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玲
通过分析新形势下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如何对学生有客观的认识以及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来阐述中学美术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可实施性。
中学美术教育因材施教实施性一、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对美术的理解普遍处于“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的观念上,认为美术不重要,孩子只要学好文化课就可以了。在这种观念的教唆下,对美术没有兴趣的孩子会利用美术课的时间做一些其他的事,就这样家长和孩子把美术教育推进了无关紧要的境地。而学校安排的美术课程也被规划在“副科”这一栏里,把美术教育課当作一种兴趣爱好课,不注重学生美术教育的培养,对美术知识结构的了解不够深刻,教学态度也欠缺积极性。
2.有一部分的中学美术教师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教学的方式还存在不足之处。美术教育不光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天赋,这就需要增加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学的学生,大多数的学习时间都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因为顶着中考的压力,这些孩子不敢对文化课有所怠慢。学校开设的美术课也寥寥无几,而美术老师在这寥寥无几的教学时间里更难发挥美术的教学,也影响了美术教育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也是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如果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原生态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就更不能体现出美术的魅力。学习的兴趣只靠外界的引导是不够的,如果对学习的事物有所排斥,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有效果。只能因材施教地去了解学生内心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的兴趣通过内心机制自我产生,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注重这一点,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内在想法。
如果连基本的影响美术教育的原因都得不到解决与重视,因材施教更不可能得到实施。只有客观地了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因材施教的正确实施。
二、对学生有客观的认识
电影以及广告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一位盲女用画笔画出了她想象中的天空、一位聋哑小男孩用画画的形式画出了他想对妈妈说的爱。人们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有很多种,音乐、美术、文学都可以用来表达情感。那么在美术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并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心理学表示,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这个人的爱好点上出发。由于中学学生正处在一个叛逆期,所以老师对于学生性格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教育背景都不同,他们的天赋和特点也都不一样。所以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保留美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去了解学生们的身心,发挥美术教育因人而异的特殊性以及创造性。
每个人的欣赏水平都不相同,美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和评判准则,不能将自己的思考意识强加给学生,而是了解学生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画作要公平对待,因为艺术无边界,抽象也是一种艺术。无论学生的画作是抽象还是具象,都是学生思想的表达,应该给予学生鼓励。虽然有的学生色彩敏感度较差,但是想象力会非常丰富,相反的,色彩感觉敏锐的同学想象力却不丰富。有的同学对艺术很有鉴赏水平,但是不会画。有的学生喜欢手工设计,创造力比较强。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可实施性,要根据学生身上的美术特质来进行美术教学,只有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推进。
我们美术教师要积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做引导和鼓励,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美术教育,不同的性格决定着对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审美观决定着美术作品的不同,学生的气质也会影响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有充满热情、容易冲动的胆汁质,有安静稳重的粘液质,有活泼好动的多血质,也有胆小却感受力强的抑郁质。每一种气质都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而著名画家丢勒的晚期代表作品《四使徒》中,一幅画却有四种性格类型的表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美术老师在不影响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尽量扬长避短,发挥和挖掘学生的美术细胞。在美术教学中,会有部分学生的创造力相对的平庸平常,这就要靠我们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师队伍的改革
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检验。
1.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备入职资格,能运用专业的美术知识技能。对因材施教有一定的研究,可以把因材施教应用到中学美术教育中去,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2.学校要有美术教育的团队和组织,并且都经过专业的训练,最好结合心理学对美术教育加以研究。
3.教师不仅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还要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以及多样的美术技能,包括绘画、设计、排版、雕塑、裁纸、书法绘画、篆刻以及多媒体艺术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整体水平还达不到这一要求。教师的美术结构和上课模式基本是固定的,在实验性的授课内容上也缺乏主动性。很多年轻的教师易冲动,在教授内容的方法上欠缺把握能力。而有的老师对职业有一种倦怠感,对教学内容不再有往日的激情,而是像温习功课一样的教学,缺乏一种激情和创造力。
四、因材施教对中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美术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可实施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因材施教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施,可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充分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制定素质教育的方案,了解学生现阶段的素质情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达到学校教书育人中育人的目的。
中学的学生比较顽劣,心态还处在小学状态,课程与学习时间的增加让学生一时间无法适应。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让学生改变心态,让学生玩耍的兴趣转移到美术以及其他艺术学科上去。艺术也是一种玩耍,社会上的音乐人都俗称“玩音乐”“玩艺术”。学生也完全可以玩艺术,玩美术,前提条件是必须有教师因材施教的指导,才能玩得正确,玩出创新。
中学美术教育不是像小学美术教育一样只是培养一种兴趣爱好,也不同于大学以及专业美术院校更为专业的教育学习。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通过学生的性格及其他特质,结合生活、自然和社会,形成一个更加放松有效的美术教学氛围。这种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引导和保护,让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可以打开心扉,通过美术的表达形式,挖掘他们的创造力,让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叛逆特质转化到学习中去,用美术来教育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也许对学生们的身心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五、结语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方面进行更人性化的美术教育。在现代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口号中,因材施教就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从业者和艺术爱好者们加大对中学美术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研究,提高中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学校的综合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