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静洁 孙 丰 周 群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主要临床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但其抑郁、焦虑、认知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障碍症状对患者同样有重要影响,其中抑郁症状最为常见。PD伴发抑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思维弛缓、悲观失望、自信心不足、对工作生活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甚至有自杀念头。抑郁情绪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与躯体症状相互作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1-3]。然而目前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状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手段,有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延缓病情加重,提高生活质量[4]。但目前对于PD患者抑郁症状心理干预的研究较少见,本研究旨在调查PD病人的抑郁症状,并探讨心理干预对PD病人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为PD伴发抑郁障碍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1 对象 收集南京脑科医院2009年5月-2012年12月间门诊和住院PD病人371例(PD组),所有病例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制定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5],并排除脑血管病、药物、脑外伤、脑炎等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严重痴呆、情感无法正常表达或其他精神疾病等患者,其中女性168例,男性203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2.5±10.6)岁,病程0.6~11.5年。小学、中学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分别是67例(18.1%)、121例(32.6%)和183例(49.3%)。同时选取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体检的45岁以上的健康体检者(无明显躯体疾病)371名(健康组),小学、中学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分别是59例(15.9%)、116例(31.3%)和196例(52.8%);其中女性165例,男性208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1.5±9.1)岁。两组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PD组中,HAMD评分超过20分的67例患者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34人,男性14人,女性20人;对照组33人,男性12人,女性21人。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治疗前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4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PD组及健康组进行评分,将HAMD评分≥20分的患者认定为存在抑郁症状。
1.2.2 调查过程 调查人员由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6名研究生组成,在进行调查前,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各种调查表及调查询问用语统一标准化。调查过程由调查人员以现场问卷的方式在南京脑科医院门诊办公室或住院病房内完成。
1.2.3 干预方法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按照PD治疗指南[6]采用药物治疗。而干预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由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4名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4名心理医生经过统一培训,确保进行心理干预过程的一致性。每次心理干预时间为1小时,每周2次,持续6周。
1.2.4 干预内容 心理干预的项目主要围绕对疾病的认识、情绪的管理以及学习适应现实的能力等几方面,运用倾听、共鸣、互动、尊重等支持性技术。内容包括2个方面:①心理支持与认知干预: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融洽的关系。指出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措施,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②缓解抑郁情绪的放松措施: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消除不良情绪,并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
1.2.5 疗效评价 6周后再次使用HAMD量表对两组进行评分,比较心理干预前后两组HAMD分值的变化。并定义治疗减分率=(治疗前HAMD得分-治疗后HAMD得分)/治疗前HAMD得分×100%。
2.1 两组HAMD评分及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 PD组HAMD总评分为(11.42±8.31)分,高于健康组(4.45±5.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06%,健康组为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理干预对PD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 干预组治疗后HAMD评分(19.85±5.15)分,较治疗前(25.15±5.48)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心理干预后HAMD评分[(25.15±4.68)分vs.(19.85±5.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治疗减分率(20.97±10.77)%较对照组(0.38±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长期以来由PD导致的运动障碍一直是医生及患者关注的焦点,但是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焦虑、失眠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自从Braak等[7]提出了PD发生发展的6个阶段理论后,非运动症状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抑郁在PD患者中十分常见。
本研究显示PD伴发抑郁的发生率为18.06%,而Reijnders等[8]于1965年-2006年对PD伴发抑郁患病率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35%的PD患者伴发抑郁。这可能是因为诊断方法不一,研究人员不同,样本来源不同,以及抑郁症状存在多种波动性等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帕金森症状与抑郁症状重叠,以致对PD伴发抑郁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较大。同时本研究显示PD伴发抑郁的发生率18.06%较正常对照组3.50%高,这可能与PD患者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和含量减少[9]、5-HT含量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丢失[5]、社会心理因素及遗传因素等相关,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缺乏统一定论。
本研究中PD伴抑郁患者在心理干预前、后的HAMD评分显示症状明显好转。这可能是因为心理干预可增加患者的满足感和兴趣,改善适应性行为和人际关系,且能够帮助患者适应疾病的慢性过程,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4]。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心理社会学因素对PD患者不利影响,应尽早发现其心理及认知功能障碍,采取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干预措施,并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本研究纳入的病例较少,且心理干预时间短,未对心理干预时间进行相应分组,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纳入更多的病例,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时间的分组,了解心理干预时间的长短对于PD患者抑郁情绪改善的差异。
[1] Lesage S, Condroyer C, Lohman E, et al. Follow-up Study of the GIGYF2 Gene in French Familie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biol Aging, 2010, 31(6):1069-1071.
[2] Aarsland D, Bronnick K, Williams-Gray C,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 disease: a multicenter pooled analysis[J].Neurology, 2010,75(12):1062-1069.
[3] Thanvi BR, Munshi K, Vijaykumar N, et al. Neuropsychiatric non motor aspect of parkinson's disease[J].Postgrad Med J, 2003,79(936):56l-565.
[4] Ellgring H, Seiler S, Perleth B, et al. Psychosocia aspects of Parkin's on disease[J].Neurology,1993,43(Suppl 6):S41-44.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帕金森病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408-409.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409-412.
[7] Braak H, Tredici K, Braak E,et al. Staging of brain pathology related to sporadic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biol Aging,2003, 24(2):197-211.
[8] Reijnders JS, Ehrt U, Weber,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studies of depres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Movement Disorders, 2008, 23(2):183-189.
[9] Remy P, Doder M, Lees A, et al. Depression in Parkinson'sdisease: loss of dopamine and noradrenaline innervation in thelimbic system[J].Brain, 2005,128(6):1314-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