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释音考

2014-04-03 12:46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关键词:广韵平声注音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薛致玄为宋元之际活动于陕西关中和甘肃平凉一带的高道,其《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仅见存于明《道藏》,并非完帙。音释数据不多,形式多样,除少数承袭自前人外,大都为依傍时音所做。同义异音类数据透露了一些语音演变的信息,诸如浊上变去,入声韵尾的消失等;声调上的相混则可能带有西北方音的特点。

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释音;语音史

一、关于该书的性质及作者身世考辨

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二卷(上卷佚,下卷起“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迄“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亦非完帙。下文或简称《手钞》)收录在明《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是为北宋陈景元注解的《老子》——《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作的进一步疏证。陈注本“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然引文多不具出处,薛书则补其未备,“推本碧虚,质以平昔所学,更互演绎”[1]727-728,杂引经史诸子,疏通句意章旨。薛致玄注疏与陈景元原注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部分以“疏曰”与“题曰”相区别,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部分以“钞曰”与“纂云”相对待。陈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附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前,本为同一书前序部分,《道藏》强生区别,把薛氏为陈书作的注疏分作《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五卷、《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二卷两书,实非。本文指称及数据采录仅用一书之名,实包括《道藏》本所分二书。此编鲜见其他传本,仅见存于明《道藏》。

本书撰者薛致玄,王重民《老子考》谓即薛庸斋。王说本自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诸家姓氏》:“薛庸斋,讳玄,大元河南路提学,作解。”[2]按,元时诚有薛庸斋者,但跟薛致玄并非同一人。据元程文海《雪楼集》卷九《薛庸斋先生墓碑》:“国初河南薛元(玄),微之,制行立言,颖然当世,搢绅尊之曰‘庸斋先生’。……中统初,召为平阳太原宣抚,不起;授提举河南学校,亦不起。……一时英俊若中山杨果……蒲城郭镐、李廷……皆友也。……又题七言诗四句,投笔而没,时至元八年(1271)秋九月,冬十一月葬北邙山。”[3]程氏所言薛玄,字微之,号庸斋,洛阳人,为风操高尚的士绅,元初即去世,其时南宋尚未亡,当度宗咸淳七年。而薛致玄为身跨宋元两朝的知名道士。《手钞》前列李庭序:“太霞真人性纯德粹,问学该通,号为羽流宗匠,执经讲演垂五十年。”另据冯复己酉(1309)序:“恩沐两朝,名高千古。向栖神华岳,风宾树友,睥睨世尘,真履实践有日矣!丁未(1307)冬,平凉元帅王公加礼延请,我真人不远千里,惠然肯来,鞭鸾跨鹤,以崆峒为久驻之地。……闻下风而望余光者,岂特陕西数十州而已哉!”“宣差陕西规措三白渠副使”郭时中在序末署“大蒙古国岁己酉(1309)”[4]728,与冯序同年。本书应刊刻于此时。综合上引三序文,约略可考见薛致玄生平概况。薛氏当生于南宋理宗时,曾在华山隐居,1307年应邀常驻崆峒山,活动范围主要在陕西关中和甘肃平凉一带。此书镂版时已年愈古稀。依书前序言,李庭自谓浮阳(今河北沧州)人,跟薛庸斋交游的为陕西蒲城人李廷,同姓而异名,更非一人。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失察,后人多踵其谬,王重民《老子考》、《道藏提要》、《中华道教大辞典》、《道藏通考》均误。①参见王重民:《老子考》卷下,北京:中华图书馆协会,1927年版,293、294页。任继愈:《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753页。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140页。Kristofer Schipper、Franciscus Verellen:《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Volume 2,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657.

二、薛氏《手钞》释音的内容

作为传统传注体式的发展,古人有为经籍文本中疑难或有特殊意义及用法的字词标注声读,以达到明音知义目的的传统,过去多叫“音释、释音、音”等,习惯上称之为音义体。这些释音材料往往蕴含着极大的语言学价值。

薛致玄一书的释音比厕于陈注或自己的疏文内,为注、疏作音而无为经文作音的情形,以双行小字为标识。由于原书残佚过半,经搜辑整理,仅存为51个字头标注的52条音注。②为了节省篇幅起见,释音数据不再胪列。音释数量有限,但注音形式全备。在52见次音注中,反切15条,直音31条(包括1条又音),纽四声5条。

宋元之后,由于韵书及音义书广为流行,文士之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正音意识和正音行为,因而古人在为经籍注音时往往有所依傍,很少撇开前人的工作,全部自我作古。承袭和自作这两类数据的价值和意义迥别,也正因为如此,在厘清音释来源的前提下再分析其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反切类注音

在现存总数为15条反切当中有6条同《广韵》,3条音韵地位相同而切语用字有异,2条出自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1条出《史记索隐》。其余3条如下:

1.《开题科文疏》卷一:“以蠡测海”,音注:“蠡,落戈切”(13-729b)③本文全部释音数据均出自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影印版《道藏》,并注明册数、页码、栏数,以便检核,如(13-729b)即指第十三册第729页中栏,尾注不再称引。

2.《开题科文疏》卷一:“解朐山令”,音注:“朐,许玉切”(13-730b)

3.《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狂屈曰:唉,予知之”,音注:“唉,五来切”(13-754a)

例2朐,《广韵》“其俱切”,群母虞韵平声,古地名,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朐字《广韵》、《集韵》收有四读,有阴声韵,也有阳声韵,而无与音注“许玉切”晓母烛韵入声同者。《集韵》“匈于切”,晓母虞韵平声,用来指称古代西北的一个种族“朐衍”。此例可能是释音者误将两个不同的专名读音当成同音来看待。使用“玉”字作切下字为阴声韵的被注字作音,这反映了入声韵尾[-k]在作者口语中已经脱落,跟宋元时韵图《切韵指南》第三图、《四声等子》“遇摄内三图”分别以烛韵字配鱼、虞韵相类。例3唉,《广韵》“乌开切”,影母咍韵平声,叹词。音注“五来切”为疑母咍韵平声,声纽影疑相混,疑母字当已变作零声母了。

(二)直音类注音

直音即用同音字去给被注字注音。本书中直音音注数量过半,是薛氏主要作音形式。依据其承担的职能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单纯性作音。

此类注音功能单一,通常是以易识的常见字提示生僻字的声读。因为语音变化的关系,时常会有同义异音的现象。

1.《开题科文疏》卷二:“帝喾时,老君下为师,号录图子”,音注:“喾,音酷”(13-734a)

2.《开题科文疏》卷三:“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阳”,音注:“鸑,音岳。鷟,音濯”(13-738b)

例1喾、酷,《广韵》“苦沃切”,溪母沃韵入声,二字音同。以“酷”音“喾”为单纯性注音。例2鸑、岳,《广韵》“五角切”,疑母觉韵入声。鷟,《广韵》“士角切”;濯,《集韵》“仕角切”。二读同为崇母觉韵入声。

3.《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纂云:夫砥砺名节,以作廉隅”,音注:“砥,音纸。砺,音例”(13-760c)

4.《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登隐弅之丘”,音注:“弅,音焚”(13-751c)

例3“砥”,《广韵》“职雉切”,章母旨韵上声。纸,“诸氏切”,章母纸韵上声。以“纸”音“砥”,纸旨韵混,符合支脂之同用规定。砺、例,《广韵》同“力制切”,来母祭韵去声。此例亦为单纯性注音。例4弅,《广韵》“房吻切”,奉母吻韵上声。《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云:隐出弅起,丘貌。”焚,“符分切”,奉母文韵平声。以平声字为上声字作音,按《切韵》音系,声调平上相混。当时作者口语里浊上已经变入去声,此条实际是平去相混。

赘,《广韵》“之芮切”,章母祭韵去声,病名。缀,“陟卫切”,知母祭韵去声。以“缀”音“赘”,声纽知章相混。,“胡玩切”,匣母换韵去声,病名。缓,“胡管切”,匣母缓韵上声。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以上声字为去声字作直音,声调上去相混,实际上问题没这么简单。“”非常用字,如果不借助韵书或字书,很有可能受其谐声偏旁“丸”的影响误作平声,其切下字“玩”在现代北京话里并未按照韵书所载读作去声而是阳平,“缓”字也没有遵从浊上变去的规律读作去声而是上声,都属于不规则变化。笔者推测,在施音者的方音里“玩”字跟韵书一致,仍是去声,后者根据音变法则也读为去声。作者的读音倒是符合语音规律,却与现代的不规则变化相违。这里显示了作音者个人特征。

6.《开题科文疏》卷五:“周穆王时贲饰宫祠”,音注:“贲,音秘”(13-748a)

7.《道生一章第四十二》:“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音注:“贲,音奔”(13-761c)

贲,《广韵》“彼义切”,帮母寘韵开口去声,“文饰”义;“博昆切”,帮母魂韵平声,同“奔”,“勇也”。《说文通训定声·屯部》:“贲,叚借为奔。”《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卫士旅贲。”颜师古注:“贲与奔同,言为奔走之任也。”“贲”字二读,上古音里为微文对转。秘,《集韵》“兵媚切”,帮母至韵开口去声。例6以“秘”为“贲”字第一读作音属寘至相混。后一例中孟贲虽为专名,但名字实寓“勇猛”义。以“奔”音“贲”,既可看作单纯性注音,也可视为以注音提示通假。

第二类:以通假字作音。

这一类注音在仅存的数据中仅限于专有名词。如果某字在不同文献中、或不同历史时期存在文字通假情形,薛氏则以注音字跟被注字相对待,揭示它们的相互联系。

1.《开题科文疏》卷二:“居灊山”,音注:“灊,音潜,又音寻”(13-734a)

2.《开题科文疏》卷二:“感月光贯昴,而生咎繇”,音注:“咎,音皋”(13-735c)

例1灊,《广韵》同义二读:“昨盐切”、“徐林切”,后一切语即“寻”音,“古县名”,约在今安徽霍山县。“灊”本亦作“潜”,《汉书·郊祀志第五下》:“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颜师古注:“灊音潜。”又,“南岳灊山於灊,……皆使者持节侍祠。”注:“灊与潜同也。”[4]音注首音以“潛”音“灊”,为专有名词中的通假字作音。例2咎,《广韵》“古劳切”,见母豪韵平声,同“皋”,“咎,皋陶,舜臣。古作咎繇。”以“皋”音“咎”亦是提醒其通假关系。例3,《广韵》:“卢各切”,来母铎韵入声,鸟名,即鸺鹠。洛,音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自魏黄初以前,伊字皆作此。与雍州渭洛字迥判。曹丕云:‘汉忌水,改洛为。’欺世之言也。”[5]以“洛”音“”,实为通借;一般多作异体看待,误。

第三类:以异体字作音。

在这类注音中,注音字跟被注字音、义皆同,而形体有别。

1.《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鹯也”,音注:“敺,音驱。獭,音塌”(13-767c)

敺,《广韵》“岂俱切”,溪母虞韵平声,“驱赶”义。《说文·马部》:“敺,古文驱。”《汉书·贾山传》:“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敺射猎,一日再三出。”颜师古注:“敺,与驱同。”敺、驱实为一组改换形符生成的异体字。獭,“他达切”,透母曷韵入声,动物名。塌,《集韵》“托盍切”,透母盍韵入声。盍韵以[-p]收尾,曷韵以[-t]收尾,盍曷相混表明它们的韵尾已经脱落。

第四类:提示同源字。

有些字承载的词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分化,相应地,读音也有了改变,但字形依旧,形成了同形的同源字,大部分音变构词都属于这一类。

例如,《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是以圣人内修其本,外饰其末,属其精神,偃其知见”,音注:“属,音烛,系也,专也”(13-756a)

属,《广韵》:“之欲切”,章母烛韵入声,接续、专注义;“市玉切”,禅母烛韵入声,类属义。二读为“章-禅”变声构词。依文意当取动词“专注”义,音释“烛”跟首读正符。类属义跟连续义的“属”即为同形同源字。

第五类:提示版本差异。

例如,《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老聃死,秦失吊之”,音注:“失,音逸”(13-759c)

《经典释文·庄子音义》:“秦失,本又作佚,各依字读,亦皆音逸。”据《释文》,当时就有版本差异,或作“秦失”,或作“秦佚”,有各按本字读的,也有无论“失”、“佚”都读作“逸”的。本书音注选择后一种方式处理。

(三)纽四声类注音

在为被注字作音时,有时找不到合适的同音字,于是使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作注音字;或者被注字是个多音字,施音时指明其声调来提示其语境读音,音韵学上称为“纽四声法”。这种注音方法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本书仅存5条。

1.《开题科文疏》卷一:“藏者,藏也”,音注:“藏,平音”(13-732a)

例1“平音”依体例当为“平声”。藏,《广韵》二读:“徂浪切”,从母宕韵去声,名词“宝藏”义;“昨郎切”,从母唐韵平声,动词“储藏”义。区别名、动词性的二读为“去-平”变调构词。音注以声训释义,主训词为平声、动词,被训词为去声、名词。例2,同疏。《广韵》二读:“所葅切”,生母鱼韵平声,动词“逐条陈述”义;“所去切”,生母御韵去声,名词“奏章”义;二读同上例一样,亦为区别名、动词性的“去-平”变调构词。音注依文意取动词平声一读。

3.《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音注:“茹,如字①“如字”是六朝经师为有异读的字注音时用的术语,用来指称某字在具体语境中取最常用的那个音义。但“茹”字是个不成熟的音变构词,几个音义互有交叉,故此处“如字”如果是指标音,就难以索解。另,全部数据中仅此一例,不合全篇体例。我们认为,“字”当是羡文,本应作“如,去声。”,去声”(13-756c)

茹,《说文·艸部》“飤马也”。《玉篇·艸部》“饭牛也”。扬雄《方言》卷七:“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晋郭璞注:“今俗呼能粗食者为茹。”牛马之类家畜进食有自己的特点,均可长时间地咀嚼干草之类坚硬的粗饲料。后词义扩大,也可泛指人食用粗劣的食物。从牛马进食时的动作状态引申有“贪也”、“恣也。相牵引皃也”之义。自所食的对象又产生了菜蔬义。《广韵》收录三个音切:“人恕切”,日母御韵去声;“人诸切”,日母鱼韵平声;“人渚切”,日母语韵上声。众读义项互有交叉,但非完全相同。据《经典释文》收录经师所作诸音义,当取饮食义时多取上声或去声,取菜蔬义时多取平声或去声。这种声读纷纭的事实说明,“茹”字实为“去-上-平”变调构词,只是音变还不太成熟。《汉语大字典》不加辨析,以同义多音看待,疑未妥。薛氏音注选择了去声为“茹”字施音。

上述三例注音都涉及到音变构词问题。

4.《名与身章第四十四》:“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之不杀,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音注:“杀,去声”(13-763b)

薛注所引语句出自《列子·杨朱》,原文作“将恤危亡之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救”跟“杀”之繁体“殺”形近,传抄刊刻时往往致讹。“杀”字去声“所拜切”为“减省”义,于文意不合。“救”字在《广韵》只有去声一读,似没必要标注声调。不过由此例可看出,注疏者态度审慎,不轻易改动原文,而是以注音提示字形讹误。

5.《名与身章第四十四》:“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种(肿)哙,手足胼胝”,音注:“胼,便平声。胝,音支”(13-764a)

胼,《广韵》“部田切”,並母先韵平声。便有二读:《广韵》“房连切”(因声纽类隔,《集韵》改作“毗连切”),並母仙韵平声;“婢面切”,並母线韵去声。依文意当取平声读,韵部仙先同用。胝,《广韵》“丁尼切”(因也是类隔,《集韵》改作“张尼切”),知母脂韵平声,“茧也”,即手足皮肤角质化形成的硬皮。支,《广韵》“章移切”,章母支韵平声。以“支”音“胝”,声纽知章混,韵母支脂混。此例第二条数据属于直音音注形式。

三、结 语

就残存的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一书音释看,作音者并没有完全摆脱对前人的承袭,而是参考了韵书和经籍同一语句中字词的已有注音,这说明正音观念和慕古存雅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文士的注音行为。

本着简便易识的原则,作者大量使用了依傍口语的直音及纽四声形式,无意中透露出时音的某些特点。无论是哪种形式,其中同义异音类注音往往蕴含着语音演变的信息:声纽影疑合流作零声母;唐宋之际,庄组已跟章组合并为照组,所以尽管数据显示的是知章相混,实际上应当是知组跟照组合并,这和同时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显示的情形是一致的;韵部支脂、先仙混(举平以赅上、去),都与语音发展的规律相符;声调方面有一例平、去相混,“缓”字贯彻了浊上变去规律,跟现代北京话的不规则变化形成了对比,可能代表着当时西北方音的特点;入声韵尾已经发生了某种消变。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薛致玄的注音还保留着六朝音义书的特点,方式多种多样,不局限于某一类。音释数据表明,每种注音形式均包含着多种职能,作音的目的除了单纯性标注声读的功用外,尚承担着不少训诂内容,不仅可以用来揭示跟被注字之间在形体上的关联,如异体、通假、同源关系,而且还发挥着校勘字形讹误、指明版本异文等作用。

[1]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M]//张宇初.道藏:第1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27,728.

[2]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M]//张宇初.道藏:第1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60.

[3]程文海.雪楼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8:102,103.

[4]班固.汉书[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1243.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41.

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释音考

杨荫冲

H 131.6

A

1001-4225(2014)05-0040-05

2014-01-12

杨荫冲(1973-),男,河南登封人,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藏》音义研究”(12XYY016)

李金龙)

猜你喜欢
广韵平声注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
病联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