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2014-04-03 03:06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高技能苏州市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 宣传统战部,江苏 苏州 215104)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 宣传统战部,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何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再上新台阶面临新挑战.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相关城市产业结构趋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加速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出发,结合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历程,剖析高技能人才匮乏原因,并从宏观、微观层面初步探索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

区域经济;高技能人才;苏州市

1 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长三角区域自古有黄金流域之称,被誉为世界第六城市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到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要阶段,先进的交通把长三角大中小城市联成一体,正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散布在苏浙沪三地的连绵城市群,构筑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和大都市圈,追求同城效应,培植国际产业转移首选地,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区.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长三角示范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城市群内24个城市高质量的内涵型模式显示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近期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自贸区则标志着更高层次的区域提升建设已经启动.

持续的高速推进使城市群同城效应发展优势凸显.区域始终保持着20%以上的经济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的1/5是长三角城市群创造的.许多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高校众多,人文底蕴深厚,科技实力强,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城际列车、高铁以及大桥、高速公路星罗棋布,在一体化的进程中,资本、人才、商品、服务资源更加便捷、自由、快速地流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互动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已经形成了四个层次的城市体系,第一层次是超大城市上海;第二层次是特大城市南京、杭州;第三层次是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温州等;第四层次是昆山、江阴县级城市.

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实际发展进程中,目前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长三角区域统筹梯度发展理想模式.城市群域内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够明晰,同构性导致的区域内耗也十分严重.根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可得,2012 年上海与浙江在工业上的同构率达到84%,与江苏在工业上的同构率达到72%[1].三地均选择电子信息、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医药化工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工业经济,产业发展显现出高度的同构性.从区域发展趋势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呈总体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围绕通讯信息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发电、生物工程技术等行业,第三产业重点是金融、旅游和运用高新技术社会服务等行业.其连带的相关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更加显著地体现程序化操作的特点,生产手段数字化也需要更多的复合型技能.

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成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11年又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规划预测,到2020 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只有1.44%;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燃气生产等第二产业的主要行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达到了70.31%;第三产业主要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为28.28%[2].

从长三角区域数据分析,南京、杭州、苏州三个城市人才发展的重点支持产业和领域高度重合.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将面临需求增加和专业化要求提高,并伴随区域成长而不断竞争、优化和共同提升.

2 经济快速发展中隐性人力资本的再认识

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将高技能人才定义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工艺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作为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被称之为“灰领”的队伍,一段时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培养开发,在政策环境、制度环境、舆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队伍成长的若干障碍.面临着培养规划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地区和产业分布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到企业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成为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瓶颈.

目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存在较严重的产业结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供给的失衡,主要是体现在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匹配,数量上短缺、质量上滞后;二是整个社会环境氛围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生产和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中的创造性贡献,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同;三是高技能人才总体社会地位不高、薪酬不高,企业、家庭参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缺乏长远意识、积极性不高;四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分类具有局限性、产学研结合初始化,缺少深层次的探索,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落后于企业生产技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完备,实践教学缺少经费投入,落后于企业现有的技术装备,致使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质量问题和就业结构性矛盾.

以苏州市为例.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城市,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经济转型升级正在跃上新台阶.由此导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集中,主要分布在数控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焊接技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环保设备维修等技术工种.苏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过程,始于2004年,在此之前每年仅培养2 000余名高技能人才.2004年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总量比2003年增加了44.8%,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是2003年的8倍[3].到2006年,43万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也仅占9.8%,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30%~40%的比例相差甚远.到2010年,该市技能人才需求仍然呈上升趋势,总量需求增长10%~15%,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的25%左右.从2005年起至2010年,苏州市每年培养6 000名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但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机电一体、焊接技术等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仅能满足需求的1/10.高技能人才匮乏、能工巧匠“断层”的状况日益明显.

从苏州市人社局公布的《苏州市2014年度重点新兴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看,由于新兴产业的产品更新周期短、技术要求高,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从智力密集型产业看,短平快的投入,产业迅速壮大,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则更为显著.据调查,大部分企业表示在招募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困难.

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前沿城市,高技能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正在逐步凸显.高技能人才凭知识、经验、工作技能等知识资本即隐性的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实干中获得,也是在实干中消解的.正因如此,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没有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对这支队伍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评估体系,造成了高技能人才需求断层.高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整个社会需要对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

3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政策设计

相对于显性人力资本的直观性,隐性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关系中的知识、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价值体系等[4].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是高度复杂脑力劳动与高难度手工操作融为一体;丰富的专业(工种)经验与综合经验高度结合;独特技能与复合技能高度结合;传统技能与创造性技能高度结合.其技能一方面是众所周知、通过简单传授和学习能够掌握的显性技能,另一方面是需要通过不断在“干中学”体会、揣摩、尝试最终转化成为属于少数人的隐性技能[5].高技能人才长期在生产服务一线,需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动脑又动手,也需要创新能力,角色定位常常会误入困境.所以,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现实价值评价错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对这支队伍建设作深入的探索,寻找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国内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

从宏观层面涉及:一是区域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与高技能人才政策需要契合性调整.在宏观上将区域人力资源政策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倾斜,从目标导向、法律保障、制度建立、资源整合和成果监督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岗位设备资源与高校师资课程优势,政企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探索一种高效率、高效益的高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微观层面涉及:一是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是运用专业技能、知识、经验从事具体生产,在工作岗位上完成特定工艺流程操作并生产特定产品的职业群体.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接受培训经历、职业资格等级等因素,会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影响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和结构,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通过社会环境改善、社会舆论导向等机制,改善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价值评价,促进队伍的成长发展;二是凸显高技能人才的隐性人力资本价值,搭建高技能人才共享合作机制.通过跨界协调和联动多种形式,建设收集、储存、发布、同享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共享数据库,搭建与高层次领军人才相类似的人才数据平台;三是提升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养积极性和培养能力.拓展人才开发培训机制,通过政策扶持、重点开发、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共享、校企教学分担等渠道改善培育机制.

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通过与长三角的经济接轨,已经初步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目前,苏州市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出一定区域特色,如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张家港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太仓市;信息技术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昆山市;常熟市与高新区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人才需求较为突出;工业园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比较显著.

常熟市日前公布2014年度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录,共涉及14个行业领域,120多个专业类别,技能型人才首次上榜.数控机床、车工、磨工、钳工,锻造工、喷漆工、电焊工等人才稀缺.苏州工业园区2013年度政府补贴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公开征集中,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共收到园区有关企业和协会申报的项目90多个.《苏州工业园区2013年度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目录》中,涉及46个培训项目,拟培训人数2 000人.主要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云彩计划、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

尽管苏州市从宏观层面以制度性、体系性的政策显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近年出台了《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实施细则》(2011)、《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暂行办法》(2013)等,也注重分地区分类分层次规划设计.但仍需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更多系统性、有创新价值的“高技能人才”专项政策措施,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为耦合.但多年来由于苏州市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成效也比较显著.到2012年底,苏州市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取证人数突破24万,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29%,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30人,处于全省领先.

[1] 张磊. 产业、人才转移视角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及对策分析[J]. 特区经济,2014(6):46-48

[2] 周保民,王璐.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3(10):19-21.

[3] 课题组. 未来五年高技能人才缺口有多大—一关于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途径和需求趋势的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06(36):40-48.

[4] 郭玉林. 隐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度量[J]. 中国工业经济,2002(7):84-90.

[5] 刘玉斌. 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的界定与形成机理研究[J]. 现代财经,2008(5):41-46.

(责任编辑:沈凤英)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A Case Study of Suzhou

HAN Cheng-min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and United Front Work,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 215104,China)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uzhou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in how to correctly grasp the potential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ow to jump on a new level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e propose taking a new industrialization road and promoting the city core competitiveness.Thes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for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upgrading human resources incurred by industrial optimization.We begin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licit human capital for high skilled talents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bining the course of cultivating high skilled talents in Suzhou,then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shortage of high skilled talents.We mak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bout public policy desig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development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levels.

regional economy;high skilled talents;Suzhou

F061.5;C92

A

1008-5475(2014)04-0046-04

2014-08-05;

2014-09-0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D/2008/01/168)

韩承敏(1964-),女,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高技能苏州市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