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毅
美国加速重返东亚战略使得亚太政治经济格局剧变,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加大。实际上,2012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幅的下滑已经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增长。我国未来发展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转型是否成功:即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创新策源地,从依赖外资(代工模式)转变为自主发展。建议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对外经贸发展战略。
一、探索以内需主导与外需相协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需要由依赖外资与外贸转向依靠国内资本与国内市场,实现内外需和进出口平衡,建立以国内需求为基础与外需相协调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形态和发展模式。建议减少重商主义政策,实行更加中性的竞争政策,改善国内的营商和消费环境。由于存在出口激励政策,使得中国的产品在国外比在国内销售的质量好、价格低,导致国内居民出现出国购物(中国货)的热潮,将中国制造的利润拱手让给外国经销商。应该对国内企业实现减税和降低国内商品各种流通环节的成本,让国民更多地享受中国制造的好处。
二、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议价能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及许多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比如稀土和铁矿石,但却始终没有掌握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企业是一盘散沙,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没有核心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体制着手。首先,构建统一对外的进出口协调体制。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来加强企业组织化程度,强化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第二,对于大宗的资源进口和商品出口需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增加投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力。比如,铁矿石、粮食、石油、天然气等大宗进口资源应该通过海外囤田、投资能源勘探和生产企业来对冲资源产品进口价格涨落带来的损益。第三,加强资源战略性储备能力。提高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力是取得定价权的基础。加强资源勘探、采掘技术研发;控制对具有国际影响力战略资源(如稀土资源)的开采;大宗资源价格低廉时大规模进口储存起来等,都是提高资源定价权的有力手段。
三、转变加工贸易模式,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经济需要完成从代工模式向自主发展模式的转变,从简单模仿走向创新性模仿,从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首先,出台减税政策,并认真清理和取缔行政管理部门强加于企业的不合理的监管和收费项目,为内资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制定产业合理化政策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避免垄断性行业的集中度过高、竞争性行业的集中度过低,以免妨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际化水平
现在我国有4.13万亿美元对外金融资产。但对外直接投资只有7.5%,而外汇储备高达71%(3.2万亿美元)。研究表明,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佳规模是6000-8000亿美元。其他的外汇资产应该藏汇于民,应该用这笔钱支撑中国企业国际化和支持国内结构调整。
1.我国企业要进入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开发型投资。现在中国企业最困难的是提升创新和研发设计能力。全球的研发资源高度集中于美、日、欧大三角地区。中国要想在创新和研发设计方面取得全球竞争力,就必须到美、日、欧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利用他们的知识和技术积累提升我国企业的研发和设计等核心竞争力。吉利汽车兼并沃尔沃,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已开其先河。
2.我国的优势产业可以根据“早半拍”原则开展产业转移型投资,将我国比较成熟的具有整合能力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既可以满足东道国的市场需求,还能根据原产地规则享受关税优惠,转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一体化的关联市场,继续维持海外市场份额,扩大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双赢。
3.我国企业要扩大市场拓展型投资。鼓励和引导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在市场比较成熟、辐射力较大的新兴经济体投资设立研发、分销、品牌连锁店等行销网络,实现深度开拓。通过发展产业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不断优化与东道国的专业化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对区外发达国家的依赖,促进相互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双边良性竞争。
4.积极开展资源开发型投资。鼓励我国企业到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拓展与这些资源富足国家和地区在农业和渔业资源,以及原材料、资源能源领域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发展一批资源能源开采加工型进口项目。同时也利用我国技术、资金、人才和研发优势,投资设厂生产产品直接销往世界各地。
5.推动我国服务业国际化,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服务。我国的金融和保险业、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等都要走出去,实体经济走到哪里,服务业也要走到哪里。因此,随着中国商品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我们的金融保险、售后服务等服务业也要国际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