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师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调研

2014-04-03 08:44杨国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杨国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课程。本课程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及小康社会的建成。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多次要求高校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各高校也为此而不断努力。

“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怎样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丽江师专思政部在2013年6月对本校的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一)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和交谈两种方法。问卷调查使用了丽江师专思政部自编的“‘基础’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课程的实际效果”,包括对教师、教学、学生的总体评价;第二部分为“课程的可提升效果”,调查学生对改进课程的期望和建议。

交谈有座谈和单独访谈,交谈内容与问卷调查内容基本一致,但主要侧重于问卷调查中学生评价选择的理由。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丽江师专全校所有专业的三年制部分学生。问卷调查于2013年6月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问卷收回率为97%。其中文科类学生244人、理科类学生176人及艺术类学生67人,其中女生293人,男生194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487名学生中,一年级学生有294名,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60%,他们刚刚学完本课程,比较而言,对课程的印象较深。二年级学生有97名,占被调查学生的20%,三年级学生有96名,占被调查学生的20%。他们距本课程学习有1至2年,对课程的体会和评价较为深刻、客观一点。因此,采用以上的抽样方式。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实际效果

1.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可度较高。调查得知,教师素质中,比较而言,学生对“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及师德评价要好一些,是调查中学生评价最高的项目。对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评价为较好。学生对教师魅力、教师水平的评价要低一点,没有一项达到80%(表1)。因此,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认可度只是较高。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总体素质,没有达到学生期望,亟须提升。

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表1)

2.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介于“较好”与“一般”之间,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介于“好”与“较好”之间。

调查得知,比较而言,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评价为“较好”;对“教学方法”评价为“一般”;对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为“较好”(表2)。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要高一点。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改进。

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评价(表2)

3.学生自我对课程学习兴趣、用功度和效果评价不高,对其他同学的评价更低。

学生对“基础”课学习的兴趣、态度和效果是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调查得知,比较而言,学生对自我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用功度”、“效果”的评价为“较大”(见表3)。对其他同学学习课程的“兴趣”、“用功度”和“效果”评价也为“较大”(见表 4)。两表比较,在“大”和“较大”权重上,表3比表4要高出1%到4%,而在“一般”和“不大”权重上,表4比表3要高出1%到8%。结果显示:所有学生对“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用功度和效果都在“一般”和“较大”之间。学生对自我学习课程的兴趣、用功度和效果评价都不高,对其他同学学习课程的评价比自己还低,说明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课程学习,没有运用同一标准,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同学。

你对自己学习本课程的评价(表3)

你对其他同学学习本课程的评价(表4)

4.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较大”和“一般”之间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基础”课对自己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有较大帮助的。但是,本调查项目在“大”和“比较大”两项权重上,只有“成长、成才”一项是61%,其他项均在52%—56%之间(表5)。说明“基础”课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离国家、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课程对你在以下方面的影响如何?(表5)

5.学生对自我的道德、法律行为评价不高

调查得知,学生在道德、法律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既认为“帮助他人”、“言而有信”是道德行为,但能“总是这样”和“经常这样”遵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学生比例不高;学生认为“上课迟到”等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同时也承认这种现象在他们身上存在。学生认为“东西被盗后报警”是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行为,但这样做的学生只有41%(表6)。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学生在公德意识、法律意识和是非观念等认知较好,但行为上普遍存在违背社会公德、法律的现象,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明显低于其认知及判断能力,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的课程要求。

你在以下方面的表现如何(表6)

(二)可提升效果

1.学生最关注课程教学方法。访谈得知,与问卷调查相同,学生希望“基础”课教师素质高,教学方法好(见表7)。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

你最关注任课教师的什么?(表7)

2.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调查显示,学生对“基础课”教学方法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见表8),学生希望教师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多采用案例等方法。

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什么?(表8)

3.学生认为应该增强实践课型。调查显示,实践课、体验课和讨论课是学生要求多上的课型,实践课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统一的课型,应该增强实践课型(表9)。

你认为课程应该增强什么课型?(表9)

4.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按照教材框架,穿插案例的方式使用教材。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教师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但也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上,学生希望教师把教材与学生及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到依照教材又不完全照搬教材(见表9)。

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教材(表10)

材内容按照教材框架,穿插案例不按教材顺序,按专题完全脱离教材,根据教师自己的框架进行讲解其他照搬教4% 53% 30% 11% 2%

5.学生最关注的话题是就业问题。把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应穿插哪些内容?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话题依次排列的顺序是:“就业”;“成材”;“学习”;“社会时事”;“人际交往”;“恋爱”(表11)。学生的关注点比较广泛,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或渗透以上话题,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最关注的话题是什么?(表11)

三、思考和对策

通过“基础”课的实际效果调查得知,任课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从可提升效果调查得知,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基础”课程要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增强教师素质,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需要,是目前“基础”课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教师素质

江泽民指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2]刘延东指出,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该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队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的队伍;应该是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的队伍;应该是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队伍;应该是老中青结构合理、教学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的队伍。”[3]这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也是“基础”课教师的使命。

(二)创新教学方法

从实效性调查得知,有5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或不好。从可提升性实效调查得知,学生最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最喜欢的是案例式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需要,是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任务之一。江泽民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听(教师讲课、专家报告、同学演讲等)、说(说感受、体会、收获)、读(原著、好书、先进事迹等)、观(录象、影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行(写感想、行动等)等多种方法,特别是案例法,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增强社会实践课

从实际效果调查得知,学生对自己的道德、法律行为评价不高,从可提升效果调查得知,学生要求增强实践课、体验课。“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大一学生,他们对教学理论的认知基本不存在障碍,问题在于他们是否真正“接受”、“认同”教学内容,这是“基础”课区别于纯知识性专业课的教学所在。因此“基础”课的教学并非解决了“知”的问题就能顺利进入“行”的环节。“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教学中要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一般只解决了“知”的要求,即知识性、理论性的问题,而“行”的要求,即生活性、实践性的要求,需要用实践教学来完成。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简单的说教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只有在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体验,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到观念、原则的重要意义。因此,“基础”课教学,除了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在做中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和体验的重要性。“基础”课要加强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程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参观监狱;进行经济改革成就调查;访问地区或校区先进人物等。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布置实践性作业题。如“绪论”部分教学后,布置作业“谈谈我的大学生活”、“谈谈大学生与成才”,“遵守社会公德”部分教学后,布置学生观察,概括出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等,通过作业,促进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四)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

实际效果调查得知,有43%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为“一般”或“差”,可提升性效果调查得知,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要穿插案例。现行教材涉及政治、心理、社会生活、道德与法律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课程面对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鲜活个体。若按部就班讲授教材,就会给学生造成教学内容多、杂、烦的感觉,出现教学内容不能直达学生心理的情况。教师要用心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思想道德状况,使课程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紧跟学生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准确把握教材与社会生活、国际国内形势的联系,能动使用教材,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用心设计教学,是提高“基础”课程实效性不可或缺的工作。例如,结合教材,适当增加“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内容或身边的事迹等。

(五)完善课程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增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导控器。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和不足,还能促进学生体会和认识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内化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自觉性、主动性,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目的。“基础”课程要解决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的偏差,避免出现学生考试成绩好,实际道德、法律行为差的“两张皮”现象。课程评价方式上,教师要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理论成绩与社会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日常操行表现成为课程考核的有效组成部分。本校“基础”课程评价方式是受多数学生肯定的,要坚持和完善,加大对学生平时表现和实践等方面的评价力度,把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把知识与行为相统一,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2.

[3]刘延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8-7-11(1).

[4]胡锦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9(1).

猜你喜欢
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五抓五促”夯基础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