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继 红
(沈阳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我们的芭蕾“土”在哪里
——古典芭蕾女班训练问题现象分析
杜 继 红
(沈阳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针对目前古典芭蕾女班教学的突出问题,结合典型的示例进行研究与探讨,提出原因所在以及解决的办法。通过外开和舞姿探讨了芭蕾舞的训练方法和艺术表现力;从发展技术技巧的角度和足尖技巧与基本功训练的关系方面,阐明了芭蕾舞教学的科学性。
古典芭蕾; 外开; 舞姿; 足尖技巧
外开是古典芭蕾的审美标准,是掌握芭蕾舞技术的基本法则。
1.外开与外旋的关系
下肢动作的技术性是古典芭蕾突出并有别于其他舞蹈表演形式的特征之一,而其技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技术技巧中所表现出的外开性。
训练中,“外开”“转开”“打开”等叫法既是教师们的口头禅,也证明了外开在芭蕾舞训练中的重要性。然而,掌握外开不仅要从动作的形式上把握和要求,还要了解其动作的内在动力,这就是下肢肌肉的外旋。什么是外旋呢?外旋“是指髋关节处盆带肌群和大腿肌群使下肢围绕自身的纵轴向外旋转的力量能力。”[1]125外旋就像用卷笔刀削铅笔一样,是肌肉绕骨骼的纵轴向外旋转的下肢外旋运动。而外开“是指盆带肌群和大腿肌群在髋关节处使下肢在外旋的基础上、在前屈或外展的状态下完成水平伸运动的力量能力。”[1]72由此,比较出了外开与外旋的关系,了解了肌肉力与动作形式之间的联系。掌握了这一原理与方法,并将它结合于教学实践,外开就不再是一种表象或形式,而是内在的、科学的运动方法的体现。虽说外开的程度客观上会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但完成外开需要的是肌肉外旋的能力,只有在训练中不断巩固肌肉外旋的能力,才能在动作中更好地展现外开,在表演中更自如地运用外开。
2.外开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下肢的外开是指发自髋臼关节经由膝关节再到脚的整条腿的外开。也就是说在完成任何动作与技巧的过程中,下肢的外开必须是所有关节与肌肉共同参与、同时作用的运动。“舞蹈训练应遵从于运动人体科学,若违反人体运动的规律则必然会导致对身体的伤害。”[2]156然而,在训练中经常发现仅仅以脚的位置来要求动作的外开,长期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很危险的。在笔者所接触到的高班和大学生中,就时常接触到因为长期错误的训练而造成腿型扭曲的学生。其状况有小腿外翻、X型腿或O型腿等,经过了发育阶段,这样的腿形已经很难纠正了。这样的腿形既影响了舞姿线条的流畅和美观,在技术能力的增长和足尖重心的掌握等多方面也造成了阻碍,特别是长期训练所形成的“动力定型”[3],无论从思维意识、肌肉记忆、动作方法等多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动作习惯,这种习惯是相当难以改变的。因为外开作为动作的基本元素,时刻融汇于训练之中,经过了一定时间的训练,外开与动作的完成已同为一体,而此时试图对外开进行纠正,其情况是不客观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它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外开的程度与完成技术技巧时的重心结构密切相关,改变了外开,重心结构就要重新建立,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新开始。因此,从基础训练直至高难度技术技巧,对外开要自始至终严格把握,科学地训练,其中下肢外开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就是训练是否科学,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
外开的整体性突出地表现于训练与表演的静态姿态中。以一位站姿为例,它是芭蕾舞训练中的第一个站姿,虽然基础,但它却集中地体现了芭蕾舞对身体基本形态的要求,而正确的身体基本形态是芭蕾舞基本功训练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了解一位站姿的要求,可以对外开的整体性有所认识。一位站姿首先要求双脚尖分别向外打开呈一字,由此依次改变了踝、膝、大腿、骨盆、脊椎、肩、颈、头等部位的自然状态,重新构建了一种人体平衡的机制。芭蕾舞训练与表演中的任何姿态都是以这种机制构成下肢的状态和身体重心的平衡。这种机制需要身体各部位在任何姿态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因此,训练中既要重视外开的要求,更要懂得外开的整体性极其深远的意义与作用。
外开的一致性主要体现于训练与表演的动态过程中。也就是说外开不能仅体现于固定的姿态,不能局限于整体性的把握,而是要让它贯穿于动作的每一时、每一刻,要让它存在于炫目的旋转中,表现于凌空的跳跃中,融汇于动作的连接中……可以说,外开在作为表演者展示艺术修养的同时,更应成为芭蕾舞者舞动的灵魂。
“姿势是舞蹈幻想赖以创造和组织的一种基本抽象。”[4]舞姿是构成芭蕾舞所有技术技巧的核心元素,是芭蕾舞重要的舞蹈语汇。同时,舞姿如同旋转、跳跃技巧一样,有着展示表演者技术能力的特点,其表现为舞姿的优美、稳定与幅度。其中,舞姿的幅度往往展现着女演员对肢体驾驭的能力。因此,很多教员要求学生把动作腿极力地抬高,似乎腿抬得越高越漂亮,越高越有能力。然而,片面地追求动作腿高度的展示,却忽视支撑力及平衡力的要求,结果往往破坏了舞姿的优美与重心的平衡,破坏了古典芭蕾训练的严谨与规格,既失去了舞姿的训练意义,也失去了古典芭蕾独特的韵味。
1.支撑腿与舞姿的关系
“在舞姿的完成过程中,支撑腿承受着身体的全部力量,如果支撑腿的力量薄弱,平衡的基础不稳,平衡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动作的成败。支撑腿的力量是舞姿完成的基础和关键。”[2]148这段话充分证明了支撑腿训练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对芭蕾舞女演员而言,完成足尖技巧首要的就是支撑腿的支撑力,没有坚固、有力的支撑,就不可能完成足尖上的任何舞姿,也就不可能完成足尖上的任何动作与技巧。然而,有些女班的扶把练习,为了显示动作腿的高度,将借助扶把的练习变成了依赖扶把的练习,甚至是作用于扶把的练习,即动作腿高度的展示完全是依赖人体与把杆的作用力而完成。这样的舞姿,这样的训练,充其量也就是展示一下学生所具备的身体基本条件,根本谈不上训练的目的与意义,其结果是离开了把杆完成舞姿时,既“站不稳”,更“抬不高”,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因此,掌握舞姿、发展舞姿的幅度必须与掌握支撑腿的动作、增长支撑腿的能力相结合,训练才能有效。另外,支撑腿与身体重心关系密切,锻炼支撑腿能力的同时,也为稳定身体重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发展技术技巧的水平。
2.舞姿的规范与舞蹈表现力的关系
舞姿的规范与舞蹈的表现力关系密切。优美、流畅的舞姿是古典芭蕾舞表演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与芭蕾舞外开的审美情趣以及训练的严谨与规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是外开构成了舞姿线条的流畅,是严谨与规范的训练造就了舞姿的优美,而只有优美而流畅的舞姿才能赋予舞者应有的舞蹈表现力。因此,只有科学的方法与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得优美与流畅的舞姿,才可以展现出芭蕾舞王者的舞蹈风范。
外开有着稳定身体重心、拓展舞姿幅度、流畅舞姿线条的作用。外开不仅是一条腿的表现,更是两条腿肌肉力的对抗,同时,任何舞姿所表现的外开都与骨盆、脊椎动作的规范密切相关。然而,训练中的问题现象是外开往往只作用于动作腿的表现,忽视了支撑腿的外开以及骨盆和脊椎的要求,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舞姿的价值,削弱了舞蹈的表现力。
以第一Arabesque舞姿为例,经常见到的是不被重视、几乎正步的支撑腿,横向扭转了的骨盆以及沿身体侧方向高高掀起的后腿。这样的做法,似乎很容易把后腿“抬高”,但正是这种错误的做法,使Arabesque舞姿很“土气”、很“拙劣”。其原因是不具备“外开”性质的下肢动作不符合芭蕾的审美;失去了两条腿相对“外开”所形成的一种合力,不利于舞姿的稳定;扭转的骨盆影响了上身姿态,造成控制后腿的臀大肌和背肌得不到有效地的训练,不利于舞姿能力的增长;在学习有后腿舞姿的旋转和跳跃等技术时,这样方法完成的后腿极其不利于技术的完成和提高。
芭蕾舞教学具有顺序性、程序性、连贯性的特点,技术技巧的掌握与提高应该是各方面训练同步发展的结果。然而,技术技巧水平等同于教学水平的思想,似乎成为某些教员的教学理念。多次考察了部分学校的考试课及一些比赛,笔者发现培养和展示旋转能力似乎成为中专教学的某种特点。例如低年级的一个班中有大部分学生完成了“超强”的旋转技巧。当然,技术好是优势,突出的旋转技巧在比赛中使选手更具光彩,但问题是这个班在展示“超强”旋转能力的同时,在跳跃等其他技术方面却表现出了很弱的能力,甚至连普通的、本该流畅自如的连接动作都完成得很笨拙,使得一堂课的训练内容在程度上显得极不协调。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员在教学程序的执行、训练内容的设计和课堂训练的时间分配上存在着认识的不足与随意。其原因有着源于个人的擅长和喜好,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样的教学思路与训练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芭蕾舞的教学有着环与环相扣、面与线交织的特点。因此,应该遵循芭蕾舞教学循序渐进与程序严谨的教学方法,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既要重视技术技巧的掌握,也要重视一般性动作的训练;既要提高旋转技术水平,也要发展跳跃技巧能力;不要因为费时费力,而缺失了对一般性动作耐心的雕琢;不要因为不是技术技巧,而忽视了对舞蹈流畅性及表现力的培养。艺术修养的提高往往取决于细微之处的打磨和细节之处的精心。
足尖技巧是芭蕾专业女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女班教学的重要部分。足尖技巧的掌握与基本功的训练有着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关系。既要把握二者之间的贯通——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奠定足尖技巧的基础,通过足尖技巧的完成,检验基本功训练的功效。又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差别——同样是Releve,基本功训练中“立起”的半脚尖与足尖技巧训练中“立起”的脚尖,二者虽然只是脚趾距离与高度的差别,但在“立起”的方法上、在立起后的重心平衡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要在相互的作用与制约中,不断提高芭蕾舞的技术能力。足尖技巧虽然是基本功训练的延伸,但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它有着自己的教学程序和技术特点。
对于足尖技巧的掌握,不仅要追求立起足尖后的动作的“光彩”,还要重视立起足尖和落下足尖所体现的“方法”与“修养”。其中,对于“方法”和“修养”追求的欠缺是目前足尖技巧训练中的问题之一。其原因是对足尖技术的方法缺乏研究,甚至只是简单地将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复制于足尖技巧的训练,因此造成了足尖技巧的完成缺失了古典芭蕾轻盈、飘逸,如“仙女”般的神韵。
[1] 杨鸥. 舞蹈力量训练原理与方法[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
[2] 温柔. 舞蹈生理学[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 刘群杰,王淑香. 开发中枢神经对舞蹈的主动支配意思[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2(1):66.
[4] 王平.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311.
【责任编辑张耀华】
WhyOurBalletisUnfashionable?——Phenomenon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Female Classical Ballet Training Classes
DuJihong
(School of Dance,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110044, China)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female classical ballet training classes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combining with typical exampl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re identified and some solutions are proposed. The training method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of ballet are discussed by the exploration on the turnout and dancing postures; the scientificity of the teaching of ballet is expound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skill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ining pointe skills and basic skills.
classical ballet; turnout; dancing postures; pointe skill
2014-03-17
杜继红(196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2095-5464(2014)05-0720-03
J 722.5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