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2014-04-03 08:44肖月赵扬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试点

肖月 赵扬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1.引言

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工程教育培养质量,成为工程教育强国的突破点。

长春工业大学是吉林省地方工科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法、经、管、教育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工程人才。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试点专业,同时校内通过自主审报专家论证,在校内遴选了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软件工程专业等5个具有优势的专业也加入到“卓越计划”中来,3年来通过不断地建设与总结,在改革和创新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高等院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机制、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结合我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具体实践工作,从“卓越计划”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实施措施、有力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

2.“卓越计划”实施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培养目标。依托我校现有学科专业优势及基础,适应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求,稳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实际工程环境为背景,以实际工程技术体系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熏陶学生的工程文化素质。

(2)基本思路

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卓越计划”的文件精神,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以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及重点学科为依托,在相关专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试点入手,探索建立新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和配套措施的保障,着力解决制约工程教育培养的体制、机制等难点问题,为学校其他工科专业及国内同类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可推广借鉴的实践经验。

3.“卓越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1)培养模式 3+1,培养体系“1433”模型

“卓越计划”培养的是卓越的工程人才,必须实现产学结合,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这就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卓越计划”在我校采用校企联合的“3+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三年,在企业学习实践一年,其中企业学习实践的一年时间各专业依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际需要自行设定是累计方式还是集中方式。同时为了延续学生的培养过程,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我校构建了“卓越计划”终身教育“1433模型”,如图1所示。“1433模型”体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在三个阶段的进化过程,其含义如下:“1”的含义是“规划1生终身学习”,“4”的含义是“4个层次(通识、领域、工程、岗位)迭代递进”,“第一个3”的含义是“3个阶段(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职业生涯)终身学习,终身培养”,“第二个 3”的含义是“3个方面(知识、能力、素质)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图1

(2)重构教育过程,构建阶段进化模型

“卓越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是灵活多样的,我校针对试点专业的特点,将本科4年制的教学过程划分为4个大阶段,12个小阶段,构建了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工程化培养的“阶段进化模型”。该模型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培养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如图2所示。“阶段进化模型”的4个大阶段分别是:大一为初识专业领域的初识阶段,大二为奠定专业基础的细化阶段,大三为掌握专业核心的综合阶段,大四为具备专业能力的移交阶段。初始、细化、综合和移交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博到专、由会到做、由能到行、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教学规律;“阶段进化模型”体现了累计3学年学校培养+累计1学年企业培养的教学过程三段论,三段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实践,三段论可以应用于每个学年或每个学期。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在实践上不能割裂,应该交叉渗透并且在时间上要合理分配,随着教育过程的推进,学校培养逐渐弱化企业培养逐渐增强。

图2 “卓越计划”阶段计划模型

(3)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卓越计划”实施的核心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对各试点专业的行业发展认真分析,充分掌握相关行业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要素,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通过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达到专业领域的初始、细化、综合乃至成功移交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在学校培养的初识阶段后期和细化阶段过程中将合作企业的实际问题抽象简化之后作为对应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技能;在学校培养的综合阶段,通过学期末的综合实训让学生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下提高工程技能;在学校培养的移交阶段,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完全交托给合作企业培养,学生在企业单位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共同指导,根据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完成毕业设计内容,由“双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出成绩等级。

“卓越计划”中的试点专业的授课模式也要改变原有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原有的授课模式强调知识点本身,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却是各学科各门课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因此新的授课模式需要强调多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驱动、案例驱动和问题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弱化学科边界。

(4)强化实践实训,培养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的灵魂,更是“卓越计划”的重点。根据我校制定的“卓越计划”进化模型,试点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整个“卓越计划”的重点部分。我校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主要通过5个环节,4个阶段来完成。5个环节分别是课堂实验、课后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些环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渐开展。4个阶段分别是初识阶段,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细化阶段,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技能和工程方法;综合阶段,培养学生知识应用与扩展能力和现代工程应用能力;移交阶段,培养学生在较真实的环境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综合性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施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

我校与28家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了“三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教学计划、联合组织教学活动、联合考评学习质量。将企业在学生培养的初期就引入到学校中来,实现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实际、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在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4.“卓越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开展,我校构建了科学高效的“卓越计划”管理体系。学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卓越计划”的顶层设计;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卓越计划”实施的工作方案、制定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调整相关的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实施教学环境建设等工作;成立了工程实践教育办公室,下设三个科室,分别为工程教育综合科、工程教育研究科和工程教育实践科,主管工程实践教育相关的全部事项,并具体负责“卓越计划”的实施。试点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办公室,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改和制定,以及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制度保障

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和保障措施,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为确保学校卓越计划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规范经费管理,制定了《长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专项经费使用及管理办法(试行)》;为探索“卓越计划”管理机制,保证工程型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试点班管理,制定了《长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与管理办法(试行)》;为加强和规范我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制定了《长春工业大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为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制定了《长春工业大学“卓越计划”激励机制办法(试行)》。

(3)经费保障

学校为试点专业增设专项经费,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卓越计划”增设专项经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拨发到试点专业学院,按试点专业生均4000元拨发,主要用于学生的实习实践。另一部分由学校计划单列经费,预计总数为年均20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引进、企业人员聘用、教师进修、企业联络、调研交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及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奖励。

(4)师资队伍保障

通过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外聘等渠道,在五年内使工科专业师资具有一年以上工程经历者达到50%以上,具有五年工程经历的教师达到15%以上,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专任教师具有一年以上工程经历的达到80%,具有五年工程经历的教师达到30%。同时学校还通过引进具有大型工程经历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人才、有计划逐批的安排或批准教师到国内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督促工科专业教师必须在任职阶段到对应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至少累计1年的工程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5)实践基地保障

学校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将优质的实习基地资源优先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校内的办学资源,例如实验室、机房等,也将对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学生实行全面开放,尽最大可能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服务。目前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3个建设单位),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以及覆盖我校大部分学科的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11个,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新要求,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利于为学生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性公共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1]陈满乾,尹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2]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0,(7).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4]曹卫锋等.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试点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