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民国建筑保护研究——以南京颐和路使馆类建筑为例

2014-04-04 06:58韦振娅施俊宇
河南科技 2014年19期
关键词:颐和公馆使馆

韦振娅 邓 庆 郁 品 施俊宇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1 南京颐和路公馆区内使馆类民国建筑的现状

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1928年美国人墨菲来华,一年后写出《首都计划》制定关于南京的城市规划。20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开始环绕颐和路周边建设上层阶级住宅区。期间各国外交官来到南京,在颐和路及周边建立使馆,颐和路及周边逐渐开始发展,直至成为南京市著名的“使馆区”[1]。在这片民国公馆区内,有十多条道路纵横交错、环绕 (道路采用方格网式及对角线格局)。院落是构成每户的基本单元,院落内空间开敞,院墙多采用实墙形式,私密性良好,建筑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大使馆、公使馆分布其间。经过对南京颐和路使馆区的调研,区内民国使馆类建筑现状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1 建筑主体得到较好的保护,内部稍有现代化改造现象

如美国大使馆(西康路33号,1946年),由相近的西式楼房和美式平房构成,建筑体量适宜,建筑结构为两层砖石结构,三幢馆舍为公寓式建筑,房屋平面呈“凹”字形。时至今日,这座使用时间并不久的美国大使馆的外貌仍然雄伟,但内部的结构稍有改造,现为江苏省省级机关招待所(西康宾馆),内新建建筑数栋,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2 馆舍结构尚存,但管理不善保存不完整

如苏联大使馆(扬州路18号),建筑结构为砖木混凝土结构,多为二层花园楼房,较美国大使馆更为精致,现位于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校园内。米黄色外墙已经发白剥落,屋顶漏雨,框架松动,玻璃大都缺失,内部地板损耗严重。

1.3 馆舍完全破坏,如今已无迹可寻

如加拿大大使馆(宁海路122号),此幢蓝白相间的建筑多玻璃门窗,精巧典雅,视觉感很强。据有关资料显示,70年代后,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建筑已被拆除,现在已经无迹可寻[2]。类似建筑还有很多。

2 数字技术的概念及作用

2.1 概念

今天,带有历史印记的使馆建筑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后,失去原有韵味,而数字技术则可以尽可能恢复他们的原有面貌,让历史建筑“千古长存”。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门随着电子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的新兴科学技术,实质是借助一定的电子设备将各种必要信息如图、文、声、像等转化成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出的二进码后再进行一定的运算、储存、传送、传播、储存并加以还原的技术。

通过对使馆类建筑资料的收集,实地调研测量,城市影像的提取,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到数字城市规划。与传统的停留在概念式、抽象式的模型技术相比,本项目使用的是全真模式,可系统地分析与感受民国使馆建筑,为今后历史建筑保存修缮提供资料参考和策略参考。

2.2 三维建模技术的现实作用

三维模型通常用软件生成:运用三维软件制作物体的方式,最终在计算机中模拟出真实的三维场景。

目前,三维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医疗行业用于制作人体器官模型;电影行业用以制作特效场面;建筑业用以展示在建楼盘的虚拟模型。

对于民国使馆类建筑的保护开发,三维建模技术成功地为其提供可操作技术手段。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实物上进行实验性修补显然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三维扫描、风格推测等技术手段,将建筑的信息及时保存下来,制作成虚拟的三维模型。

三维模型除了可以保存建筑的数据,还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实景还原和虚拟展示,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博物馆”。

3 南京颐和路公馆区使馆类建筑保护实践

位于颐和路的公馆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潜藏着巨大开发价值,而星罗镶嵌其中的使馆类建筑,无论是已受到保护还是依旧在破败中寻找出路的,都面对着同一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在南京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它们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通过自身价值的发掘,凸显南京城的韵味呢?

3.1 政策依据

依据2005年出台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7年1月11日督查组视察期间,有关部门将颐和路的功能定位变为颐和路公馆区,最终保护目标为完善原有传统街道,使其成为浓缩南京历史和反映民国文化特色的城市街区。第12地块改造后的定位为建设民国文化博物馆,并完善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发展总部经济,为著名中外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办公场所,引进省、市以上驻宁办事处[3]。

目前颐和路的公馆区仍然是一个现实的住宅区,配有相应的居住配套设施(小学、医院、商业圈等)。面对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和各种历史建筑的现状,颐和路公馆区使馆建筑的保护开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修缮保护是关键。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材料、工艺以及结构)。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还原历史面貌,深度挖掘使馆类建筑在民国时期的特质,并且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加以充分展示,避免出现“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尴尬局面。

(2)以协调好现代功能与民国建筑,使两者实现良好结合为原则。调研显示,现在多数民国使馆建筑为各方要员所居住,而建筑的功能在被为人们使用。随着科技进步,建筑的内部设施发生了较大变化,加设了现代化设施,因此要协调好现代功能与历史风韵,着眼建筑的特色,保持其原有的风貌。

(3)寻求平衡点,适当放弃经济效益。创建民国建筑专家评估委员会,对民国建筑价值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估。贯彻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观念,在结构保护、风貌留存和建筑实用性三方面之中取得平衡:不过多关注修缮保护后的民国建筑能带来多少利益价值,而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历史文物价值[4]。

3.2 颐和路公馆区使馆类建筑保护实践方案

“保守疗法”的学者(以叶兆言为代表)认为:在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中,很容易想靠开发来赚钱,这实际上是对文物最大的破坏。最好的方法是让户主自我保护,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指导。

“市场疗法”的学者(以吴必虎为代表)提出:学习上海“新天地”的做法,打造南京“新天地”。在做好保护修缮工作的同时,对含民国使馆建筑在内的民国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将其打造成南京都市圈主要的夜生活区。

上述观点都存在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笔者赞同“折中方案”走展览馆式的道路。上海“新天地”虽是一个成功案例,但在南京,因为使馆建筑产权复杂,进行大改造是不切实际的。再者,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消费能力远没达到上海的水准。所以现在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汇总,形成浓郁的人文情调,打造一个以民国使馆类建筑为主体的展馆,以展现南京的文化底蕴。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实践:(1)对完整的建筑进行数字化保存;(2)对馆舍结构尚存的建筑进行推测性数字化复建;(3)对已消失的建筑进行数字化虚拟复建。

对于保存相对完整的使馆类建筑,如美国大使馆。我组成员拍摄相关照片,查阅资料,在sketchup中建立模型,细致地刻画墙体、玻璃、窗户、台阶等构建,经过3Dsmax渲染后完成对美国大使馆的数码复制。为其以后的修缮提供资料,同时也可用于对使馆类建筑的文化宣传。

对于建筑框架完整,但后期经过改造,或有大量人类活动痕迹的使馆类建筑,在建模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依据建筑风格统一性,由可视立面风格对缺失或是被遮挡的立面样式进行推测。如菲律宾公使馆,我组成员经过考察以及资料查阅等,尽可能还原出菲律宾公使馆的本来面貌,为打造民国建筑展馆储备资料资源。

由于我国在对使馆类建筑的保护上并无先例可参考,所以目前情况是走一步看一步,虽然政府已经修订相关法律以进行保护,但拨款对于修缮保护来说仍是杯水车薪。笔者认为可以走“半开放”路线。对于馆体结构良好的建筑,在明确产权后,可以效仿“南京博物馆”的做法,每日限定固定人数参观,防止人力因素损害馆体。而产权无法变更、馆体修缮后达不到开放要求的建筑,则应该遵循“保护为主”的大原则,构建具体的电子实物。在颐和路公馆区内建立博物馆,对建筑的细节予以缩小比例的重建,集中打造参观区域,使人们沐浴在带有强烈民国氛围的使馆建筑群中。

4 结语

南京的民国建筑作为民国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大特色,如果只是单纯的保护而不加以合理的利用,也就失去了保护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通过本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得出,就南京民国使馆类建筑这案例而言,应该更好地发挥颐和路公馆区使馆建筑的群体优势,有序、适当地做好保护和开发,这样一来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则可以作为文化宣传时使用的资料,也可作为资料保存供后人参考和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性。从长远的意义来看,本次项目活动为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极具前瞻性,是值得发展和推广的。

[1]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档案资料].1929.

[2]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S].

[4]张冰,戴航,孟霞.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724所改造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01).

猜你喜欢
颐和公馆使馆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沈阳远洋公馆
上海季公馆
颐和轩的「导和养素」匾联
颐和·高尔夫庄园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Vanke’s Empire
颐和湾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