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文化与医学道路反思录

2014-04-03 23:59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100029
关键词:国学中医药文明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029)

近代中西文化与医学道路反思录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029)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西学逐步进入中国,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几经波折,这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更取决于中西文明自起源伊始的根本差异。现代,伴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学在复兴的同时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对此,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有必要秉持“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抓住核心经典,加强国学教育;在中医方面,我们则需要坚持中医学的本体论和特色思维方式,抓住其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有清醒地保持一份文化自觉,方能在多元的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下去。

中西文化;文明起源;中西医学;文明复兴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碰撞日益激烈,沸沸扬扬的“文化热战”之后是各国文化的自我反思。在此期间,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同样坎坷。究其深处,中医的命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前者是后者的缩影,中西医学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在医学领域的映射。新的环境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强力冲击,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对此,我们有必要反思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所走的弯路,重新认识中西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清醒地保持一份文化自觉,为中医乃至传统文化的发展寻求一条更好的道路。

一、从“西学东渐”说起

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明末清初,自利玛窦翻译《乾坤体义》、《几何原本》,李之藻翻译《谈天》之后,西洋之学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等产生深远影响,自此开始了东西文明的又一次大规模碰撞,也开始了西学步步紧逼,传统文化步步退让的格局,而这种影响至今仍在。

起初,西学主要是由传教士在一些士大夫与皇帝之间小范围传播,内容包括基督教教义与一些科学技术知识,如数学、天文学、地图学和火炮制作技术等。早期的传教士们实行“学术传教”,在宣扬教义与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承认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遵循着中国的法度与仪俗,西学的传入未动中学之根本。加上彼时闭关锁国许久的国人习惯以天朝上国自居,多认为此等西学皆源于中国,乃蛮夷窃取或传至蛮夷后发展而来,所以西学并未对中学造成太大的冲击与影响。后期,随着传教士的大量进入,大量翻译著作与信息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不断传递,及至清朝限制、雍正禁教,以及罗马教廷对华传教政策的改变,如禁止教徒行祭祖祭孔礼仪等,这一过程逐渐中断。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局,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鸦片战争的失败将依旧沉浸于天朝美梦的国人惊醒,洋务派们发现我们的技术不如西洋,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发起了以自强为要旨的洋务运动,秉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技术上大力向西方学习,在形而上的层面坚持中国的道德伦理。

甲午战败后,国人开始承认制度不如西洋,戊戌维新,救国保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政治制度改良运动。庚子事变后,国人从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盲目自信到极端自卑,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当时的主流已经变为从文化科学到政治制度全方位向西方学习。再后来是立宪运动,辛亥革命,从政体改良到政体改革的失败,加速了国人对西洋文明学习的迫切欲望。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来自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进入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领域,从方法上挑战传统文化的正当性,来自西方的各种“主义”则挑战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的正当性。同一时期,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大战的爆发使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文明有其缺陷,传统文化有其价值之处,也由此引发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一场意义深远的“科玄论战”,又称“人生观论战”,其实质便是中西文化差异与优劣之争,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至今仍无法彻底澄清,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多舛的国运面前,“传统文化无用论”、“科学万能论”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征服了很大部分中国的精英。此后,传统文化更是厄运不断。“文化大革命”“去文化之精华,取文化之糟粕”,传统文化的精华几乎被扔得一干二净,而糟粕却被保留下来。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落后使国人自惭形秽,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传统文化应该为中国的落后负责,于是批判传统、否定传统成为时尚,“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至《河殇》、《神州》则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西方科学分类及其“形式和方法”成为是否“科学”的评估标准,中国所有的既有学术都一度面临一个科学“资格”的问题,丧失了自己的语言。

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也难逃被批判和抨击的命运 。明末清初,西医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开始传入中国,但早期影响不大。19世纪初,随着西医牛痘接种法以及外科、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这种影响才日益扩大,对中医造成的冲击也日益增强。道光二年,清政府在太医院废除了针灸科。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1804-1888)在广州创办第一所教会医院。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医院由沿海进入内地,几十年间在各地迅速兴建。随着西医的传入,国人开始对中医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否定。清末,面对家人的屡屡病逝,俞樾愤然提出“废医论”。北洋时期,政府一味推行西洋医学,忽视传统中医药的存在,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而没有涉及中医,完全把中医药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严复等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中医颇有微词,对其进行了尖锐抨击,并引发了几次中西医论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在遭到全国中医界的强烈反抗后不得不撤销法令。新中国建立初期,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继续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50年代初,以王斌、贺诚为代表的卫生部主要负责人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着封建社会的打倒一起打倒。乃至前几年,网上竟仍有让中医退出医疗系统的签名活动,可见歧视、废止中医的活动在近现代中国一直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这与传统文化在近现代中国的命运何其相似。从实质上来说百年来中医学的危机实际上便是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国学热”与“中医热”

在西学对中学“步步斩伐”的进程中,同样一直存在着一部分国人在冷静分析后依然坚定地站在传统文化一边,他们赞成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认为中西文化之“着眼问题不同、根本精神不同、理论方法不同 ”,不可含糊融合,“科学不是万能的”,甚至有学者坚定地指出人类文化的前途为中国文化。这个队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方国家的崛起,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而逐步扩大。在新的时期,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人的自信心也逐渐有所恢复,使得人们逐渐能够以理性、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也使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政府、学界的共同促成,民间的大力响应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民兴起了传统文化热潮,在废除科举制度整整100年后,我们又迎来了“国学”复兴的曙光。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一天天高涨。政府方面,各界领导人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提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学界方面,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与班级。1985年3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成立;2004年9月,《甲申文化宣言》发表;2005年5月,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2005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10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乾元国学教室”开办国学班;2006年1月,安徽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成立;8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宣布在沪开办首个“精英国学班”;数日后,清华大学宣布将在10月开办“中华文化精髓与现代企业谋略高级研修(上海)班”,与复旦大学形成两强抢滩之势等等。还有每年大量相关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的出版,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在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当规模的研究机构和学术队伍。

媒体方面,中央电视台开设《百家讲坛》讲座,名家讲评易经、红楼、史记、三国,雅俗共赏;纸质媒体纷纷增设国学版,如《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和推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等等。

民间,社会上的读经运动正在悄然兴起。在人大国学院挂牌的同时,在苏州,第一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挂起孔子像开馆;2006年,武汉出现首家蒙童学馆;2006年,湖南平江、江西南昌、江苏徐州、重庆等地的 “现代私塾”如雨后春笋般悄然面世;2006年7月,上海出现全日制私塾——孟母堂。一个多月后,该私塾被有关部门叫停,旋即掀起轩然大波。国学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而每年举行的祭祀伏羲、黄帝、孔子等的活动则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归国参加。

种种现象说明了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另外,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科学家也逐渐意识到实证科学的方法不是唯一完满的方法,他们正越来越多地从东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寻求科学探索的灵感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答案。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在为他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说:“中国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思维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创造的 “源泉”,只要人们善于发现并予以合理诠释,无疑会对科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检讨作为当今世界文化主流的西方文化。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表明,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并将目光转向东方,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希冀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药。

与之相应,国内外“中医热”、“养生热”也正悄然兴起。政府方面,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5年中央书记处在 《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政府更是在各大会议与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的方针和要求,各级政府亦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包括民族医药、民间医药、中西医结合在内的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学界方面,中医药科研项目、临床项目的经费与人员投入比重不断加大,研究领域、研究深度逐步扩大,呈现多学科交叉、现代与传统并重的趋势,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日渐增多,队伍日渐壮大,相关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的出版力度扩大。媒体方面,各大电视台相继开办各种养生类节目,如 《养生堂》、《健康之路》、《天天健康》、《养生宝典》等等,养生类的书籍持续跃居各大畅销书榜。民间,民众对中医、养生的热情持续高涨,学习中医、用中医看病呈现热潮,一些名人也拜师学医。 当然,这股养生热潮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养生文化大众传播监管力度不够,市面上通行的许多养生书籍、光碟内容不够规范,不一定准确与安全,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专家委员会 ”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实际上,养生就是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国际上,自1973年4月,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国第一个中医法在内华达州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将中医药作为合法的医疗保健手段进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开设专门的中医药院校或课程,设置中医医疗机构,准许中药药品进口。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使用中医药和针灸,有200多所正规的中医药高等院校,8万余个中医医疗机构,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超过30万,“三分之二海外华人、三分之一的当地人在医疗行为中用到中医药,可以说中医药在国外的普及和应用面已经较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说,据估算,目前中医药服务贸易总额超过500亿元。中医药走向世界也扩展到医、教、研、产等各种形式,极大提升了中医药在海外的影响力。

三、中西文明的起源

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现今的文明是先前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要想认识中西文化就必须回过头来看看其文化发生的土壤与状况。

有关中华文明的起源,众说纷纭,学界尚无定论。现较普遍的观点是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是多区域文化交融的结果。丰富的物资、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和天气,以及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使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形成相对封闭的大规模国家和大河流域文明形式。从传说中伏羲画八卦开始,至五帝部落联盟时代,再到夏朝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商周为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春秋战国,百家齐鸣,形态各异的哲学体系相继成型,成为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奠定了国人的精神坐标。秦朝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代初年休养生息,崇尚黄老,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汉末国家三分,晋朝一统,玄学大兴。后乱世再起,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创开皇之治,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两世而亡。唐承隋制,盛世华章,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威名远播。后宋朝重文抑武,大兴理学。明朝初期理学转心学,思想解放思潮兴起。明末清初,西方国家强势崛起,逐渐占据世界的中心,西学东渐。

西方文明则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其实早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以前,人类文明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发展了几千年,尼罗河、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它们,催生了农业和贸易,并向四面八方传播,其中一支向西传播到爱琴海一带,便形成古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是爱琴海文明的代表,也是古希腊文明的前身,他们曾长期受古埃及与古巴比伦文明的影响。依海而建的岛屿环境和土壤贫瘠的多山谷地貌,造成了经济的不能自给与军事的易守难攻,使人们从事小规模手工业、贸易与掠夺,也造就了袖珍型的城邦制国家与开放的海洋文明形式。后马其顿帝国崛起,亚历山大东征西讨,希腊文明进入对外传播的希腊化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创立了军队、道路、法律和官吏的罗马,侵略并吞并古希腊,使其文明被破坏性地吸收到古罗马文明中。再后来东罗马帝国灭亡,古希腊罗马典籍流散到欧洲各地,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精神源泉。欧洲人通过学习、吸收、创造古希腊罗马文明,发展出近现代的西方文明。

这便是中西文明的起源,文化发生的最初。而文化是医学孕育的土壤,中西文化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中西医学的差异。在这之中,地理环境、历史、时代、经济、政治、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中西文化差异与医学差异

从根本上来说,中西文化与中西医学差异的内在根源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人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以何种方式认识世界,思维方式不同则研究方向与立场不同,提出的问题不同,认识的内容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发展出不同的理论体系。

学会生存,以及如何更好地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本能,直接导致了原始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进而影响思想、历史、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并交错相互作用。在中国,沿河流域的地理形态、复杂多变的地貌、丰富的物资、较温和的自然环境以及半封闭的大陆地形发展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形成了村落和沿河流域的大规模国家。农耕的经济形态、较温和的自然环境使人们重视“天人合一”,重视直觉体悟,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遵循同样的规律,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以保证粮食的丰收;自给自足的生活、半封闭的地形与国家的大规模性使人们求稳求和,重视人伦,相对内向与保守。而在古希腊,岛屿环境与土壤贫瘠的多山谷地貌促使人们只能从事地域性的农业与小规模手工业生产,经济不能自给,必须发展航海贸易,进而使人们重视逻辑与理智,并催生空间的扩张与掠夺意识;岛屿众多,海岸线遍布形成了多数量、小规模的城邦制国家形式,再加上对商业贸易的依赖则使人们重视独立、自由与平等;恶劣而开放的海洋环境使人们必须与自然抗争,强调征服自然,重视对自然客体的研究,相对外向而开放。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核心思维方式在于“天人合一”,在于“和”,即阴阳和中;西方文化核心思维方式在于主客二元对立,在于对立。如果用两个图来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阴阳鱼太极图,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便是二分对立的矛盾图。这种思维方式贯通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学科,如政治、伦理、艺术、建筑、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等。

反映在医学上,中医用整体思辩的方法看待人体生命与疾病,其思维方式属于朴素系统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论与元气论的产物;西医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看待问题,其思维方式属于还原论,是古希腊原子论、元素论在近代复兴以及现代科技革命影响的产物。系统论思维,即把研究对象如实地理解为一个系统,认识和掌握其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并遵循其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进行调节。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元整体性、非加和性(人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有机性(重视相互作用)、功能性、有序性和自主性等。还原论思维,是认为复杂事物是一些更为简单、更为基本的成分的组合物,主张把复杂事物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成分来研究,从低层次规律来解释高层次现象。其主要原理为“组合-分解”、“原子-还原”和“粒子-实体”等。具体说来,中医的特色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整体思维、象数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顺势思维、功用思维等,具有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象轻形、重时轻空、重悟轻测、重道轻技的特征,中医思维模型具有符号性、功能性、超形体性、时序性、过程性、模糊性的特性,而西医思维方式的特征则正好相反。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医更注重活生生的“人”,把人和自然当作整体,着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强调事物的功能关系,以不和为病,是“天人合一”,是“生命观”,重视调和;西医学更重视静态的“体”,把人看成各种组织结构的复合体,着重分析事物,强调事物的实体结构,是主客二元对立,是“身体观”,多采用对抗性疗法。这种整体思想贯串于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治疗和养生等所有领域。

五、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复兴之路

传统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信仰危机就是找不到根,找不到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人思想孕育的土壤,是中国的根与魂。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作用是修心开智。要想解决信仰危机,复兴中国文化,就得加强国学教育。对此,我们首先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如何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回归本体功能。《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化人心、培养人格、完善人生,但现在的“应试”教育却被赋予太多的功能,有所偏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成人还是成才的问题上,现代教育更关注成才,忽视成人,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崩溃造成了种种的社会乱象。我们不能只重知识灌输、技能传授,更要重视人格、人性、人生的养成,也就是说要“先成人后成才”。国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建立全民国学教育体制,借鉴“书院制”教育模式,师为学范,重道德轻功利,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承与创新并重,重视读经典,重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二,国学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国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她固然博大精深,但其核心可用四个字概括:一源三流,其教育重点在于研读经典。一源即《易经》,三流即儒、道、禅。国学按照现代学科分类主要是文、史、哲,按照学派分类主要有儒、释、道、墨、法、兵、医、农等等。历代有许多文史哲经典,有许多诸子百家经典,在诸子之前还有六艺五经,透过这些经典我们能看到历史上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历代的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但论其基本结构不外“易为主干,儒道禅三家互补”。笔者提倡人的一生当中,至少要读五本国学经典著作,即《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少年和青年必读《论语》,中年必读《道德经》,老年必读《六祖坛经》,至于《易经》和《黄帝内经》则要一辈子读。国学教育要从幼儿开始,要贯穿人的一生。

在中医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的中医文化,我认为其复兴的重点应在以下三方面进行突破:第一,中医学的本体论,即气本论、气一元论。气思想贯穿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人体身上运行的气,中药的四气五味,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把气搞清楚了,中医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不能因为目前还不能用科学解释清楚中医的气,就说它不科学,就把它否定了。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第二,中医思维方式。以象数思维为例,调和性治疗、自组织能力等等实际上都是象数思维在临床上的运用。中医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实践,都离不开象数思维。气就是一种象,阴阳也是象,五行也是象。象数思维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这种思维方式,我认为可以弥补西方科学的不足。第三,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医药文化建设分为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个层面,其中核心价值压缩成四个字“仁、和、精、诚”,每一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需要加以弘扬。对中医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主体、发扬优势”,也就是“知白守黑”,一定要了解西方文化 (白),但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文化主体(黑)。

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学的复兴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先行者。坚守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确地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加强国学教育,与时俱进,是我们未来在多样化世界中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来小乔】

Reflections on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Medicine

ZHANG Qi-cheng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about a century ago the fat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edicine has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which can not only be attributed to the ebb and flow of China’s national power.One must trace the causes to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sprea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classics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appreciation while facing some new challenge at the same time.To meet the challenge we must hold on to the principle that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precedes special training.That implies that we must focus on core texts and deepen the education of the classics.We should insist on the ontology and the special way of thinking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ore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Only when we remain self-conscious of our own culture,can we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in the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vival of a civilization

B 2

A

1000-260X(2014)05-0011-06

2014-07-10

张其成,哲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医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从事国学、中医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国学中医药文明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请文明演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漫说文明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对不文明说“不”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