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心理学原则

2014-04-04 01:50刘波张国民
关键词:受教育者政治情感

刘波,张国民

(1.黑龙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2.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而人是有心理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与遵循人的心理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心理学原则。明确与把握这些原则既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与基本方式。

一、以理服人,心理认同的原则

理性是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人的思想及其行为表现都是人的理性思考与选择的结果。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来看,理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与实现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选择与接受内容的依据,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与适应工作方式的导向。可见,理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以理服人,心理认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所在。只有以理服人,达到心理认同,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提升其精神境界,满足其精神需求,实现其从被动认同向理性认同的转变以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之目的。同时,只有以理服人,达到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实效性。正如心理学原理所表明的,富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合理相容”,诱发出心理相互吸引的效应,即达到心理上的认同。[1]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也告诫之,①不讲道理,不讲理论,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教育”,不符合人的心理认识过程,也就没有受教育者的信服与效果。靠愚弄、欺骗,以至于指责、压制、强行、命令等手段进行打、压,只会引起人的心理反感、抵触与拒绝,更不可能得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②没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没有科学的逻辑思维以及符合人性的现实道理,也不能给人们耐人寻味的启迪和真实感受。可以说,缺乏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就缺少灵魂。③道理和理论讲的不好,也不会有达到心理认同的教育效果。只有道理和理论讲得深刻、讲得全面、讲得透彻、讲的真实,才能够使人心悦诚服,心理上乐意接受。这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一门说理的艺术。

二、以情感人,心理交触的原则

心理学揭示,情感是人特有的属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培养人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以及美感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这是其一;其二,情感是人认知到行为的中介与动力,情感是伴随人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又进一步影响与制约着人的认识与行为。所以,注重于运用情感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与重要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找准沟通思想的渠道,有的放矢,通过情感来吸引、改变或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心理情绪,并以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其三,情感具有弥散性与感染性,是人与人心理沟通的桥梁。运用情感,以情动人,有效沟通,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正如名人所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教育的实质就是爱的艺术,爱是美德的种子(但丁语)。总之,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与重要属性。[2]

以情感人,心理交融,就是要教育者动之以情,以情感去感染、感动、感化受教育者,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心理沟通的金桥,并以此作为连结点,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与融合。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和实现目的的有效之法。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确认识“情与理”的关系。一方面,情感是伴随认识过程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理是感情的升华,没有理性的感情将缺乏坚定的原则性,令人难以得到启迪。另一方面,情是说理的心里基础,是加速、强化与达成以理服人的融化剂与催化剂,没有感情的说理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造成受教育者反感,适得其反。只有情中含理,理中容情,情理相济,情理相融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行导人,心理统一的原则

心理学阐明,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水平是由思想政治方面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说,知即认知,是受教育者的思想的认识,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理解与把握,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目标。情即情感,是由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感受、体验与升华,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与要素。意即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其本质是人对于自身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行即行为,它是受教育者知、情、意的外部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与目的。显然,知是基础,是行的先导,情是要素,是行的动力。行是的目,是知情意心理相统一的外在表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之所在。[3]

由此而言,导之以行,心理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本质要求,是实现与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效果的根本标准和尺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注重知行合一,心理统一,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养成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提出这一原则,重要的还在于,要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理论讲解、理论考核,忽视或轻视行为表现的表面化倾向,克服把知情意行割裂开来,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形式化表现。如:生态文明(道德、爱国主义、荣辱观、人生观、法制观)的教育,既要重视生态文明(道德、爱国主义、荣辱观、人生观、法制观)认识的提高,又要注重生态文明(道德、爱国主义、荣辱观、人生观、法制观)情感的培养,更要着重生态文明(道德、爱国主义、荣辱观、人生观、法制观)行为的践行与养成。只有坚持导之以行,心理统一的原则,才能真正地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行动上,达到目标,得到实效。

四、正向激励,心理强化的原则

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强化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现实教育管理实践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这对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4]

心理学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在不断予以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的结果。但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注意与注重正强化的意义与作用。因为正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不仅可以使人不断增其组织所期望行为的出现概率,以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与习惯,更重要的在于它使受教育者懂得“去做什么,如何去做”,更有积极性地去做的更好。正如人们所说的,“好孩子是跨出来的”,那么好学生也往往是表扬出来的。“表扬”与“夸奖”就是正向激励,可以达到强化行为的目的与效果。而负强化,如批评,它只可以使人减少其组织所不期望行为出现的概率,但受教育者往往并不知道什么应该去做以及怎么样去做。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尽量不要采用批评、惩罚、指责的方式,而要坚持正向激励,心理强化的原则,注重以正面的、正向的言语、事例,去表扬、鼓舞、激励受教育者,这就可以受教育者不断出现我们所期望的行为,以达到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之目的。

五、尊重个性,心理包容的原则

心理学理论指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现实中的人的个性,如同在树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没有完全个性相同的人。这就说明,世间的人,一人一个个性,世界绝对找不到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的心理的个体差异既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也表现在个性心理方面。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素质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环境条件不同,每个人就具有独特的个性。正因为一人一个个性,世间才显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往往有个性的,才是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有能力的。有学者认为,无视社会的个性,不可能生存,而无视个性的社会,不可能繁荣。为此,尊重人的个性,包容、塑造人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思想在教育所遵循的又一个基本原则。[5]

我们讲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但不等于一刀切,更不等于抹杀人的独立独有的个性,恰恰需要以尊重与完善其人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首先讲,尊重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题之义,只有尊重个性,理解个性,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教育人,引导人;其次,尊重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魂,只有尊重个性,了解个性,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优化个性的目的,更好地塑造人,完善人。再次,尊重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之要。只有在坚持培人才养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承认个性,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分类引导,其教育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六、重视需要,心理满足的原则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需要”的理论和规律阐明,一般情况下,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满足需要的目标的时候,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当达到目标时人得到满足进而又产生新的需要。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以致使人不断地向新的目标前进。这里个人的合理的需要将会成为推动社会需要和前进的进步力量,个人不合理的需要将会成为社会前进的不利因素。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重视人们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可以说,重视与满足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着地的而不是悬空的;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实在的而不是客套的。同时,更值得注意和理清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念佛劝教”,重视与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也绝不是“洪水猛兽”。[6]

可见,重视需要,心理满足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内容与有效的方法。这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关注与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教育的实践也说明,满足心理需要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特别是当受教育者最需要的时候,这种需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哪怕是来到其身边静静地听其倾诉,就可以起到“送他一朵花,他会觉得他拥有整个春天”的良好教育效果。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满足人的需要,即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极其重要方法之一。当然,满足人的心理需求,须注意正确引导与积极调节人们的各种需要,努力把党的需要、社会需要、人民的需要、集体需要转化为个体的需要,使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方向达到一致,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 考 文 献

[1]刘克利.简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属性[N].光明日报,2009-10-13(12).

[2]张国民.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J].思想教育研究, 2012(1):12-14.

[3]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68-91.

[4]索志林.管理心理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6-38.

[5]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8-21.

[6]尉天骄,王恒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J].求实,2011(8):36-38.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政治情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情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