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占波+李松庆
内容摘要:从珠三角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出发,构建两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珠三角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回归拟合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对两业2001-2011年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制造业与物流业在近10年间整体处于协调状态,但存在一定波动性,两业间的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业 发展水平 协调性
引言
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产业间协调互动发展是未来趋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日益明显。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带动物流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还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李松庆和苏开拓(2005)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省两业还没有实现联动发展的结论。杜传忠和邵悦(2013)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了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指出其协调发展程度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刘军跃等(2012)借助物理学的耦合度函数,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比了全国4个直辖市两业的协调发展状况。朱莉(2011)建立由原材料供应商、半成品加工商和产成品制造商构成的超网络模型, 讨论物流服务水平等关键参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王军和曹丽新(2012)运用DEA模型测评青岛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度,发现该市的协调度比较偏低。
指标体系
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两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两业综合发展水平,构建如下指标体系:
(一)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Z)
制造业规模指标(A):生产总值(Z1)、总产值(Z2)、增加值(Z3)、企业数(Z4)。
制造业效益指标(B):全员劳动生产率(Z5)、总产值贡献率(Z6)、资产负债率(Z7)。
(二)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W)
物流业规模指标(C):生产总值(W1)、货运量(W2)、货物周转量(W3)、载货汽车拥有量(W4)。
物流业发展指标(D):港口货物吞吐量指数(W5)、公路通车里程指数(W6)。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性分析
(一)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根据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以珠三角2001-2011年的相关数据为源数据,采用标准样本变换法对指标进行处理,在综合评价过程中选用相对成熟的主成分分析法。这样,可以降低多变量数据系统的纬度,同时简化变量系统的统计数字特征。
(二)综合发展指数
在评价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时,调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进行计算。对制造业规模指标(Z1-Z4)提取一个主成分A1,它代表了原始数据中的93.96%的信息,得到制造业规模发展指数 :
A=0.9396A1 (1)
同理得到制造业效益发展指数:
B=0.7491B1+0.24452B2 (2)
由下式计算制造业的综合发展指数:
Z=αA+βB (3)
其中α和β分别代表了规模和效益的权重,并且α+β=1。这里考虑到规模与效益指标对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取α=β=0.5。
同理可以得到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指数。由此得到2001-2011年度珠三角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如图1所示。
(三)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系统的协调性没有明确界线,总是处于“协调”与“不协调”之间,可见协调发展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可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进行描述。根据这一思想,建立协调度函数,来表示在确定的数值下系统对协调这一模糊概念的符合程度计算公式为:
(4)
其中,U表示状态协调度,x为实际值,x′为协调值,s2为方差。
根据上述公式,定义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计算公式:
(5)
其中,U(Z,W)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的综合发展协调指数,u(z/w)为制造业系统对物流业系统协调发展适应度,u(w/z)为物流业系统对制造业系统协调发展适应度。
(6)
其中z为制造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z′为物流业系统对制造业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sz2为制造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方差。
(7)
其中w为物流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w′是制造业系统对物流业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sw2为物流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方差。
1.相对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为了计算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的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需要分别计算两业的相对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以计算物流业系统对制造业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为例。z和w分别代表制造业系统和物流业系统,把z作为因变量,w作为自变量,进行以下几种形式的拟合:
线性函数拟合:
z=9.091E-11+0.876w R2=0.929
二次项曲线函数拟合:
z=-0.057+0.879w+0.08w2 R2=0.935
三次项曲线函数拟合:
z = -0.06+1.03w +0.081w 2-0.097w 3 R 2=0.941
通过上面的拟合结果分析,三次曲线函数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关联的最佳拟合方程。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物流业系统对制造业系统协调发展要求的最佳综合发展指数,同理可得到制造业系统对物流业系统协调发展要求的最佳综合发展指数,如表1所示。endprint
2.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评价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前,要先定义协调程度评价标准。根据范中启、曹明(2006)的研究,定义如下标准,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公式(5)、(6)、(7)可得到2001-2011年间珠三角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如表3和图2所示。
结论
图1清晰反映出珠三角近10年间制造业和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直观说明了两者的发展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趋势是增长,但存在波动现象。通过对比,发现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一直是稳步增长的,究其原因制造业起步比较早,到现在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为其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而物流业是从其他产业中逐渐分离出来,探索式的发展成新兴行业,基础薄弱,发展的波动性是不可避免的。
从表1和图2两业综合发展协调状况可看出,珠三角两业协调发展水平比较高,整体发展趋势波动性很小。而2008年到2009年出现了下滑,协调值从0.9959下降到0.9199。究其原因,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各行业发展都受到限制,而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更是首当其冲。物流业作为新兴行业,缺乏对市场危机反应机制,其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这些直接影响了两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为了给两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平台,2009年广东省政府编制了《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等政策,因此两业的协调水平从2009年之后再次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
虽然从上面的图表中反映出珠三角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在过去10年内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和较高协调性,但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2008年到2009年的下滑。这说明两业协调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市场响应能力相对较差,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其协调水平下降。因此,两业的协调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强。
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并对两者的协调性进行探讨,由于两个系统都是很复杂的,文中指标体系受到数据收集的影响还比较局限,因此计算得来的两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未来可以选取更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对两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对探讨两业的协调指数更有利。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上,由于指标个数的限制,指标权重的选择偏主观,因此,在以后研究中可以在权重的确定方面作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5(15)
2.杜传忠,邵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3.刘军跃等.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4
4.朱莉.基于超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2011,29
5.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空间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6.李美娟.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专辑)
7.陈长杰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
8.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2
9.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12)
10.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1.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5(15)
2.杜传忠,邵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3.刘军跃等.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4
4.朱莉.基于超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2011,29
5.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空间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6.李美娟.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专辑)
7.陈长杰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
8.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2
9.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12)
10.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作者简介:
顾占波 (1988-),男,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联动。
李松庆(1971-),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物流及产业联动研究。endprint
2.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评价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前,要先定义协调程度评价标准。根据范中启、曹明(2006)的研究,定义如下标准,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公式(5)、(6)、(7)可得到2001-2011年间珠三角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如表3和图2所示。
结论
图1清晰反映出珠三角近10年间制造业和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直观说明了两者的发展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趋势是增长,但存在波动现象。通过对比,发现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一直是稳步增长的,究其原因制造业起步比较早,到现在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为其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而物流业是从其他产业中逐渐分离出来,探索式的发展成新兴行业,基础薄弱,发展的波动性是不可避免的。
从表1和图2两业综合发展协调状况可看出,珠三角两业协调发展水平比较高,整体发展趋势波动性很小。而2008年到2009年出现了下滑,协调值从0.9959下降到0.9199。究其原因,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各行业发展都受到限制,而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更是首当其冲。物流业作为新兴行业,缺乏对市场危机反应机制,其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这些直接影响了两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为了给两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平台,2009年广东省政府编制了《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等政策,因此两业的协调水平从2009年之后再次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
虽然从上面的图表中反映出珠三角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在过去10年内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和较高协调性,但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2008年到2009年的下滑。这说明两业协调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市场响应能力相对较差,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其协调水平下降。因此,两业的协调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强。
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并对两者的协调性进行探讨,由于两个系统都是很复杂的,文中指标体系受到数据收集的影响还比较局限,因此计算得来的两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未来可以选取更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对两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对探讨两业的协调指数更有利。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上,由于指标个数的限制,指标权重的选择偏主观,因此,在以后研究中可以在权重的确定方面作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5(15)
2.杜传忠,邵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3.刘军跃等.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4
4.朱莉.基于超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2011,29
5.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空间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6.李美娟.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专辑)
7.陈长杰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
8.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2
9.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12)
10.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1.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5(15)
2.杜传忠,邵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3.刘军跃等.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4
4.朱莉.基于超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2011,29
5.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空间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6.李美娟.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专辑)
7.陈长杰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
8.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2
9.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12)
10.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作者简介:
顾占波 (1988-),男,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联动。
李松庆(1971-),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物流及产业联动研究。endprint
2.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评价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前,要先定义协调程度评价标准。根据范中启、曹明(2006)的研究,定义如下标准,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公式(5)、(6)、(7)可得到2001-2011年间珠三角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如表3和图2所示。
结论
图1清晰反映出珠三角近10年间制造业和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直观说明了两者的发展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趋势是增长,但存在波动现象。通过对比,发现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一直是稳步增长的,究其原因制造业起步比较早,到现在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为其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而物流业是从其他产业中逐渐分离出来,探索式的发展成新兴行业,基础薄弱,发展的波动性是不可避免的。
从表1和图2两业综合发展协调状况可看出,珠三角两业协调发展水平比较高,整体发展趋势波动性很小。而2008年到2009年出现了下滑,协调值从0.9959下降到0.9199。究其原因,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各行业发展都受到限制,而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更是首当其冲。物流业作为新兴行业,缺乏对市场危机反应机制,其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这些直接影响了两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为了给两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平台,2009年广东省政府编制了《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等政策,因此两业的协调水平从2009年之后再次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
虽然从上面的图表中反映出珠三角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在过去10年内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和较高协调性,但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2008年到2009年的下滑。这说明两业协调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市场响应能力相对较差,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其协调水平下降。因此,两业的协调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强。
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并对两者的协调性进行探讨,由于两个系统都是很复杂的,文中指标体系受到数据收集的影响还比较局限,因此计算得来的两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未来可以选取更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对两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对探讨两业的协调指数更有利。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上,由于指标个数的限制,指标权重的选择偏主观,因此,在以后研究中可以在权重的确定方面作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5(15)
2.杜传忠,邵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3.刘军跃等.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4
4.朱莉.基于超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2011,29
5.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空间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6.李美娟.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专辑)
7.陈长杰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
8.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2
9.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12)
10.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1.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5(15)
2.杜传忠,邵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3.刘军跃等.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4
4.朱莉.基于超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2011,29
5.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空间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6.李美娟.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专辑)
7.陈长杰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
8.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2
9.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12)
10.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作者简介:
顾占波 (1988-),男,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联动。
李松庆(1971-),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物流及产业联动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