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早春马铃薯双膜覆盖栽培技术
□李世林 付学林/岳池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早春马铃薯一般在每年11月中下旬播种,次年3月份收获。马铃薯生长期间白天气温以15~21℃为宜;4~5℃时发根,5~7℃时发芽;茎叶生长以21℃为宜,超过25℃薯块生长缓慢,超过30℃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岳池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霜期长达60d左右,冬季平均气温为7~12℃,极端气温-2℃,露地栽培不利于马铃薯生长,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冻害,降低产量,增加损失。近年来岳池县大力推广早春马铃薯双模覆盖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此难题。采用双膜覆盖栽培马铃薯既利用了冬闲田,提高了复种指数,又能提早马铃薯上市季节且周期短、投资少、易栽培、好管理、产值高、效益好。早春马铃薯产量在6750kg/hm2左右,经济效益可达12000元/hm2。早春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大,有利于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宜选用适合本地的抗病、耐寒、优质、高产的早中熟菜用型合格脱毒良种,如费乌瑞它、川芋早、中薯3号、巴山白等。
选择排灌良好、土壤疏松且富含有机质的田或土种植,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忌板结田或土。精细整地,土粒细碎,达到地平、松、净的要求。一般2m开厢,并理通“四沟”,即主沟、厢沟、边沟、围沟,耕深25~30cm。马铃薯忌连作,也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前茬为豆科、十字花科、禾本科作物为宜。
3.1 切块
种薯切块大小在30~35g左右,每个切块至少要带2~3个芽眼。每切1个种薯应用75%酒精或1%高锰酸钾进行刀具消毒,可多准备两把刀具进行交换使用。
3.2 催芽
播种前20d,对未过休眠种薯在室内进行催芽。催芽方法是将薯块装在筐内或按10~15cm厚将其摊在地面上,然后将筐或薯堆用湿麻袋或湿草苫盖严。催芽过程中要保持适宜湿度、温度15℃,每隔5~7d进行1次检查并剔除烂薯。当芽长在1.5~2cm时,将薯块置于阳光下进行幼芽绿化2~3d。
合理的高密度有利于提高产量。采用错窝栽培,密度为82500窝/hm2左右,行距40cm,株距30cm,以小整薯(20~30g)和切块薯作种均可,每窝播1~2个种薯,播种深度10~13cm。一般在11月中下旬,土壤墒情较好时播种。播种后立即平铺一层微膜,膜四周要压严,以提高地温促早出苗。
坚持施足磷钾肥,多施有机肥。早春马铃薯底肥施三元复合肥600kg/hm2、堆渣肥15000kg/hm2、腐熟人畜粪水30000kg/hm2。现蕾期,每隔10~15d,全田均匀喷施磷酸二氢钾15kg/hm2,一般施2~3次。
当苗在膜下出土见绿时,利用晴天破口引苗,引出苗后用土培孔,减轻地膜风吹破损,同时架拱盖膜(天膜),高度1m,可提早上市时间和防止霜冻。及时查看并清除膜间和穴孔处杂草,减少其与马铃薯竞争养分。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同时加强肥水管理,控制田间湿度,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晚疫病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625~3375g/hm2或银法利687.5g/L悬浮剂900~1125ml/hm2交替使用防治;早疫病用70%的安泰生2250~3000g/hm2防治,每隔7~10d喷施一次,安全间隔期20d以上;蚜虫可在田间喷1000~1500倍乐果防治;二十八星瓢虫可用800倍敌百虫液喷施叶面。
马铃薯成熟的特性是大部分茎叶由黄绿色转变为黄色,薯块发硬,周皮坚韧,连接块茎的匍匐枝已干枯脱落,块茎切开时伤口分泌少量汁液,很容易干燥,食用洋芋此时即可开始收获。欲提早供应市场,可在下部茎叶开始变黄绿时即行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