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飞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地域文化专指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当地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征。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指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或大或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是指区域范围内民俗传统的总和,要素可多可少。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久发展的过程,而且仍然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鲜明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地域文化影响一方经济生活,造就一方社会风情。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各异的自然环境,以及仪态万千的资源物种,纷繁复杂的风俗风情,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弥久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在当下的社会里,这些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既是地域社会经济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还是各地招商引资和发展地方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各地地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原动力、文化养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与当地经济和生产融合促进,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推动当地社会生产力全面提升。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
西口又叫杀虎口。“口”是指明代以来政府在长城沿线开设的汉族与边境少数民族经济往来的关口。“西口”的位置界定有几种说法:一般泛指山西杀虎口、河曲、保德县以及陕西神木、榆林、府谷等大片区域。也有的说是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还有一种说法特指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明清时期,山西、陕西等地大量人口通过“走西口”迁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中原文明有了更为广阔的辐射。“走西口”让一批又一批中原汉族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口的大范围流动,带动了文化的远距离传播,增强了各区域、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祖国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走西口”的另一结果是带动了塞外北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发展,使这些地区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甚至形成区域性的商业中心。“走西口”这种移民的迁徙进程,使得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耕并举的多元化农业社会。西口作为中原和漠北的通衢要冲,既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征战的前沿阵地,也是汉蒙贸易、文化交流的关键连接点。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而形成了富有三晋文化特色的、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为灵魂的西口文化。西口文化是中华广袤大地上各种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走西口”的汉族人民与蒙古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亦是西口地域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交融和延续。
最早看中西口区域地貌和文化特色的是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他于1979年导演的故事片《啊,摇篮》曾荣获电影百花奖。影片反映延安时期保育员培养革命后代的故事,在山西河曲、右玉等地取景,以西口富有大西北特色的地貌特征折射影片的地方特色和地域信息。之后,影片《大决战》、《冰河死亡线》、《黄河拐弯的地方》、电视剧《黄河人》等20多个影视剧组来到西口地区安营扎寨,取景拍摄。颇有影响的大型电视政论风光片《话说黄河》、《望长城》中,山西河曲及西口地区仍是编导、摄影师看好之处。这些影视剧、政论片看重的是西口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理特征,以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符号。直接反映西口地区的影视作品最早是从反映晋商文化的电视剧开始的。1994年的《昌晋源票号》、1995年的《驼道》、2004年的《龙票》、2005年的《白银谷》等电视剧,描写山西各大票号的沉浮史。这些作品里的晋商,掌控全国金融,坐拥中国全境以及周边相邻国家俄国、日本、南洋地区的票号分号,富可敌国,成为国家经济命脉的掌舵人。电影《白银帝国》(2009年)展示了晋商不同于其它地区商人的仁义精神。这些影视片旨在体现晋商制度,发扬晋商精神,向全世界介绍晋商发明的今日银行制度的前身——汇票制度,甚至香港无线电视台也来赶时髦,适时推出一部反映“晋商”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汇通天下》,在香港大受追捧,收视稳居第一。剧中的主角同样是天降大任于己的晋商才俊,历经万难,最终实现了“汇通天下”的人生宏愿。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戏《乔家大院》将这一表述推向极致,表现了清朝中后期晋商乔致庸为实现“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毕生宏愿,与腐败的清政权全力斗争的故事。胡玫导演用丰富的镜头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山西商人的坎坷一生,描绘了一个家族起伏跌宕的历史,解析了晋商的辉煌原因和衰落的必然结果。电视剧中以乔致庸为首的晋商,他们以创办钱庄、汇通天下为目的而创立的享有盛誉的晋商文化,对后来中国民族商业发展产生的人文关照和对今天现代儒商文化引发的重新审视,都具有理性剖析和现实参照的双重意义。
晋商文化的影视剧表述拉开了西口文化的序幕,直接反应西口文化的影视剧接踵而来。2008年2月,山西黄河电视台制作的15集大型电视文化纪录片《西口在望》开始播出。这部纪录片摄制组辗转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采访专家学者以及民间人士500余人,历时大半年,行程数万公里,用充满激情的电视镜头、清晰明朗的电视语言、辩证创新的创作理念,重新审视绵延数百年的“走西口”现象的真正意义,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古今走西口过程中情感的波澜起伏。从元朝起,山西人就开始陆续到广袤的口外去寻求生存发展的机遇,随着清朝康熙年间开边政策的实施,最终形成了历史上绵延数百年、规模庞大的迁徙现象——走西口。《西口在望》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解析那段曾经极富传奇和悲壮意味的历史,升华和弘扬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核,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全景式反映“走西口”这一历史变迁的惟一的文化纪录片。中央电视台2009年开年大戏、51集长篇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的热播,突破了晋商题材对汇通天下的迷恋,讲述底层人物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电视剧《走西口》并没有讲述晋商的经营技巧和生意头脑,而是将晋商的创业活动纳入了文化审美的视野予以重新审视,这种文化审美和建构再次对西口文化所包含的生存方式、工商文化、地域风俗进行了解读;对蒙汉往来以及人伦道德的综合观照实现了全面把握。电视剧由此取得了商业与艺术的双丰收,不仅赢得高收视率和好口碑,还获得第27届飞天奖、第25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等等。2010年电视剧《杀虎口》拍摄完成,作品以历史上著名的山西西口关塞为背景,把时间锁定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一个阶段,通过一起军火失踪事件,引出多方势力的斗智斗力,引人入胜,辅之以西口地区特定地域空间的展示,使剧情变得一波三折,悬念迭起。电视剧上映后再次引起轰动。为了还原场面的历史真实感,剧组特地选择在山西西口地区右玉县城附近的山岭上开拍。《杀虎口》以强烈的地域特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空前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气节和无畏精神,显现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抗击外来侵略的优秀品质。为了真实再现西口地区先人的情感和历史,原籍西口的著名作家燕治国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和编写了民歌集《西口情歌》,以此为依托完成了100多万字的同名剧本,并由山西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于2013年摄制成30集原生态蒙汉民歌电视连续剧《西口情歌》,表达了对走西口那段岁月的怀念与崇敬。这部投入巨资的原生态民歌电视剧在剧本创作上久经打磨,拍摄过程中,剧组在西口地区转场八次,行程上万里,全方位地展示了西口地区的地貌特征和人文特色,成为西口题材电视剧制作的又一经典作品。这部电视剧不仅把河曲民歌、二人台等山西地方戏曲搬上电视荧屏,让广大电视观众近距离欣赏山西民歌,还展现了山西境内河曲、右玉县的地貌特征,同时还聚焦了西口外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和八百里河套的别样风光。电视剧用音画交融的视听语言再次对走西口民俗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的解读。目前,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关注西口地区,它们对西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创作,或表现西口地区在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或对走西口过程中民俗文化进行解读,或用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演绎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故事。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曾提出:传播过程中媒介作为传播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传播媒介从过去纸质媒介到单纯以声音为载体的广播,再到今天声画结合、视听共享的电影、电视媒介,其传播效果有了巨大的变化。发展至今为了体现更好的传播途径,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投资大量资金,不惜血本更新技术设备,完成技术升级,其目的就是追求影视作品的最佳视觉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趋于成熟的影视3D技术,更是把视觉艺术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标志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强势到来。在这一背景下,每种文化现象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铺垫和设计,把文化符号转化为清晰的视觉符号和具体形象,并以此寻求更好的传播和表现,从而放大和显现这些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文化的多种内涵。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现代媒介虽然多种多样,包括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但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播的、具有最广的受众媒介还是影视媒介,影视媒介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是最为显著的。影视媒介的组织者和经营者如果可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传播的强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商业运作,其发挥的传播作用将是过去所无法想象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当今的生活完全被媒介化了。地域文化的传播也不例外,特别是影视媒介借助自身强大的优势,对这些文化和包装后的文化产品进行宣传,使其深入到千家万户,尽可能地放大和利用其文化价值。影视媒介不仅得到传播文化的高度赞誉,同时也使媒介机构的商业利益最大化。
影视媒介的广泛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西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热情和兴趣。“走西口”在移民进程中,把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所以西口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 (包括晋商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散和展现。围绕着这些文化被影视媒介的强势传播,西口文化的研究主题也更加深入和广泛:有些研究注重西口地区在中国北方贸易中的地理经济地位,有的则着重分析“走西口”中蒙汉交汇区的村落文化和民间艺术演变,更多的研究是对“走西口”过程中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区域文明的交融进行解读。
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人民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特有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风貌。不同的地域文化汇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优秀文化。随着影视媒介对华夏文化的开拓和传播,更多的地域文化被炎黄子孙所熟知和继承。这些地域文化既是中国各区域之间政治、经济竞争的核心动力,也是我国在全球战略意义上与其他国家在文化竞争中的硬实力。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互相依赖的背景下,已经找不到没有文化标识的商品。没有地域文化,就会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落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定会吸收自身绵延不断的优秀文化传统,奋发图强,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自己应有的尊重,并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走西口”过程是中国古、近代移民文化的标志,由此还带动了区域性的商业贸易发展,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西口文化由于影视媒介的热衷表现和强势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而这些影视作品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解析和表现“西口文化”和“西口精神”的传承演变的。在影视媒介视域下的西口文化展示,是西口地区人文历史和区域环境被重新发现和书写的过程,也是人类以审美方式来观照自身存在和文明成果的精神历程。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山西省电影家协会编.聚焦山西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饶曙光.增强中国电影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0-10-29.
[4]王广飞.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微电影传播特征[J].当代电影,2013(05):169-172.
[5]杨 云.电视剧《走西口》的文化底蕴[J].当代电影,2010(04):153-156.
[6]李天道.西部地域文化心态与民族审美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郭长风.文化基因论—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