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省(郡)→总督区→军区
——罗马帝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及其意义

2014-04-03 13:03:16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行省罗马帝国行政区

徐 国 栋

行省→省(郡)→总督区→军区
——罗马帝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及其意义

徐 国 栋*

Provincia曾表示罗马帝国行政区划的第一级行政单位,经过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的改革,变成了第三级行政单位,罗马由此从帝国转变为单一国。尔后,省变成郡,再变成总督区、军区,罗马帝国走向衰落,最后被土耳其人攻灭,但罗马帝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行省;省;总督区;军区;行政区划

一、行省与省、帝国与单一国

我在《行省制度的确立对罗马法的影响》①参见徐国栋:《行省制度的确立对罗马法的影响》,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一文中已证明,行省是征服者治理被征服地区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特征是把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区别对待,赋予前者特权,使后者处于从属地位。中外的行省莫不符合这一行省定义。

中国的行省起于元代的“行中书省”制,来自金朝的行尚书省,是中央政府派遣到被征服地区的临时机构。金代的“尚书省”是设在国都的执行皇帝命令的机构。“行尚书省”,指在国都之外,非尚书省,但执行尚书省职责的机构。金代总共设过34处行省。元代在征服中国北方的过程中学得了金朝的行尚书省制度,作为战时措施,以行中书省作为管辖新征服地的行政机构。时间长了,这个机构管辖的地域范围也挂上了中书省的名称,简称为行省或省。②参见杨清华:《金朝行省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4、第7页。首先把古罗马的Provincia翻译为“行省”的中国学者,大概也是因为看出了两者间的共性而这样做的。

周启迪认为罗马的行省制度借用自波斯。波斯的行省制度是大流士(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86年)创立的,他把其征服地分为20个行省,波斯不在其列。它处在免税地位,行省因为是被征服地都要纳税。③参见周启迪:《试论波斯帝国的行省与总督》,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罗马-意大利与最多时高达55个行省间也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前者免税,后者要承担行省税。①

省是行省的简称。实际上,这个“简化”来得很有意味,因为明朝代元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共有12个行省,不过改称承宣布政使司而已,由于辖区不变,人们习惯上仍称此等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清朝把承宣布政使司的名称废掉,恢复行省的名称,简称为省,发展为18省。④参见吕建中:《中国古代的行省制度》,载《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此时的省,并非在征服中为处理政事而设,而是既有政区的治理单位,并无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的含义,所以,这个“行”字去掉得十分自然。民国替清,保留省的行政区划,“省”字前不复有“行”字。例如,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第11章规定了地方制度,分地方为省、县两级。条文中只用“省”字。①参见吴庚等编纂:《月旦六法全书》,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7页。如此,“省”被客体化,过去是治理机构的名称,现在是被治理地域的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地区取代中华民国,仍然保留省的行政建制。这里的“省”,也并非中央派出的治理机构,而是第一层次的治理客体,下面辖地区、县市、乡等行政层次。

富有意味的是,从“行省”到“省”的变迁也发生在一些仍然保持“省”的行政建制的罗马帝国旧地,例如法国和意大利等,在这些国家,省都是二级行政单位,因为在省以上都有大区的行政建制。这些省显然都不是被征服地,而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行政单位。行省与省之别,在于前者是“他人”,后者是“自己人”。由此可见,在当今世界,无论中外,省都是本国的一部分,而非被征服地,换言之,在省之上,没有一个享有特权的宗主国存在。

那么,这一转变是如何完成的?这是本文的主题。本文拟研究罗马帝国把被征服地从作为“行省”对待到作为“省”对待的过程,并认为完成这一转变的环节是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改革。通过这一改革,罗马由一个帝国转化为一个单一国。在这里,帝国是“作为宗主国对殖民地、自治领等附属地实施殖民统治的政治实体”的意思。②潘兴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基于二战后丘吉尔政府非殖民化政策的历史考察》,载《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帝国的特征为:1.以统治民族为主体对其他民族进行统治;2.以宗主国为核心展开与外界的接触和交往;3.统治民族的宗教成为全帝国的宗教。③参见彭树智:《论帝国的历史、文明和文明交往》,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单一国是一个基本能与帝国对反的概念。说它构成帝国的对反,乃因为在单一国的框架内,各构成行政区划单位是平等的,不存在宗主国、统治民族。说“基本”,乃因为单一国的严格对反概念是复合国(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两种形式)而非帝国,单一国与帝国是按照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出的结果,但两者在构成国家的行政单位彼此间的关系上具有可通约性。“帝国”一词的对反概念是城邦。如果“帝国”是“帝国主义”的实践结果,那么,为“帝国主义”找到一个对反概念同样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

二、戴克里先的行省重组

(一)四头制

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244—311年)的行省重组是其293年5月1日开始采用的四头制(Tetharchia)的一部分。按此制,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分为四个部分,帝国设两个皇帝,两个副帝,他们各治理帝国的一部。

286年,戴克里先把他的战友马克西米利安(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imilianus,250—310年)封为恺撒,让他负责高卢和日耳曼的军事行动。同年底,他将马克西米利安晋升为奥古斯都,取得副帝的地位。294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利安分别指定自己的恺撒,让他们充当自己的副手和继承人。戴克里先选择了Gaius Galerius Valerius,马克西米利安选择了Constantius Chlorus(君士坦丁皇帝的父亲)。两个奥古斯都分别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两个恺撒,形成亲缘—政治联盟。④Cfr. Aldo Petrucci,Corso del diritto pubblico romano,Giappichelli,Torino,2012,p.163.戴克里先负责管理帝国的东部,马克西米利安负责管理帝国的西部。在他们内部,再在奥古斯都与恺撒之间进行分工。Galerius分得了巴尔干地区,取Simium(现在塞尔维亚的斯雷姆斯卡米特洛维查)为都城,剩下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给戴克里先,取Nicomedia(现在土耳其的Izmit)为都城;Constantius Chlorus分得了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取Augusta Treverorum(现在德国的特里尔)为都城,剩下意大利和阿非利加归马克西米利安,取Mediolanum(现在的米兰)为都城。⑤Cfr. Aldo Petrucci,Corso del diritto pubblico romano,Giappichelli,Torino,2012,p.164.

人们通常认为戴克里先是绝对君主制的始作俑者,那他为何做出上述看来是分权的改革呢?答曰是为了防卫的需要,实际上是按承包的方式把帝国分为四块让4个人承担防卫的职责。戴克里先与其他3位同僚的地位并不平等,而是居于大皇帝(Senior Augustus)地位。⑥参见[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VIIII:最后一搏》,郑维欣译,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22页。

(二)行省的重组

在四头制的框架下,297年,戴克里先把所有的行省都划归皇帝管辖,取消了皇帝行省与元老院行省的区分。然后将原先的50多个行省划分为12个行政区(Diocesis),它们是:东方行政区、黑海行政区、亚细亚行政区、色雷斯和下美西亚行政区、马其顿和亚该亚行政区(又称莫埃西亚行政区)、潘诺尼亚和诺里肯行政区、意大利行政区、维也纳即南部高卢行政区、高卢行政区、不列颠行政区、西班牙行政区、阿非利加行政区。①参见官君策:《浅述罗马帝国后期戴克里先行省改革》,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页及以次。290年以后,戴克里先把帝国分为101个省。有如下列。

东方行政区包括17个省,它们是:上利比亚、下利比亚、特巴伊斯、约维亚埃及、赫库里亚埃及、(新)阿拉伯、阿拉伯、黎巴嫩的奥古斯塔、巴勒斯坦、腓尼基叙利亚、天上的叙利亚、幼发拉底的奥古斯塔、西里西亚、依扫利亚、塞浦路斯、美索不达米亚、奥斯罗埃勒。

黑海行政区包括7个省。它们是:比提尼亚、卡巴多恰、加拉太、帕弗拉虢尼亚、迪奥斯本都、泊勒莫尼亚库斯本都、小亚美尼亚。

亚细亚行政区包括9个省。它们是:(利奇亚与)庞弗利亚、第一弗里几亚、第二弗里几亚、亚细亚、李迪亚、卡利亚、英苏勒、皮西迪亚、赫勒斯滂。

色雷斯和下美西亚行政区包括6个省。它们是:欧罗巴、罗道普、色雷斯、赫米蒙杜斯、席提亚、下莫埃西亚。

马其顿和亚该亚行政区包括11个省。它们是:地中海边的达契亚、滨河的达契亚、上莫埃西亚、达尔达尼亚、马其顿、塞萨利亚、亚该亚、普雷瓦利斯、新埃皮鲁斯、老埃皮鲁斯、克里特。

潘诺尼亚行政区包括7个省。它们是:下潘诺尼亚、萨文西斯、达尔马提亚、瓦雷利亚、上潘诺尼亚、沿河的诺里肯、地中海边的诺里肯。

不列颠行政区包括4个省。它们是:第一不列颠、第二不列颠、恺撒的马克西姆、恺撒的弗拉维亚。

高卢行政区包括8个省。它们是:第一比利时、第二比利时、第一日耳曼、第二日耳曼、塞广尼亚、第一卢古都南西斯、第二卢古都南西斯、阿尔卑斯山麓。

维也纳行政区包括7个省。它们是:维也纳、第一纳尔波、第二纳尔波、诺维姆波普利、第一亚奎坦尼亚、第二亚奎坦尼亚、海滨阿尔卑斯。

意大利行政区包括12个省。它们是:威内齐亚和伊斯特里亚、艾米利亚和利古里亚、弗拉米尼亚和皮切努姆、图霞和翁布里亚、拉丁姆和康帕尼亚、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卢坎尼亚、西西里、撒丁、科西嘉、西阿尔卑斯、雷齐亚。

西班牙行政区包括6个省。它们是:贝提卡、卢西塔尼亚、迦太基、噶勒恰、塔拉科(=近西班牙)、以汀吉斯为都城的毛里塔尼亚。

阿非利加行政区包括7个省。它们是:择乌吉他那、比查切纳、特里波里、以西尔塔为都城的努米底亚、军人的努米底亚、以恺撒利亚为都城的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图布苏克齐塔纳。②See Roger Rees,Diocletian and Tetharchy,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4,pp.171ss.

以上总计101个省。

对比戴克里先之前的行省名称清单,省的总数从55个增加到101个,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基本的思路是拆分所有的行省,将其大小均等化,西西里除外(因为它太小,不足以分成两个行省③参见官君策:《浅述罗马帝国后期戴克里先行省改革》,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8页。)。但仍然有不少小省按照原来的名称保留下来,凡是其名称被我涂黑的,皆属是。它们是:阿拉伯、腓尼基叙利亚、天上的叙利亚、西里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奥斯罗埃勒、比提尼亚、卡巴多恰、加拉太、(利奇亚与)庞弗利亚、亚细亚、色雷斯、下莫埃西亚、上莫埃西亚、下潘诺尼亚、达尔马提亚、上潘诺尼亚、海滨阿尔卑斯、西西里、西阿尔卑斯、雷齐亚、贝提卡、卢西塔尼亚、塔拉科(=近西班牙)、以汀吉斯为都城的毛里塔尼亚,共计25个,占总数的25%弱。另外,不少省的名称保留了旧的省份名称中的一定词素,从而揭示了新省与旧省之间的沿袭关系。凡被我标为斜体的省皆属是。它们是:约维亚埃及、赫库里亚埃及、(新)阿拉伯、塞浦路斯、小亚美尼亚、地中海边的达契亚、滨河的达契亚、新埃皮鲁斯、老埃皮鲁斯、沿河的诺里肯、地中海边的诺里肯、第一不列颠、第二不列颠、第一比利时、第二比利时、第一日耳曼、第二日耳曼、第一卢古都南西斯、第二卢古都南西斯、第一纳尔波、第二纳尔波、第一亚奎坦尼亚、第二亚奎坦尼亚、撒丁、科西嘉、以西尔塔为都城的努米底亚、军人的努米底亚、以恺撒利亚为都城的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图布苏克齐塔纳。共计29个,占总数的28.7%强。可以看出,拆分旧省的基本方式是把这个省一分数块,各块各带旧省的名称,彼此间以不同的序数区分之。例如第一不列颠、第二不列颠。当然,也有新省各带旧省的名称,彼此间以“新”、“旧”或表明地理位置的形容词区分开的,例如新埃皮鲁斯和老埃皮鲁斯。总之,新省与旧省在名称上的关联揭示了它们间的沿革关系。

可以看出,在戴克里先的行政区划清单中,包括了意大利行政区,从此,意大利丧失特权地位,与行省平身。罗马也丧失首都地位,与阿纳托利的安条克、埃及的亚历山大等特大城市平身。①参见[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VIIII:最后一搏》,郑维欣译,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55页。

(三)新的省的治理

戴克里先改革后的“省”实际上已成为“县”,所以,日本学者盐野七生把这一改革后的Provincia都译为“县”。②参见[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VIIII:最后一搏》,郑维欣译,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59页。这样的“县”的首长分为3个类型。其一,镇守使(Praeses provinciae);其二,同执政官(Proconsul);其三,指导官(Corrector)。③参见[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王以铸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813页。镇守使的级别最低,但多数的省长属于这一级别。同执政官的级别较高,只有3个省长有这个地位。指导官的等级最高,享有大名鼎鼎的人(Vir clarissimus)荣誉称号,该称号由以下的人专用:1.执政官和贵族;2.禁卫军队长,包括罗马城和君士坦丁堡的司令官;3.骑兵和步兵总司令;4.皇宫中负有侍奉皇帝的神圣职责的七位大臣。④参见[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8页。此等级别的人当省长的只有5个省。

每个省长的行政班子在成书于400年至420年的《罗马帝国百官志(》Notitia Dignitatum)中有记载(它还记载了罗马帝国所有的政府部门和机构的职官)。以康帕尼亚省为例,有如下列:来自意大利大区行政班子的首席官、副首席官(Cornicularium)、两个会计、一个主助理、一个日记官(Commentariensem)、一个档案官、一个助理、数个秘书和其他卫兵。⑤See William Fairley,Notitia Dignitatum or Register of Dignitaries,In Translations and Reprints from Original Sources of European History,Vol. VI:(4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n.d.),On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notitiadignitatum.asp,2013年12月14日访问。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县政府,这个班子十分精兵简政。

但这只是民事行政班子,康帕尼亚省另有军事班子。该省包括现在的拿波里、萨勒尔诺等大城市,而且包括当时罗马帝国的军港之一米塞努姆(Misenum),所以,这里驻屯有米塞努姆舰队,该舰队的长官为司令(Praefectus),他统帅600名士兵。⑥Cfr.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P.Flavii Vegeti Renati Epitoma rei militaris,Walter de Gruyter,1995,p.236.军政分离是戴克里先改革的另一特点,它打破了此前罗马官员的文武兼修体制,实现了两者的分流,其目的无非为了防止手握大权的行省总督称兵造反,对抗中央。分流后,武官欲反,没有文官的后勤保障不成,如此形成两者间的牵制。

省一级下的机构,在西部帝国和埃及是区(Pagus)。区要么是由区长(Praepositus)直接统治,要么指派最近的城市统治。Praepositus通常从大城市的市议员(Curiales)召集,其地位同于城市的议长(Curator),具有对于一个城市的一个区的行政权,并对省长负责。⑦See Alan Bowman et altr(iEdited by),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Volume XI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291.

一般的城市处在区的地位。罗马帝国是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包括2000多个城市,其中,意大利约有400个,在伊比利亚与高卢之间有400多个,在北非有250个,在日耳曼与不列颠之间有100个,在诺里肯、潘诺尼亚和伊利里库姆之间有100个,在小亚细亚和阿纳托利有300个,在希腊和小多瑙河地区有50个,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有500多个。⑧Cfr. Giulio Castelli,La caduta dell'impero romano e la fine del mondo antico,Su http://www.cadutaimperoromano.it/la-strutturadellimpero.html,2013年12月14日访问。城市通常实行自治。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议会(Curia),其议员称为Curiales。他们一般有100名成员,经市民选举产生,由2个或4个长官领导,一般要有10万塞斯特斯的财产。⑨参见王振霞:《早期罗马帝国城市库里亚等级探析》,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另外,还要求是自由人且在本地出生。⑩See Jinyu Liu,Collegia Centonariorum:The Guilds of Textile Dealers in the Roman West,BRILL,2009,p.285.当然,Curiales的术语还包括进入议员等级的人。Curiales的首领是他们选出的议长(Curator)。⑪See Michael Kollikowski,Late Roman Spain and Its Cities,JHU Press,2004,p.45.议会负责管理城市,例如授予或剥夺所在城市的语法教师的特权。⑫See The Civil Law including The Twelve Tables,The Institutes of Gaius,The Rules of Ulpian,The Opinions of Paulus,The Enactments of Justinian,and The Constitution of Leo,Trans. and edited by S.P.Scott,Cincinnati,The General Trust Company,1932,Vol.XV,pp.148s.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帝国征税,这意味着包税制已被废除。所收的包括土地税和人头税。如果收不上来,则议员们要以自己的财产代缴。这意味着破产。所以,他们中的不少逃离自己的职位,因为此等职位已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为了防止这种结果,戴克里先强制他们守在自己的职位上,并要求议员们的儿子承袭父亲的职位。①参见[苏]狄雅科夫,科瓦略夫主编:《古代世界史》(古代罗马部分),祝璜、文运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301页。但他们也享有一些特权,例如,作为高贵者同罪轻罚的特权。②See Paul Brooks Duff,Who Rides the Beasts?:Prophetic Rivalry and the Rhetoric of Crisis in the Churches of the Apocalyp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New York,2001,pp.18ss.又如,如果他们是私生子,则享有国家予以准正的特权。③参见徐国栋:《优士丁尼〈法学阶梯〉评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

在市议会之外,还有市民保卫人(Defensor civitatis)管理城市。④Cfr. Aldo Petrucci,Lezioni del diritto pubblico romano,II,Edizione il Campano-Arnus Univeresity Books,Pisa,2011,p.184.市民保卫人首先于364年在伊利里库姆城设立,后来推行到全帝国。他们由大区长官选任,后来发展为由社区的高贵成员选任。他们可以是帝国的前官员,甚至元老亦可,但不得是任职城市的元老阶级成员。⑤See Adolf Berger,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Roman Law,Philadelphia,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91,p.428.优士丁尼的第15号新律规定:市民保卫人宣誓就职,任期两年,他们承担遗嘱、赠予等文书的登记、配合其他官员收税、镇压骚乱、行使法官的职责,尤其在法官不在的情况下如此、协助省长处理政务、监督省的所有官员、负责把自己收到的投诉转给省长。他们自己配有两名副官和一定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于不超过300金币的案件享有管辖权。对他们的判决可上诉到省长。他们还可审理轻微的刑事案件,为此享有一定的强制措施权。⑥See The Civil Law including The Twelve Tables,The Institutes of Gaius,The Rules of Ulpian,The Opinions of Paulus,The Enactments of Justinian,and The Constitution of Leo,Trans. and edited by S.P.Scott,Cincinnati,The General Trust Company,1932,Vol.XVI,pp.80s.此外,市民保卫人还管理邮政和公共水道、商品的进出口、确保征税正当进行、向小业主征税、负责法律文书的发放。⑦Cfr. Aldo Petrucci,Lezioni del diritto pubblico romano,II,Edizione il Campano-Arnus Univeresity Books,Pisa,2011,p.184.

对于城市中的手艺人来说,行会是他们的管理者。从1世纪到3世纪,弗里几亚省被碑铭资料提到的行会有79个。在李迪亚省的Thyateira城,被碑铭资料提到的职业和宗教团体就有27个。⑧See Ilias N.Arnaoutoglou,Roman Law and Collegia in Minor Asia,Revue Internationale des droits de l’Antiquité XLIX (2002),p.29.行会保证产品质量。其领导人规定产品的行业保护价,意图避免恶性价格竞争造成的行业整体损失。就运输商行会而言,还为其成员提供辅助服务,让他们专心于海上运输,至于卸船、储藏、把粮食从奥斯提亚码头转运到罗马等工作,则由行会承担。行会监督其成员的行为,成员之间也互相监督,因为一个成员的恶劣行为会影响整个行会的声誉。⑨See David Kessler and Peter Temin,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rain Trade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Economy History Review,Vol.60,No.2,2007,pp.326s.行会还以其自己的财产为成员履行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并以罚金惩罚其成员的犯罪活动。⑩See David Kessler and Peter Temin,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rain Trade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Economy History Review,Vol.60,No.2,2007,p.328.

在西部帝国,部分农村属于城市的附属,因而从属于城市的管理。独立于城市的农村由村落(Vicus)构成,其首长为村长(Vici magistri),负责礼拜和庆典。也可能承担一些征税工作。⑪See the entry of pagus,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gus,2013年12月15日访问。村落似乎没有专门的国家官吏管理,因为《罗马帝国百官志》不包括专门管理农村地区的职官,原因在于罗马人并无可与希腊人的Kome⑫希腊文,指村镇。观念比拟的乡村共同体概念,他们习惯于把省分为城市和大地产。对于乡村,也模仿城市的方式自治。⑬See Leslie Dossey,Peasants and Empire in North Afri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p.103.

在埃及以外的东部帝国,似乎在省与村之间缺乏区的中间环节。证据一是在8世纪末9世纪初拜占庭帝国颁布的《农业法》中没有提到村以上的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即省政府)通过巡回法官和税收官吏来控制农村居民。⑭参见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5页。尽管这种情况出现得晚于戴克里先的行省改革,但由于拜占庭帝国与罗马帝国一脉相承,可以认为前者的做法是后者的相应做法的延续。证据二是优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地理学家耶罗克勒斯(Hierocles)所著的研究拜占庭帝国地理的《全舆志》(Synecdemus),它记录了当时罗马帝国保有的郡(相当于省)和每个郡包含的城市的名字,也没有涉及省与城市之间的中介性行政单位。

三、君士坦丁的进一步改革

(一)四头制的改造

戴克里先的个人魅力决定了他能有效地驾驭四头制,与其他三个君主分权统治整个国家,但并非每个后继者都有这样的个人魅力,在此等情形,四帝之间的权力争夺必将发生,帝国内部又将陷入混乱不堪局面。①参见戴妍雨:《罗马人的新统治——戴克里先“四帝共治制”》,载《文史博览》2011年第7期。果然,戴克里先于305年退位后,很快爆发了内战。起因是306年7月25日正帝Constantius Chlorus死于不列颠前线,不列颠的军团的官兵推举其子君士坦丁为皇帝而非副帝,这就打破了戴克里先开创的四头制。②参见[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VIIII:最后一搏》,郑维欣译,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127页。次年,马克西米利安的儿子马克森求斯(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entius,278—312年,306—312年在位)在罗马称帝,由此开始了18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出现了6个皇帝。最终,君士坦丁剪除对手,当上了罗马帝国唯一的皇帝。此举宣告了四头制的终结。

为了解决四头制的弊端,君士坦丁皇帝(272—337年,306—337年在位)于318年将它改造为4个行政片的体制,将此等行政片改名为大区,其首长为大区长官,采用过去的禁卫军长官(Praefectus praetorio)的名称。禁卫军是皇帝的卫队,设立于公元前2世纪,由9个大队构成,每个大队有精选的1000人。他们的军饷是普通的军团兵的两倍。在帝政时期,他们经常是皇帝人选的决定者。③Cfr. Aldo Petrucci,Corso del diritto pubblico romano,Giappichelli,Torino,2012,p.126.经常是哪个有意者出价更高,禁卫军就把帝位给他。为了防止禁卫军如此作乱,君士坦丁于312年废除了禁卫军制度。④参见袁波:《试析君士坦丁的军事改革》,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于是,Praefectus praetorio由于具有了新的意义而应被译为大区长官。他们显然相当于过去的皇帝或副帝的角色,具有广泛的军事和民事权力。4个大区分别是:东方大区、伊利里库姆大区、意大利大区、高卢大区。⑤Cfr. la voce di Provinciaromana,Su http://it.wikipedia.org/wiki/Provincia_romana,2013年12月8日访问。按厄内斯特·斯坦(Ernest Stein)的说法,各个大区像一个独立的国家一样自主,由此,整个帝国成为4个大区的联邦。由于这是君士坦丁宪法的核心,有人把这样的宪法称之为大区宪法。⑥Cfr. Francesco De Martino,Storia della Costituzione Romana,Vol.V,Jovene,Napoli,1975,p.130.

此外,君士坦丁还建立了第二首都新罗马(后称君士坦丁堡),该城成为东方政府的永久所在地。在西方,罗马不再是皇帝的办公地点,这个地点改成米兰,后来改成拉文纳。

君士坦丁在戴克里先改革的基础上调整了行政区的设置。分为埃及行政区、东方行政区、黑海行政区、亚细亚行政区、色雷斯行政区、达契亚行政区、马其顿行政区、罗马城以南的意大利行政区、供粮意大利行政区⑦如此命名,乃因为这个行政区的人民有义务向宫廷、帝国的行政人员和军队供应粮食、葡萄酒和木材。Cfr. La voce di Italia Annonaria(diocesi),Su http://it.wikipedia.org/wiki/Italia_Annonaria_(diocesi),2013年12月8日访问。、阿非利加行政区、七省行政区、西班牙行政区、不列颠行政区。数目增加了一个。⑤

其中,埃及行政区、东方行政区、黑海行政区、亚细亚行政区、色雷斯行政区属于东方大区;达契亚行政区、马其顿行政区属于伊利里库姆大区;罗马城以南的意大利行政区、供粮意大利行政区、阿非利加行政区属于意大利大区;七省行政区、西班牙行政区、不列颠行政区属于高卢大区。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阿非利加行政区与两个意大利行政区之间隔着一个地中海,却被划在一个大区。只能从运用海军力量便利的角度解释这种安排。

其中,东方大区和伊利里库姆大区属于帝国的东部;意大利大区和高卢大区属于帝国的西部。⑤尽管从当今的地理学来看,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亚洲和欧洲的界线,也是东西方的界线,所以,整个的伊利里库姆大区都属于西方。东方大区中的色雷斯行政区也属于西方。

(二)新的省级建制

埃及行政区包括9个省。它们是:第一埃及、第二埃及、第一奥古斯塔、第二奥古斯塔、埃及的阿尔卡迪亚、上特巴伊斯、下特巴伊斯、上利比亚、下利比亚。

东方行政区包括15个省。它们是:第一西里西亚、第二西里西亚、依扫利亚、塞浦路斯、叙利亚、宜人的叙利亚、幼发拉底叙利亚、奥斯罗埃勒、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黎巴嫩腓尼基、第一巴勒斯坦、第二巴勒斯坦、宜人的巴勒斯坦、阿拉伯。

黑海行政区包括10个省。它们是:比提尼亚、第一加拉太、宜人的第二加拉太、帕弗拉虢尼亚、第一卡巴多恰、第二卡巴多恰、赫勒诺本都、泊勒莫尼亚库斯本都、第一亚美尼亚、第二亚美尼亚。

亚细亚行政区包括11个省。它们是:亚细亚、赫勒斯滂、庞菲利亚、卡利亚、李迪亚、李奇亚、李考尼亚、皮西迪亚、巴卡齐亚那弗里几亚、宜人的弗里几亚、英苏勒。

色雷斯行政区包括6个省。它们是:欧罗巴、色雷斯、赫米蒙杜斯、罗道普、梅西亚、席提亚。

达契亚行政区包括5个省。它们是:地中海边的达契亚、第一莫埃西亚、普雷瓦利斯、达尔达尼亚、滨河的达契亚。

马其顿行政区包括7个省。它们是:第一马其顿、宜人的第二马其顿、塞萨利亚、老埃皮鲁斯、新埃皮鲁斯、亚该亚、克里特。

以上为帝国的东方部分的行政区划。下面是帝国的西方部分的行政区划。

罗马城以南的意大利行政区包括9个省。它们是:康帕尼亚、托斯堪尼亚和翁布里亚、罗马城以南的皮切努姆、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布鲁齐亚和卢坎尼亚、萨姆钮姆、瓦雷利亚、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

供粮意大利行政区包括15个省。它们是:威内齐亚和伊斯特里亚、科奇厄、利古里亚、艾米利亚、弗拉米尼亚和供粮的皮切努姆、西阿尔卑斯、第一雷齐亚、第二雷齐亚、达尔马提亚、地中海边的诺里肯、滨河的诺里肯、第一潘诺尼亚、第二潘诺尼亚、萨维亚、滨河的瓦雷利亚。

阿非利加行政区包括6个省。它们是:执政官级别的阿非利加、比查切纳、以塞提夫为都城的毛里塔尼亚、以恺撒利亚为都城的毛里塔尼亚、努米底亚、特里波里。

七省行政区包括的省不止7个,而是16个。它们是:第一卢古都南西斯、第二卢古都南西斯、第三卢古都南西斯、第一比利时、第二比利时、第一日耳曼、第二日耳曼、阿尔卑斯山麓、大塞广尼亚、维也纳、滨海阿尔卑斯、第一阿奎塔尼亚、第二阿奎塔尼亚、诺维姆波普拉纳、第一纳尔波、第二纳尔波。

西班牙行政区包括7个省。它们是:贝提卡、巴雷阿里、迦太基、塔拉科、噶勒恰、卢西塔尼亚、以汀吉斯为都城的毛里塔尼亚。

不列颠行政区包括5个省。它们是:恺撒的马克西姆、第一不列颠、第二不列颠、恺撒的弗拉维亚、瓦雷利亚。

以上共计121个省。①Cfr. la voce di Provinciaromana,Su http://it.wikipedia.org/wiki/Provincia_romana,2013年12月8日访问。

4世纪,行政区划改革几次,过去的行省和地区被打散重新组合,伊利里库姆大区被废除并改革,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易手数次。最终,在狄奥多西一世去世(395年)后,帝国永久分为东西两部的格局完成。

(三)与戴克里先的省建制的比较

相较于戴克里先的省建制,君士坦丁的省建制具有如下变动:

1.把埃及从东方行政区独立,设定为单独的行政区,并吸收过去的东方行政区的一些省份。过去的东方行政区包括的省份部分处在非洲,部分处在亚洲,两者相距遥远,把它们放在一个行政区显然不合理。新的东方行政区就只包括在亚洲的省份了。当然,还有亚细亚行政区包罗处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亚洲省份。

2.把达契亚行政区从过去的马其顿和亚该亚行政区独立出来,并把达契亚的省份进一步细分,从过去的两个省发展为5个省。当然,下莫埃西亚乃从过去的色雷斯和下美西亚行政区划拨而来。上莫埃西亚和达尔达尼亚乃从过去的马其顿和亚该亚行政区划拨而来。

3.废止潘诺尼亚行政区,将其原有的省份划入供粮意大利行政区。这样,这个意大利行政区就超越了意大利的自然北部界限阿尔卑斯山,涵盖现今属于瑞士、法国、塞尔维亚等国的土地。

4.废止了高卢行政区和维也纳行政区,同时新设七省行政区,将过去属于高卢行政区的省份划入七省行政区。

5.保留了黑海行政区,但把其省份进一步细分,例如,卡巴多恰被分为两个,加拉太、亚美尼亚也是如此。

以上变动,可能出于防卫的需要,也可能出于重划地盘的考虑。例如,达契亚行政区曾属于东方帝国的伊利里库姆大区,于384年一度被狄奥多西一世移归西方帝国。①See the entry of Diocese of Dacia,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ocese_of_Dacia,2013年12月19日访问。

(四)小结

从戴克里先开始,到君士坦丁完成的行省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此等意义之最重要的方面是把Provincia从殖民地改造成了帝国的有机部分。在这场改革前,帝国的领土先大别为意大利和行省两个类别,前者享有特权地位。在行省中,又分为皇帝行省和元老院行省。在此之旁,还有自由市(例如雅典、斯巴达)、同盟国(例如亚美尼亚)、自治市(被罗马人征服但被授予自治权的城市)、殖民地(罗马人移居形成的城市)等行政单位。②参见[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VIIII:最后一搏》,郑维欣译,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60页。可以说,对于罗马人来说,行省是统治的基层单位,而这样的行省的幅员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欧洲国家,例如莫埃西亚就相当于今天的保加利亚。基层的治理只能委诸当地人的自治。改革后,形成了东方和西方、大区、行政区、省、区(市)、村的六级行政体系,行政实现了一元化,不复有自由市、同盟国、自治市、殖民地等体制外行政当局,也不复有意大利这样的特权性的行政区,罗马帝国被整合成了一个单一国,实现了罗马帝国国民的平等。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所以,说戴克里先是新帝国的奠基人③参见[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4页。,这是不错的。相比之下,英国和法国作为殖民大国,在世界各地有众多的殖民地,却从未完成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戴克里先—君士坦丁式整合,所以,它们的殖民帝国一旦遭遇变故,就遭遇独立分子造成的分崩离析,远远不如罗马帝国来得稳固。罗马帝国的崩解主要出于蛮族入侵,却很少遭受独立运动的困扰。

从Provincia的角度言,以前它们是罗马人的基层行政单位,尽管幅员辽阔,现在它们成了相当于“县”的中间性的行政单位。在它们之上,有大区和行政区两级。在它们之下,有区(市)和村两级。这样,没有“脚”的行省变成了有“脚”的省。如果说,过去的中央权力只贯彻到省一级,现在则可以贯彻到区(市)和村这一级,由此让罗马帝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这样,前戴克里先时代罗马帝国意大利与行省两个法域的立法格局被打破,皇帝敕令一出,就在全帝国具有法律效力。④参见王振霞:《3世纪罗马帝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载《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而以前,在意大利有效的法律要推广到行省,必须经过专门的立法程序。现在,一些法律因为意大利与行省关系的含义改变而改变,例如关于搜刮钱财的法律,这本来是一个维持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律,当宗主国与殖民地一体化后,它的意义就要改变了,会变成打击一般的腐败的法律。

但行政层次的增多必然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例如,四个大区的设立会导致该级别的行政人员增加3倍。官僚机构的膨胀又会导致税收的增加,由此老百姓的负担增加,但这可能是国家单一化的必要代价。而且,情况再糟也不会糟过现代国家,因为戴克里先—君士坦丁创立的行政体系与现代国家的相应体系最接近,如果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民能承受这样的官僚体系的负担,罗马帝国的人民也能。

(五)戴克里先—君士坦丁行政体制下的新上诉法院体系

上诉制度以法院有层级之别为基础,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打造的多级别行政区体制提供了这一基础,因为法院体系与行政区划体系通常是一致的。在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改革前,对行省总督的刑事判决只能到罗马上诉,这点可从尼禄皇帝时期的圣保罗到罗马上诉的故事得到证明,⑤See Harry Tajra,The Trial of St.Paul,A Juridical Exegesis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Apotles,J.C.B.Mohr,1989.因为那时的行省总督就是刑事案件的初审法官。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改革后,省在地方的范围内降为第三级的行政单位,这将导致上诉体制的改革。

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改革后的法院分为如下5个审级:区、省、行政区、大区、皇帝。就民事案件而言,第一级法院是执法两人团(Duuumviri iure dicundo),他们审理小案。第二级法院是省长和助审官(Iudex pedaneus),前者审理300金币以上的案件,后者审理此数以下的案件。第三级法院是行政区区长(Vicarius),他既审理上诉案件,也审理一审案件。第四级法院是大区长官,他们通常只审理上诉案件。第五级法院是皇帝,他通常只审理上诉案件。⑥参见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16页及以次。因此,一审当事人不服判决的,可于宣判后2日或3日内上诉于上级法官或皇帝。上诉以两次为限,三审判决为终局性的。⑦参见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23页。当然,在优士丁尼废除行政区一级后,这一审级也取消了,罗马的诉讼法由五级三审制演变为四级三审制。

刑事案件的上诉程序基本同于民事案件的相应程序。①Cfr. Enciclopedia del Diritto,II,Giuffrè,Milano,1958,p.710.不过,并非所有的刑事判决都可上诉。按优士丁尼的规定,针对杀人、通奸、投毒、巫术、强奸罪的判决,基于无可辩驳的证据并基于被告的口供的,不得上诉。针对其他犯罪和证据情形的判决可以上诉。②Cfr. Federico Pergami,L’appello nella legislazione del tardo impero,Giuffrè,Milano,2000,pp.314s.

四、君士坦丁之后罗马帝国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狄奥多西一世时期的罗马省份以及东部省的郡化

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于395年死时,帝国仍有116个省。这是在君士坦丁留下的省的名单中进行如下处理的结果。

1.合并。合并上特巴伊斯、下特巴伊斯两个省,形成特巴伊斯省。合并第一奥古斯塔、第二奥古斯塔两个省,形成奥古斯塔省。合并第一埃及、第二埃及两个省,形成埃及省。合并第一卢古都南西斯、第二卢古都南西斯、第三卢古都南西斯三个省,形成卢古都南西斯省。

2.裁撤。撤掉亚细亚、赫勒斯滂、梅西亚、亚该亚、老埃皮鲁斯、科奇厄、执政官级别的阿非利加、滨海阿尔卑斯8个省。

3.新增。新增科西嘉一个省,该省以前与撒丁合为一省,现分开。③See R. Shepherd William,Historical Atlas,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3,The Roman Empire about 395,On http:// en.wikipedia.org/wiki/File:Roman_empire_395.jpg,2013年12月18日访问。

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后一个同时统治东西两个罗马帝国的皇帝。作为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他以希腊文的郡(Eparchy)取代拉丁词Provincia称呼东部的省份。所以,过去的省也就转化成了郡。这倒比较名副其实,因为在国人的地理观念中,省的级别比郡高。

狄奥多西一世死后,把帝国的两个部分分别给自己的两个儿子阿卡丢(东部帝国,377—408年)与和诺留(西部帝国,384—423年),帝国正式分裂,从此成为两个帝国。在计算各自的省份时,要分开计算了。不幸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于日耳曼人之手。对于罗马人来说,西部的省份不复存在。

(二)优士丁尼的军政合一改革以及光复旧地行动

优士丁尼(483—565年,526—565年在位)于526年即位时,仅仅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因为西部帝国于476年已覆灭。所以,君士坦丁时期的西部49个省绝大部分已不再属于他。而且,既有的东部的省也由于外敌入侵逐渐丧失。首先是汪达尔人对北非的入侵导致所有的阿非利加6个省的丧失。④关于汪达尔人对北非的入侵,参见[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下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6页及以次。其次,波斯的入侵导致了处在东方的叙利亚省的丧失。⑤Cfr. la voce di Belisario,Su http://it.wikipedia.org/wiki/Belisario,2013年12月8日访问。这样,罗马帝国已失去50多个省。所以,优士丁尼登位时,只剩下半壁河山。

这半壁河山包括的郡以及每个郡包含的城市的名字被当时的地理学家耶罗克勒斯以《全舆志》记录下来。根据该书,拜占庭帝国有64个郡。它们是:1.欧罗巴的色雷斯;2.罗道普;3.色雷斯;4.赫米蒙杜斯;5.梅西亚;6.席提亚;7.伊利里库姆;8.马其顿;9.塞萨利亚;10.亚该亚;11.克里特;12.老埃皮鲁斯;13.新埃皮鲁斯;14.地中海边的达契亚;15.滨河的达契亚;16.达达尼尔;17.普雷瓦利斯;18.镇守使级别的梅西亚⑥Cfr. Hierocles,Hieroclis Synecdemvs et notitiae graecae episcopatvvm:Accedvnt Nili Doxapatrii Notitia patriarchatvvm et locorvm nomina immvtata,Berlolini,1866,p.17.;19.潘诺尼亚;20.亚细亚;21.赫勒斯滂;22.弗里几亚;23.李迪亚;24.皮西迪亚;25.李考尼亚;26.宜人的弗里几亚;27.庞菲利亚;28.李奇亚;29.英苏勒;30.卡利亚;31.第一本都;32.和诺留(Honorias)⑦该省由狄奥多西一世新立,包括比提尼亚省的一部分和帕弗拉虢尼亚省,以他的小儿子和诺留的名字命名。See the entry of Honorias,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norias,2013年12月11日访问。;33.帕弗拉虢尼亚;34.加拉太;35.宜人的加拉太;36.第一卡巴多恰;37.第二卡巴多恰;38.赫勒诺本都;39.泊勒莫尼亚库斯本都;40.第一亚美尼亚;41.第二亚美尼亚;42.第一西里西亚;43.第二西里西亚;44.塞浦路斯岛;45.依扫利亚;46.第一叙利亚;47.第二叙利亚;48.幼发拉底;49.奥斯罗埃勒;50.美索不达米亚;51.腓尼基;52.黎巴嫩腓尼基;53.执政官级别的巴勒斯坦;54.第二巴勒斯坦;55.第三巴勒斯坦;56.阿拉伯;57.埃及;58.第一奥古斯塔;59.第二奥古斯塔;60、阿尔卡迪亚;61.近特巴伊斯;62.上特巴伊斯;63.上利比亚;64.下利比亚。①Cfr. Hierocles,Hieroclis Synecdemvs et notitiae graecae episcopatvvm:Accedvnt Nili Doxapatrii Notitia patriarchatvvm et locorvm nomina immvtata,Berlolini,1866,pp.1ss.

将这些郡的名字与君士坦丁时期的省份的名字进行比较,可发现优士丁尼采取收复失地行动前的罗马帝国已全部失去了罗马城以南的意大利行政区包括的9个省、阿非利加行政区包括的6个省、七省行政区的包括的16个省、西班牙行政区包括的7个省、不列颠行政区包括的5个省。

供粮意大利行政区的15个省只保留潘诺尼亚。埃及行政区的9个省只保留埃及、上特巴伊斯、下特巴伊斯、上利比亚、下利比亚5个省。达契亚行政区失去了第一莫埃西亚省。

由此可见,优士丁尼并非丧失所有在西部帝国的领土,西方的达契亚行政区基本保留下来,同样属于西方的供粮意大利行政区保留了潘诺尼亚省。而且,也并非所有的东方省都留在优士丁尼手中,例如,埃及行政区的省份就丢了一小半给汪达尔人。这些构成优士丁尼进行收复故地行动和行省重组的基础。

就收复故地行动,优士丁尼派出部队先后发动了汪达尔战争、哥特战争和波斯战争。作为这些军事行动的成果,其部将贝利撒留(Flavius Belisarius,约500—565年)恢复了北非行省、撒丁行省和科西嘉行省。②Cfr. la voce di Belisario,Su http://it.wikipedia.org/wiki/Belisario,2013年12月8日访问。533年,贝利撒留在战胜了汪达尔人后,建立了阿非利加大区(曾经叫利比亚大区),它包括撒丁、科西嘉并涵盖以汀吉斯为都城的毛里塔尼亚的一部分。③See Averil Cameron et altri(Edited by),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Volume XIV,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560.在西部,贝利撒留还光复了利古里亚省、皮切努姆省。在东部,贝利撒留光复了被波斯占据的叙利亚省。②Cfr. la voce di Belisario,Su http://it.wikipedia.org/wiki/Belisario,2013年12月8日访问。由此,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地中海重新成为帝国的内湖。帝国重新横跨欧亚非三洲。④参见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9页。大功告成以后,554年8月3日,优士丁尼颁布《国事诏书》(Sanctio pragmatica),宣布在意大利恢复旧制。⑤参见[意]桑德罗·斯奇巴尼:《罗马法系及其内部关联·拉丁语及其他语言·体系的内部交流》,娄爱华译,载《第一届拉丁法律术语译名统一国际研讨会》论文册,2008年,厦门,第15页。

就行省重组而言,优士丁尼继承了戴克里先开创的新的行省体制,但四个大区的建制对他已没有意义,只保留了东方大区和伊利里库拇大区,新设了利比亚大区。⑥Tanta敕令,24。中译文参见[古罗马]优士丁尼:《关于〈学说汇纂〉的批准》,陈虹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37页。利比亚大区是优士丁尼消灭了汪达尔人、收复了阿非利加以后设立的。⑥Tanta敕令,24。中译文参见[古罗马]优士丁尼:《关于〈学说汇纂〉的批准》,陈虹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37页。它似乎是过去的意大利大区的缩减形式,因为按照旧制,意大利和阿非利加属于同一个大区,现在意大利尚未收复,仅仅收复了阿非利加,恢复意大利大区的名称不妥,于是只好把这一大区的一半用利比亚大区名之了。不过,很快它被阿非利加大区的名称取代。

接下来,优士丁尼废除了行政区的中间层次,这样,行省与皇帝之间就只有大区一个中间环节了。⑦See James Allan Stuart Evans,Emperor Justinian and The Byzantine Empire,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5,p.5.这反映了大区作为一个税收单位地位的提高以及简化行政层次的要求。⑧See Michael Mass(edited by),The Cambridge Company to the Justinian 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50.

再次,优士丁尼还在535—536年,把小省合并为大省。535年,他把赫勒诺本都与泊勒莫尼亚库斯本都合并为一省,把和诺留省与帕弗拉虢尼亚省合并形成新的帕弗拉虢尼亚省。⑨See Michael F.Hendy,Studies in the Byzantine Monetary Economy,C.300-145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178.但把亚美尼亚从3个省变为4个省。⑩See Averil Cameron et altri(Edited by),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Volume XIV,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574.

最后,在几个省,优士丁尼集中民事权力与军事权力于一人,于535年把皮西迪亚的军事伯爵与总督合为一人。把李考尼亚省、依扫利亚省的民事和军事官员合并。⑨对于第一卡巴多恰、第一加拉太、巴卡齐亚那弗里几亚,他也这么做了。⑩改革的目的是避免民事当局与军事当局的冲突。这预示着未来的军区制。⑪参见陈志强,吕丽蓉:《普罗科比及其〈秘史〉》,载[东罗马]普罗科比:《秘史》,吴舒屏,吕丽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页。

(三)莫里斯皇帝创立总督区制

7世纪末,拜占庭帝国在迦太基和拉文纳实行总督区(Exarchate)制。这两个地方是拜占庭在本土以外的据点和重要贸易港口。前者是帝国对非洲的统治中心,后者是对意大利的统治中心。由于强敌环伺,对这两个地方,拜占庭实行军政合一的总督制,不同于优士丁尼时期在大面上实行的军政分离的统治体制。①参见陈志强:《拜占庭军区制和农兵》,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迦太基总督区由莫里斯皇帝(Maurice,582—602年在位)于585—590年设立,它是拜占庭人的一块军事飞地,周围为柏柏尔人环绕。总督由皇帝任命,拥有不受限制的军事和民事权力,是拜占庭帝国的代表并执行该帝国的政策。所有的文官都要听命于总督。总督权力很大,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迦太基总督老伊拉克略(Hecralius)曾推翻福卡斯(Phocas,602—610年在位)皇帝并取而代之。迦太基总督区受到阿拉伯人的围攻,于697—698年陷落。②See the Entry of Exarchate of Carthage of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On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97417/Exarchateof-Carthage/,2013年12月13日访问。

拉文纳总督区处在意大利。在和诺留皇帝时期的402年,拉文纳成为西罗马帝国的首都。这种地位一直延续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尔后,它成为奥多亚克(Flavius Odoacer,433—493年)的首都,以及西哥特王国的首都。但在540年,拉文纳被贝利撒留收复,成为行省总督的驻跸地。568年,伦巴第人入侵,造成了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土的碎片化。580年,提贝留斯一世(578—582年在位)把这些土地重组为5个郡(Eparchy)。它们是:供粮的北意大利郡、卡拉布里亚郡、艾米利亚郡、利古里亚郡、罗马城郡(Urbicaria)。到了650年,在君斯坦斯二世(641—668年)的统治下,上述郡被组织为如下公爵领地:罗马公爵领地、威内托公爵领地、卡拉布里亚公爵领地、拿波里公爵领地、佩鲁贾公爵领地、朋大波里斯公爵领地、卢坎尼亚公爵领地等。它们多是一些海岸城市,因为伦巴第人在内陆占优势。③See the entry of Exarchate of Ravenna,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archate_of_Ravenna,2013年12月11日访问。Dux在罗马帝国是统帅的意思,现在变成了封建味十足的公爵。

拜占庭政府任命的公爵经常被赋予法官(Iudex)的头衔。④Cfr. P.S. Leicht,Storia del diritto italiano,il diritto pubblico,Giuffrè,Milano,1972,p.50.从7—9世纪,此等职位逐渐变成世袭的。按优士丁尼在哥特战争胜利后颁布的《国是诏书》,省长应在省的大佬中选出,省的大佬们利用这一规定,让省长的位子始终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间流转,世袭制由此成。⑤Cfr. P.S. Leicht,Storia del diritto italiano,il diritto pubblico,Giuffrè,Milano,1972,p.51.这样,行省制度转化为封建制度。

东哥特人征服西班牙后,设立公爵和伯爵领地,尽量与罗马的省的地域范围一致。⑥See Stanley G.Payne,A History of Spain and Portugal,Volume 1,On http://libro.uca.edu/payne1/payne1.htm,2013年12月14日访问。

(四)伊拉克略一世创立军区制

在外敌入侵的压力下,伊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逐步建立军区制(Themes),先是在亚洲属地上实行,建立了亚美尼亚和奥普西金两个军区。⑦参见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5页。然后推广到全帝国。它是按军区、师、团、营等军事序列建立帝国各级行政区域的体制。①是国家给予小农世袭土地换取他们服兵役并缴纳税款的制度。⑧参见杨朗:《再造帝国的尝试》,载《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

军区化以后的帝国军区有如下列:阿纳托利军区⑨Cfr. 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De thematibus et de administrando imperio:accedit Hieroclis Synecdemus cum andurii et Wesselingii commentariis,Bonnae,E.Weber,1840,p.13.、亚美尼亚军区⑩Cfr. 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De thematibus et de administrando imperio:accedit Hieroclis Synecdemus cum andurii et Wesselingii commentariis,Bonnae,E.Weber,1840,p.17.、色雷切修鲁姆军区(指以前称小亚细亚的地区)⑪Cfr. 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De thematibus et de administrando imperio:accedit Hieroclis Synecdemus cum andurii et Wesselingii commentariis,Bonnae,E.Weber,1840,p.22.、奥普西金军区⑫Cfr. 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De thematibus et de administrando imperio:accedit Hieroclis Synecdemus cum andurii et Wesselingii commentariis,Bonnae,E.Weber,1840,p.24.、奥博提马图姆军区⑬Cfr. 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De thematibus et de administrando imperio:accedit Hieroclis Synecdemus cum andurii et Wesselingii commentariis,Bonnae,E.Weber,1840,p.26.、布切拉流鲁姆军区⑭Cfr. 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De thematibus et de administrando imperio:accedit Hieroclis Synecdemus cum andurii et Wesselingii commentariis,Bonnae,E.Weber,1840,p.27.、帕弗拉虢尼亚军区、卡尔迪亚(Chaldia)军区、美索不达米亚军区、科洛内阿军区、塞巴斯特阿军区、李堪杜斯(Lycandus)军区、塞琉西亚军区、齐比雷奥塔鲁姆军区、塞浦路斯军区、萨姆斯岛军区、爱琴海军区。共计17个军区。

以上为东方的军区。下面是西方的军区;

色雷斯军区①Cfr. 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De thematibus et de administrando imperio:accedit Hieroclis Synecdemus cum andurii et Wesselingii commentariis,Bonnae,E.Weber,1840,p.44.、马其顿军区、斯特里莫尼斯军区、塞萨利亚军区、希腊的欧罗巴军区、伯罗奔尼撒军区、切法雷尼亚军区、尼科波利斯军区、迪拉求姆军区、西西里军区、隆巴迪军区、科尔索尼斯军区。共计12个军区。

东西共计29个军区,显然可见,帝国的幅员比君士坦丁时期小多了。其中一些军区仍保留省名,例如亚美尼亚、帕弗拉虢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塞浦路斯、色雷斯、马其顿、塞萨利亚、西西里等,可以想象过去的省与现在的军区地域上的切合。

军区以下的行政区划(以约902—936年的色雷斯军区为例)依次为:师(Tourna)、团(Droungos)、营(Bandon)、队(Kentarchia)、班(Kontoubernion)。整个色雷斯军区有军人9 600名,军长称Strategos,他领导4个师,每个师有兵2 400名,师长称Tourmarches。他领导6个团,每团400人,团长称Droungarios。他领导两个营,每个营200人,营长称Count。他领导两个队,每队100人,队长称Kentarches。他领导10个班,每班10人,班长称Dekarchos。②参见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See also the entry of Theme,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 Theme_(Byzantine_district),2013年12月19日访问。

实行军区制后,以上军、师、团、营、队、班的军事建制取代了省、地区、村庄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军事建制内的士兵的薪酬以农田支付(以田代饷),他们成为农兵,平时经营田产,自给自足,自备兵器装备。在15年的服役期间,其土地不可剥夺,且免税。除役后成为士兵的私有财产,可以继承、转让。兵役可以自己承担,也可以以供养士兵的方式由他人承担。③参见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及以次。由此,拜占庭帝国的行政区划实现了军事化。此等军区制维持了约500年后终结。之后,拜占庭沦为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小国,苟延残喘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灭。④参见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罗马史和罗马行政区划史画上句号。

五、罗马的行政区划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天主教的教区制度的影响

在罗马帝国内孕育和成长的天主教会基本采用戴克里先造就的行政区划建立自己的教区体系。说“基本”,就是不采用大区一级。每省为一教区,主教设在省会城市。东西方裂教后,在东方,逐渐把教区缩小,并用行政区(Diocesis)的术语来指称教区,每个教区设一名主教。⑤See the Entry of Eparchy,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Eparchy,2013年12月10日访问。至今如此。

(二)对一些帝国旧地的行政区划制度的影响

1.法国。由于教区制度保留了罗马帝国给高卢地方留下的行政区划,法国的行政区划分基本维持罗马人留下来的体制。全国国土分为21个大区和科西嘉地方行政区。大区下分为96个省。设省的标准是所有的公民一天内能到达专区政府所在地。⑥参见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第91页。省以下分为区,每个区再分为县。要说明的是,法国是先有省,然后有大区,以解决跨省合作问题。但大区毕竟是罗马人留下来的选项。非独此也,也许因为法国人感到了用殖民气味很强的Provincia一词表达现在作为单一制国家行政区划单位的“省”的不合适,近来改用Department表示。⑦参见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2.意大利。统一后的意大利的行政区划分学法国,把全国领土分为大区、省和市。全意共有20个大区、95个省和8088个市(镇)。由于幅员偏小,意大利的大区相当于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改革后的省,所以,前者的大区许多带着后者的省的名字,例如利古里亚、康帕尼亚。⑧参见维基百科“意大利行政区划”词条,载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8F%E5%A4%A7%E5%88%A9%E8%A1%8C% E6%94%BF%E5%8D%80%E5%8A%83,2013年12月20日访问。

3.西班牙。西班牙的行政区划分为17个自治区和两个自治市。自治区之下分为50个省。像法国一样,也是先有省,然后有自治区。①参见维基百科“西班牙行政区划”词条,载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7%8F%AD%E7%89%99%E8%A1%8C% E6%94%BF%E5%8D%80%E5%8A%83,2013年12月20日访问。

4.希腊。希腊自1829年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后,其领土分为大区和郡。在1886年以前,有59个郡。②See the Entry of Eparchy,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Eparchy,2013年12月10日访问。从2011年开始,希腊采用管理区(相当于大区)、大区(相当于郡)、自治市的三级行政区划。③参见维基百科“希腊行政区划”词条,载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C%E8%85%8A%E8%A1%8C%E6%94%BF%E5% 8C%BA%E5%88%92,2013年12月19日访问。

5.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全国分为6个郡,郡下设自治区。④参见维基百科“塞浦路斯的行政区划”词条,载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1%9E%E6%B5%A6%E8%B7%AF%E6%96% AF%E8%A1%8C%E6%94%BF%E5%8C%BA%E5%88%92,2013年12月10日访问。但可能由于国土狭小,郡上无大区之设。

6.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全国分为48个省,省下设县。县下设市。⑤参见维基百科“阿尔及利亚的行政区划”词条,载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5%8F%8A%E5% 88%A9%E4%BA%9A%E8%A1%8C%E6%94%BF%E5%8C%BA%E5%88%92,2013年12月19日访问。

(三)拜占庭的军区制对沙俄的哥萨克军区制度的影响

沙俄时期,组建了11个哥萨克军区。它们是:顿河、库班、捷列克、阿斯特拉罕、乌拉尔、奥伦堡、西伯利亚、斜米列契、外贝加尔、阿穆尔和乌苏里军区。⑥参见维基百科“哥萨克”词条,载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A5%E8%96%A9%E5%85%8B,2013年12月20日访问。各军区的哥萨克都是农兵。对此,小说《静静的顿河》有很好的描述。由于俄国学习拜占庭文化甚多,不难设想其军区制学自拜占庭。

(四)罗马的行政区划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的省的级别比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改革后罗马的省高。我们尽管也采用军区制度,但它没有农兵制的内容,⑦我国类似于农兵制的是分别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边疆省区设立或设立过的生产建设兵团,但它们不具有军区的名称。更早的八旗制也是农兵制,但很难说此制受到了拜占庭的影响。所以,此军区非彼军区也。但我国采用军区与省的双轨制,由此实现武官与文官的分流。这点与戴克里先改革的精神是相同的。而且,我国一度在上个世纪50年代采用大区制,在省以上设华北、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华东等大区。这样的体制有罗马的痕迹。但后来为了减少行政层次的考虑,我国于1954年撤销了大区的建制,但其遗迹犹存,例如按大区命名的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是也。

六、简短的结论

本文写的是一部罗马帝国行政振兴史,同时又是一部罗马帝国的行政衰亡史。罗马从亚平宁半岛中部的一个小城邦出发,征服了整个的地中海盆地,形成了一个包括55个行省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55个行省与罗马和意大利形成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此为罗马帝国行政振兴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帝国与行省是主奴关系,帝国中央的行政力到行省一级为止。为了解决帝国的整合问题,戴克里先发起行省改革,君士坦丁继之,旨在打消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界限,取消罗马和意大利的特权地位,赋予各省平等的权利,并把大省划为小省,在省之上设行政区和大区的层级,在省下设区(市)、村的层级,形成了中央以下的六级行政体系,并具有了121个省的规模。此时,罗马帝国的行政振兴达到巅峰时期。但过了巅峰就是下坡路,在君士坦丁之后,由于蛮族入侵等原因,帝国陷入了衰落。首先于476年基本失去帝国的西部,由于优士丁尼的收复故土,帝国不得不在海外领土实行总督区制。总督军政大权同握,由此坐大,实际独立,只维持名义上的对拜占庭帝国的臣服。然后实行军区制,把整个帝国搞成一个大碉堡,把剩下来的各省(郡)搞成一个个小碉堡,把行政建制军事化,最后仍难免帝国的覆灭。至此,结束了罗马帝国的行政衰亡史。历史反复证明,超级大国弥不有终,罗马帝国并未构成例外。在目睹毁灭迦太基时,罗马人的统帅西庇阿流泪,因为他预见到未来的罗马也有这么一天。这一天果然在1453年5月29日到来了。

尽管如此,罗马帝国仍留下了丰富的行政管理遗产,其行政体系几乎全部为基督教会所继承,转化为教区管理体系。罗马帝国死了,其影子基督教帝国却存活下来,信哉斯言!通过教会的中介,在现代民族国家勃兴时,罗马帝国的行政区划系统又以某种形式在其旧地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塞浦路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复活。其军区制对沙俄时代的哥萨克军区制度也有影响。甚至其军区与政区分开的理念、文官与武官分流的理念、省以上设大区的理念,对遥远的中国也有影响。此等影响证明了罗马人的行政管理经验的价值。

本文又是一个阅读罗马法原始文献的地理便览。优士丁尼《法典》收录不少皇帝给大区长官的敕答,①例如C.6,,41,1,1。优士丁尼皇帝致大区长官梅纳。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人被命令做某种由法律禁止、或在其他方面有缺陷、或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他们不管遗嘱人的指令,不会有任何人承受罚金。528年1月1日于君士坦丁堡,我们的主人、国父优士丁尼第二次担任执政官。参见[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民法大全选译·法律行为》,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不懂帝国晚期的行政区划,就看不懂此等大区长官为何等人物。另外,在《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中,经常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Provincia一词。有时指戴克里先之前的行省,例如在谈到罗马帝国的不同法域时如此。②例如I.1,20pr.。如果某人完全无任何监护人,在罗马城,由内事裁判官和平民保民官的多数依据《阿梯流斯法》为他指定一个监护人;而在行省,则由行省总督根据《优流斯和提求斯法》为他指定一个监护人。参见[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及以次。有时又指戴克里先之后的省,例如在谈到取得时效中的占有期间的计算、被指定的官选监护人申请豁免的期限时如此。③例如I.2,6pr.和I.1,25,16。参见徐国栋:《优士丁尼〈法学阶梯〉评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第155页。经常是此省非彼省,需要了解有关文献的产生年代才能确定其所指何种省。

富有意味的是,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打造的新罗马帝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一旦这样的中央权力崩溃,接下来的就是封建时代。于是,罗马政区的军事领导人Dux、Comes变成公爵、伯爵等独霸一方,与中央权力抗衡。确实,在西方,封建的特征之一就是中央权力的不振。④参见徐家玲:《论4至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经济复苏与转轨》,载《历史教学》2000年第4期。

(责任编辑:娄爱华)

From Province to County(Eparcy),and to Exarchate,and to Themes——the Change of Roman Empire’s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Xu Guοdοng

Provincia was used to mean the first 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the system of Roman Empire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The same word begun to describe the third-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after Diocletian-Constantine’s reforms,which leaded Roma to be a single country instead of an empire. Since then,the province became the eparchy,exarchate and themes,while the 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 happened,which was finally destroyed by Turks. However,for China and some other modern countries,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Roman Empire still has a broad impact.

Province;County;Exarchate;Themes;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D904.1

A

2095-7076(2014)01-0049-14

*厦门大学法学院罗马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行省罗马帝国行政区
知识拓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罗马帝国时期埃及地方审判管辖浅析
时空大转盘·罗马帝国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派出所工作(2018年3期)2018-09-10 21:22:10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派出所工作(2018年4期)2018-09-10 19:57:57
西夏遗民也儿吉尼与元末广西行省的设置与维持
西夏学(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0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的巡察机制
安徽史学(2017年5期)2017-11-07 06:26:12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领导文萃(2017年11期)2017-06-12 18:46:48
Thoughts on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and China’s Frontier Governance
民族学刊(2014年3期)2014-04-29 05: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