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燕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兴趣存在差异。首先,学生的基础水平存在差异。由于计算机工具的普及,新入学的大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也有少部分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的学生,很少接触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知识是一片空白。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存在差异。由于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态、认识和兴趣存在差异。
随着《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我院的不断改革,教学手段逐步由多媒体教室“一对多”教学转移到机房进行广播式“一对一”教学;加入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本的方法还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聆听学习的方式,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解决这种局面,笔者试图寻找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来改善目前的教学状态。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颠倒传统教学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拓展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2.1 翻转课堂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颠覆以前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传统安排,把学习过程进行重新构建,所以大家又称之为“颠倒课堂”。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外时间由传统的学生做作业翻转为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课堂时间由传统的教师授课翻转为经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答疑解惑。这种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导权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
2.2 翻转课堂的特点
(1)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信息技术观看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来掌握有难度的知识。
(2)增加学习的互动。因为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结构和教学地位上进行翻转,使得知识传递在课前,知识内化在课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课堂上教师进行答疑解惑,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更充分地得以体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含课前知识传递和课堂知识内化两部分。首先,教师需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层次等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其次,选定适合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和其他配套的教学资源,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再次,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对应题目,供学生课前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翻转课堂中,将教学设计为以下三个过程:
3.1 课前的知识传递。翻转课堂中,课前的知识传递是前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传递和实践的训练更加方便。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师准备的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完成新旧知识的相互关联以及知识的构建,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课外的学习更自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学习,并对知识进行深思考和再加工,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调整学习进度,进行分层次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2 课堂内进行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其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在学生完成课前知识传递后,就要在课内组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了。如开展探究式的实验或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讨论等,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完成重点知识旳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非教学内容的传递者,就可以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
3.3 翻转课堂的评价。翻转课堂的实施,必然会给教学的评价带来新的改变。由于我院对该课程考核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所以课堂考核主要以完成教师安排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题为主。教师将考核的任务上传至服务器,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教师通过后台登陆,可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院《计算机应用》课程于2013年8月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开始尝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课程安排学生在课前学习理论部分教学内容,课程将教学组织的重点放在上机实践环节,并利用课堂讨论强化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改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也显著提高。
[1]张国荣.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J].大学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