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少霞 刘明焕
教育随笔、教育日记、教后感等向我们展示着教学设计反思的形式多样,可以尽情演绎课堂教学的艺术。通过对题目的深入挖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我们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足迹,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创造的、艺术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
新课程教学设计反思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经验主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经验主义者缺乏思考和创新,容易陷入定势思维的泥潭。课堂教学的体验和感悟,让我们发现了一种解决“经验主义”的良药——反思。教育隨笔、教育日记、教后感等向我们展示着教学设计反思的形式多样,可以尽情演绎课堂教学的艺术。我们为什么不去反思呢?
一、缘起
\[例题\]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速度为5米每平方秒,所需的起飞速度为50米每秒,跑道长100米。通过计算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为了使飞机在开始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飞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
二、处理
课前对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师:飞机在跑道加速,有哪些量是已知的?
生:加速度a,末速度ν1,跑道长L。
师:用哪个公式求解可以得到判断能否起飞的依据?
生1:用ν12=2aX
师:对,可以比较哪些物理量?
生1:用ν2=2aL比较V与起飞速度ν1。
生2:用ν12=2a′L比较a′与a也可以。
生3:用ν2=2aX,比较X与跑道L
师:上述判断很好,从三个不同角度都可以判断能否起飞。
三、反思
课后考虑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这样单向、授受式的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缺少互动,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过于关注预设的东西,缺乏必要的课堂交往冲突,整个过程基本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展开讲解,没有给学生开口机会,学生基本上是沿袭教师的思路,没有了鲜活的经验流动,没有自己观点的表达和观点之间的碰撞,缺乏对观点的重新审视和评估,影响学生得出有创造性的观点。显然没有处理好静态备课与动态教学的关系,满足于学生“听会了”,对于学生“不会”的真正原因和思维的“拐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讲解”的依赖。
通过上面的分析讨论,学生对飞机起飞的条件判断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另一个班的课堂上我做了如下改动:
师:若要飞机起飞,可以有哪些改进措施?
生1:从位移角度考虑,ν2=2aX,让跑道长度等于加速位移。
生2:从加速度角度考虑,增加发动机性能,加大加速度。
生3:给飞机以一定的初速度,即题目中所设计。
师:还有其它方案吗?
生:可以让航空母舰以一定速度运行。
师:同学们几种方案从基本公式入手,理解得很好。
四、再反思
上完课后,再一次反思: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体现、思维有所发散、思维的主动性也明显改变,但这种改变还是在我的诱导与提问中展开的,受我的思路的影响仍然较大,学生自我体验学习过程的价值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的到满足,也有“变相灌输”的嫌疑,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更能刺激学生发现问题的人性化教学上尚有欠缺,于是又做了如下改动:
师: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吗?——“我读不懂你的表情”。
生:(笑)听说过。
师:知道为什么“读不懂”吗?
生1:不知道;
师:其实,所谓“读”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读不懂”的意思不应该是表情的变化,而应该是由表情“读”到内心里面,所以实际上是“读不懂你的内心世界”。你们同意吗?
生:(若有所思地)同意。
师:那么,请阅读例题,看看你能“读”出什么?
例题:(见上页)
附加:如果初时航空母舰与飞机相对静止,当航空母舰以50米每秒速度运动,飞机能起飞吗?
学生讨论、交流
生:能。飞机起飞50米每秒为对地速度,应该能。
师:在题目中,你认为航空母舰至少以多大速度运动,可以使飞机安全起飞?
生1:跑道L不是飞机的运动位移,应为跑道与航母前行距离之和。
公式νt2-ν02=2a(L+ν0t)
νt-ν0=at联立可得ν0
生2:以航空母舰为参考系,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νt-ν0
位移为跑道长L,利用公式(νt-ν0)2=2aL,可求得ν0
不难看出,最后两个学生的阅读、思考与回答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解题上,教育的过程价值跃然纸上,学生的思维高度和整体性也超越了解题本身。通过对该题的深入挖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会与感悟
如果教师不能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迷信经验、为经验主义所左右,那么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忽视实践、缺少反思、不去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最终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闭塞、缺少生机和活力,变成一潭死水——这当然不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本来面目。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教学过程是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期望的教学结果之间影响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价值、导致现实教学结果的差异,从这个角度说,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观就产生出什么样的教学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的过程价值,关注“作为过程的知识”,在呼吁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许就能看到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智慧生成的一线曙光。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创造的、艺术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在《教育的目的》中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应用、发展和创新。在这种具有后现代眼光的教育哲学理念的指导下,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探寻我们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足迹——教学反思寓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