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趋向变迁及对中国产业安全影响探讨

2014-04-03 16:12李富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策略

李富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引资的不断增多,外资的产业安全威胁逐渐增加,国内产业安全问题日益提上重要议程。但分析表明历史外资进入虽存在一定产业安全威胁,但同时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国内产业的升级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而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调整,我国外资投资呈现新的变化,这也必将对我国的产业安全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控制 产业调整 产业分布 策略

历史产业转移对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的引资的产业安全分析

霍夫曼系数,又称霍夫曼比例,指一国工业化进展中,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的,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消费资料主要是轻纺工业部门生产的,资本资料主要是重化工部门生产的,因而,霍夫曼对工业结构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分析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趋势。这里我们用霍夫曼系数的倒数测度产业结构的升级,构建如下模型:

Ln(W)=αLn(EXPT)+βLn(IMPT)+γLn(FDIS)+﹠Ln(RESC)+ηLn(GINVC)+λLn(HUMC)+μ,其中,W表示霍夫曼系数倒数,α、β、γ、&、η和λ分别是各解释变量的系数,μ是误差项。

衡量出口对产业的影响:EXPX=EX/GDP,衡量进口对产业的影响:IMPT=IM/GDP,衡量FDI的产业升级促进作用:FDIS= FDI/K,其中,FDIS代表某年FDI带来的产业升级促进效应,FDI、K分别是某年我国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衡量国内研发对产业升级促进作用:RESC=RES/GDP,其中RES是国内研发投入,衡量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产业升级促进作用:GINVC=GINV/K,GINV为国内固定资产投资,HUMC=HUM/TPEO,HUM为在校高等教育学生数,TPEO为国内总人口数。

考虑到模型中涉及各项数据的可获性,选取200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代入数据,得到的实证模型如下:

Ln(W)=5.194+0.389 Ln(FDIS)+0.356

Sig: (0.000) (0.001) (0.001)

Ln(RESC)+0.308Ln(HUM)+6.971Ln(G INVC)

(0.022) (0.085) (0.009)

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外资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但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国内投资占据主体地位,这与外资投资很多集中在投资见效快、利润高的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关。

(二)产业结构优化角度的引资的产业安全分析

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从产值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随着一国经济发展及人均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并成为最大的产业;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第三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构建如下模型测度外资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Ln(STHI)=αLn(EXPT)+βLn(IMPT)+γLn(FDIS)+Ln(RESC)+Ln(GINVC)+λLn(HUMC)+μ

其中,STHI代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其中STHI越大产业结构越优化。带入200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得到如下模型:

Ln(STHI)=-1.942-0.278 Ln(EXPT)-0.917

Sig: (0.001) (0.050) (0.026)

Ln(RESC)+0.733 Ln(HUMC)

(0.026) (0.002)

从模型结果看,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是出口贸易、国内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外资投资并不在模型之中,属于被剔除的变量,说明外资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并没有起到很明显的作用,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因为2011年之前外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近年来外资投资第三产业逐渐增多,但仍以第三产业为主。

新形势下国际产业转移趋向的变迁

(一)“逆顺”双向产业转移趋向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许多国家对经济进行了重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加上近年来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更重要的是相对其他国家低廉的劳动力,使得亚洲国家已成为外资最青睐的投资区域。2011年东亚以及东南亚经济体的外商投资为3360亿美元,占全球FDI总额的22%。如果涵盖南亚,亚洲外商投资占全球跨境投资的24.6%,比五年前增长了79.6%。可以预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亚洲区域仍将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制造业,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本国企业回流本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主体的欧美经济形成沉重的打击,欧美各国意识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重要,遂逐步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战略,重振本国制造业。2009年美国颁布《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推行降低公司税等政策刺激制造业回流;鉴于贸易逆差的出现,2011年日本政府开始出台措施,减少制造业流失;德国、英国等欧美国家也积极投入调整产业结构,重振制造业。

因此,始于2009的年这一轮产业转移具有“逆顺”双向产业转移的独特特点,而这一趋势未来一段时间都将成为产业转移的主流,直至主要发达国家产业架构重塑,稳固制造业的地位,进而有所转变。

(二)产业转移中外资在中国产业投资中的转向

1.外资在中国制造业投资中的撤离。受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步弱化,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开始出现调整,制造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已逐步下降。根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11月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同比负增长。同时,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正以更加低廉的工资水平吸引大量中国制造业外资向他们转移。另一方面,一部分外资投资开始回流到发达国家,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的外资企业开始出现撤离现象。endprint

2.外资在中国产业投资中的方向调整。虽然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出现撤离,但中国吸收外资的前景不容置疑。近年来,虽然劳动力、土地、水、电等各种投资成本不断上升,但也出现交通、电信、产业配套、劳动力素质等投资环境方面的改善。在政策导向方面,2011年中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划市场进一步开放,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扩大了外资在国内市场的准入范围,从引资向选资转变,优化外资结构。同时,外资企业中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开始选择把企业转移至中国中西部。

产业转移趋向变迁中的产业安全问题探讨

(一)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新兴国家的产业升级日益加速,全球制造业竞争势必加剧。2012年,美国和欧盟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加大对本国制造业回迁的吸引力度。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进一步调整全球生产战略,将部分生产能力回迁本国。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回归本土,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形势严峻,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今后将遭遇更加强劲的对手。

另外,随着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不断朝微笑曲线两端发展,东南亚等新兴制造业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汇率和政策优势日益突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越加严峻。

(二) 外资撤离对当地制造业安全影响

新一轮产业转移下,外资主要从我国的制造业撤离,这对当地的产业安全会有所影响,因为在很多地区外资企业是龙头企业,或在产业集群中占据领导地位,外资企业的撤离会影响该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特别是在一个产业链中,外资企业的撤离必将破坏产业链的运转,那么这种情况下不单单是外资企业的撤离问题,而是影响当地产业发展等诸多问题,至少会延伸一段时间。如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产业集群最为密集和最有影响力区域,集群数量占全国的集群数量的90%左右,而各个产业群都有大量外资存在,外资的撤离对这些产业集群区域会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外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和数量,同时也要取决于当地本土企业的实力和替代程度,如果本土企业实力较强,潜力较大,替代较为迅速,则外资撤离对当地产业安全影响较小,而如果本土企业不足以或短期内不足以弥补外资撤离领域,则该地产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或出现产业发展缓慢、停滞甚至下滑。

(三)新近外资监管问题

随着外资在制造业的撤离以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方向和区域调整,一些地区势必要加大引资和留资的力度。如江西、重庆、新疆、海南等省市政府出台“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土地、园区扶持、财税、优化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在操作中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只注重引资,而疏忽对外资的管理,其结果是为外资的进入提供了很多的优惠,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和调整作用却不明显,并从而压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当地新一轮产业安全问题。

产业转移趋向变迁中完善我国产业安全策略建议

建立严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规避产业风险。必须建立严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准确地报道和反映国内产业的安全状况,一旦发现潜在的威胁,及时提出预警,国家政府及相关产业调控部门据此做出反应,防范于未然。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产业安全中的独特作用,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和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信息通道,增强企业自身的应对能力,也为政府政策的调整提供一个方向。

继续大力发展中西部,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根据两级战略,沿海地区着重发展服务业,中西部地区着重发展制造业的理念,制定相关引导政策,引导外资朝着既定投资区域发展和转移,同时为避免引资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和重复建设问题,国家在区域引资上要严格把关,建议建立审查机构和协调机构,对外资在不同区域的投资进行合理审查和协调,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外资发展区域经济,又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问题。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减轻对外资的依赖。加大科研开发投入,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应该借助国外成功经验,必须加快从仿制、引进为主转向走自主研发为主的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强联合,由此来实现我国产业创新的不断攀升,打破发达国家对相关产业先进技术的控制,从而培养具有前瞻性的优势主导产业。

促进企业并购和重组,增加企业竞争力。一国的产业安全最终反映该国对本国产业的控制权上,目前我国的产业安全方面有一些危机,其实质还是在于我国的企业竞争力不强。因此,为消除对产业安全的不利,改善这一局面,就必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建议由政府引导,推动国内企业的并购和重组,组建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旗舰型企业集团,掌握国内市场的控制权,同时企业和产品也应加快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出口带动发展,维护我国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培志,李文博.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4)

2.ALAN P.LARSON,DAVID M.MARCHICK.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getting the balance right[M], 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2006

3.田钊平.基于产业安全视角我国利用外资的反思与制度完善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9(11)

4.刘建江,陈海燕,贺平,杨俊峰.利用外资中的产业安全维护:美、日、韩、墨四国经验[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建军.FDI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12)endprint

2.外资在中国产业投资中的方向调整。虽然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出现撤离,但中国吸收外资的前景不容置疑。近年来,虽然劳动力、土地、水、电等各种投资成本不断上升,但也出现交通、电信、产业配套、劳动力素质等投资环境方面的改善。在政策导向方面,2011年中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划市场进一步开放,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扩大了外资在国内市场的准入范围,从引资向选资转变,优化外资结构。同时,外资企业中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开始选择把企业转移至中国中西部。

产业转移趋向变迁中的产业安全问题探讨

(一)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新兴国家的产业升级日益加速,全球制造业竞争势必加剧。2012年,美国和欧盟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加大对本国制造业回迁的吸引力度。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进一步调整全球生产战略,将部分生产能力回迁本国。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回归本土,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形势严峻,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今后将遭遇更加强劲的对手。

另外,随着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不断朝微笑曲线两端发展,东南亚等新兴制造业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汇率和政策优势日益突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越加严峻。

(二) 外资撤离对当地制造业安全影响

新一轮产业转移下,外资主要从我国的制造业撤离,这对当地的产业安全会有所影响,因为在很多地区外资企业是龙头企业,或在产业集群中占据领导地位,外资企业的撤离会影响该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特别是在一个产业链中,外资企业的撤离必将破坏产业链的运转,那么这种情况下不单单是外资企业的撤离问题,而是影响当地产业发展等诸多问题,至少会延伸一段时间。如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产业集群最为密集和最有影响力区域,集群数量占全国的集群数量的90%左右,而各个产业群都有大量外资存在,外资的撤离对这些产业集群区域会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外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和数量,同时也要取决于当地本土企业的实力和替代程度,如果本土企业实力较强,潜力较大,替代较为迅速,则外资撤离对当地产业安全影响较小,而如果本土企业不足以或短期内不足以弥补外资撤离领域,则该地产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或出现产业发展缓慢、停滞甚至下滑。

(三)新近外资监管问题

随着外资在制造业的撤离以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方向和区域调整,一些地区势必要加大引资和留资的力度。如江西、重庆、新疆、海南等省市政府出台“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土地、园区扶持、财税、优化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在操作中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只注重引资,而疏忽对外资的管理,其结果是为外资的进入提供了很多的优惠,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和调整作用却不明显,并从而压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当地新一轮产业安全问题。

产业转移趋向变迁中完善我国产业安全策略建议

建立严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规避产业风险。必须建立严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准确地报道和反映国内产业的安全状况,一旦发现潜在的威胁,及时提出预警,国家政府及相关产业调控部门据此做出反应,防范于未然。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产业安全中的独特作用,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和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信息通道,增强企业自身的应对能力,也为政府政策的调整提供一个方向。

继续大力发展中西部,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根据两级战略,沿海地区着重发展服务业,中西部地区着重发展制造业的理念,制定相关引导政策,引导外资朝着既定投资区域发展和转移,同时为避免引资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和重复建设问题,国家在区域引资上要严格把关,建议建立审查机构和协调机构,对外资在不同区域的投资进行合理审查和协调,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外资发展区域经济,又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问题。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减轻对外资的依赖。加大科研开发投入,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应该借助国外成功经验,必须加快从仿制、引进为主转向走自主研发为主的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强联合,由此来实现我国产业创新的不断攀升,打破发达国家对相关产业先进技术的控制,从而培养具有前瞻性的优势主导产业。

促进企业并购和重组,增加企业竞争力。一国的产业安全最终反映该国对本国产业的控制权上,目前我国的产业安全方面有一些危机,其实质还是在于我国的企业竞争力不强。因此,为消除对产业安全的不利,改善这一局面,就必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建议由政府引导,推动国内企业的并购和重组,组建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旗舰型企业集团,掌握国内市场的控制权,同时企业和产品也应加快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出口带动发展,维护我国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培志,李文博.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4)

2.ALAN P.LARSON,DAVID M.MARCHICK.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getting the balance right[M], 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2006

3.田钊平.基于产业安全视角我国利用外资的反思与制度完善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9(11)

4.刘建江,陈海燕,贺平,杨俊峰.利用外资中的产业安全维护:美、日、韩、墨四国经验[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建军.FDI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12)endprint

2.外资在中国产业投资中的方向调整。虽然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出现撤离,但中国吸收外资的前景不容置疑。近年来,虽然劳动力、土地、水、电等各种投资成本不断上升,但也出现交通、电信、产业配套、劳动力素质等投资环境方面的改善。在政策导向方面,2011年中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划市场进一步开放,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扩大了外资在国内市场的准入范围,从引资向选资转变,优化外资结构。同时,外资企业中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开始选择把企业转移至中国中西部。

产业转移趋向变迁中的产业安全问题探讨

(一)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新兴国家的产业升级日益加速,全球制造业竞争势必加剧。2012年,美国和欧盟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加大对本国制造业回迁的吸引力度。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进一步调整全球生产战略,将部分生产能力回迁本国。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回归本土,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形势严峻,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今后将遭遇更加强劲的对手。

另外,随着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不断朝微笑曲线两端发展,东南亚等新兴制造业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汇率和政策优势日益突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越加严峻。

(二) 外资撤离对当地制造业安全影响

新一轮产业转移下,外资主要从我国的制造业撤离,这对当地的产业安全会有所影响,因为在很多地区外资企业是龙头企业,或在产业集群中占据领导地位,外资企业的撤离会影响该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特别是在一个产业链中,外资企业的撤离必将破坏产业链的运转,那么这种情况下不单单是外资企业的撤离问题,而是影响当地产业发展等诸多问题,至少会延伸一段时间。如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产业集群最为密集和最有影响力区域,集群数量占全国的集群数量的90%左右,而各个产业群都有大量外资存在,外资的撤离对这些产业集群区域会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外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和数量,同时也要取决于当地本土企业的实力和替代程度,如果本土企业实力较强,潜力较大,替代较为迅速,则外资撤离对当地产业安全影响较小,而如果本土企业不足以或短期内不足以弥补外资撤离领域,则该地产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或出现产业发展缓慢、停滞甚至下滑。

(三)新近外资监管问题

随着外资在制造业的撤离以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方向和区域调整,一些地区势必要加大引资和留资的力度。如江西、重庆、新疆、海南等省市政府出台“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土地、园区扶持、财税、优化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在操作中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只注重引资,而疏忽对外资的管理,其结果是为外资的进入提供了很多的优惠,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和调整作用却不明显,并从而压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当地新一轮产业安全问题。

产业转移趋向变迁中完善我国产业安全策略建议

建立严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规避产业风险。必须建立严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准确地报道和反映国内产业的安全状况,一旦发现潜在的威胁,及时提出预警,国家政府及相关产业调控部门据此做出反应,防范于未然。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产业安全中的独特作用,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和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信息通道,增强企业自身的应对能力,也为政府政策的调整提供一个方向。

继续大力发展中西部,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根据两级战略,沿海地区着重发展服务业,中西部地区着重发展制造业的理念,制定相关引导政策,引导外资朝着既定投资区域发展和转移,同时为避免引资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和重复建设问题,国家在区域引资上要严格把关,建议建立审查机构和协调机构,对外资在不同区域的投资进行合理审查和协调,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外资发展区域经济,又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问题。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减轻对外资的依赖。加大科研开发投入,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应该借助国外成功经验,必须加快从仿制、引进为主转向走自主研发为主的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强联合,由此来实现我国产业创新的不断攀升,打破发达国家对相关产业先进技术的控制,从而培养具有前瞻性的优势主导产业。

促进企业并购和重组,增加企业竞争力。一国的产业安全最终反映该国对本国产业的控制权上,目前我国的产业安全方面有一些危机,其实质还是在于我国的企业竞争力不强。因此,为消除对产业安全的不利,改善这一局面,就必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建议由政府引导,推动国内企业的并购和重组,组建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旗舰型企业集团,掌握国内市场的控制权,同时企业和产品也应加快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出口带动发展,维护我国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培志,李文博.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4)

2.ALAN P.LARSON,DAVID M.MARCHICK.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getting the balance right[M], 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2006

3.田钊平.基于产业安全视角我国利用外资的反思与制度完善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9(11)

4.刘建江,陈海燕,贺平,杨俊峰.利用外资中的产业安全维护:美、日、韩、墨四国经验[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建军.FDI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商直接投资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FDI对陕西经济影响的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