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霞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到2020年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的总体目标。平山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编制完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平山县岗黄水源地项目区综合治理规划(2013~2017年)。此文旨在介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规划编制原则及措施设计原则,并对工程实施提出建议。
平山县岗黄水源地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规划(2013~2017年)涉及孟家庄镇等9个乡(镇)117个村,土地面积 309.80km2,水土流失面积 162.22km2,占项目区面积的52.36%。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规划水平年为2017年。估算总投资7967.43万元,计划到2017年,项目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60.2km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由治理期初的13.45%提高到期末的85.48%,林草覆盖率由期初的8.5%提高到期末的43.91%,年净增经济效益4653.29万元,各项治理措施新增保土能力20.66万t,拦沙能力达到75.9%,新增蓄水能力 404.66 万 m3。
一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根据平山县岗黄水源地项目区所属的水土流失类型和治理现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布设各项治理措施,形成多功能、多目标、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二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的需求,把水土流失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规模治理,综合开发。地域上尽量与上期治理工程相连接,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综合治理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优化配置各类措施,取得最佳效益。四是创新体制,规范管理。严格按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注重项目治理机制创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五是各方配合,多元投入。项目区治理采取国家、地方和受益群众等比例投资的建设机制,并与近期建设重点项目有机结合。六是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在治理的同时,依法加强预防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与水源工程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综合防护体系。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当地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具体原则是:一是坡度较陡、植被稀疏的地方,实行封育治理,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植被,同时辅助补植措施,加快植被恢复速度。二是对荒山荒坡土质较好的坡面、山脚,采用机械作业整地,整修成水平梯田;对项目区内土壤条件较好的坡耕地,整修成水平梯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对半山以下、土层厚的荒地采用水平条田整地方式,并配合栽植植物措施,发展成经济林,主要树种是板栗、核桃、苹果、柿树等;半山以上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发展水保林,栽植侧柏、刺槐、杨树等。三是为防止雨水对沟道、村庄、农田的冲刷,修建谷坊,主要作用是挡土拦沙。四是水源、水利条件好的地块,建水利配套工程,如水池、水窖、扬水站等,满足经济林生长、喷药、挂果的需水要求。五是为方便治理开发和后期有效治理,布置必要的田间作业路,连接村庄和治理地块。
为确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还应在管理、机制、制度、宣传等各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建设一处、巩固一片、长久受益,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体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统一思想,提高各级领导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从水土保持面临的任务形势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坚持不懈,做好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二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必须坚持国家和地方投资、群众投劳的政策。按照“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机制,坚持以资引资,以资促劳,走社会兴办水保之路。通过以物代补,以奖代补、有偿补助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三是强化建设管理,完善政策机制。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示制、群众投工承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工程年度验收制,对项目的组织实施、承包管理、质量控制、检查验收、运行管护等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或办法等,特别是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设立专账,进行专户管理,由专门领导负责,杜绝对项目资金的挪用,确保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和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参加技术培训。以强化水保意识、提高技术素质、促进治理开发和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综合治理进度和农时,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灵活多样的方式,围绕水土流失治理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等环节展开培训。五是落实验收制度,严把质量标准。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严格按照基建项目管理程序进行检查验收;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保证工程质量,确保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充分发挥,不断提高治理水平,以扩大项目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的水土保持治理步伐。设立专门的档案系统,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监测、检查、验收、效益等各项内容分别建立专项档案,项目竣工时认真做好项目后评估工作。六是加强后期管护,巩固治理成果。首先,对验收合格的水土保持设施,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对国家和集体修建的工程,坚持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承包到户,谁承包,谁受益,谁管护;其次,成立管护队伍,制定管护制度,建立档案,设立标志,确保所建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保护治理成果的自觉性,防止破坏,保证工程完好。七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把每年3月作为水土保持法宣传月,结合“世界水日”活动,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上推广水土保持科普知识和水保法律知识,增强全民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水土保持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