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强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论当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五维向度
王新强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群众动力论、历史合力论等经典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新时期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系列当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认为这些理论创新是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的高度统一。
经典唯物史观;当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经典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群众动力论、历史合力论等基本原理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当代唯物史观理论的创新。经典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核心,“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因此,唯物史观“不仅包括世界观、方法论,而且还应包括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2]。鉴于此,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畴内的唯物史观称为经典唯物史观,将运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称为当代唯物史观。具体来说,当代唯物史观主要围绕下述五维向度展开了理论创新。
经典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3]但是,经典唯物史观由于时代局限性,对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定位,没有做出一个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判断。从而,经典唯物史观更多地被用于为阶级斗争提供理论依据,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则处于曲折发展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由邓小平提出、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完善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限制,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分配方式等经济建设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是当代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经济理论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了诸多阶段性问题,并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样,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等经济建设实践前提,当代唯物史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经济理论创新。
当代唯物史观的两次经济理论创新,是正确处理新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4]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之所以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多次强调,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5]293;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6];之所以要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是因为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7]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8]
当代唯物史观的两次经济理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新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除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于“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经典唯物史观基本原理[5]294,后来这一原理在《资本论》第1卷中被概括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9]我国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相关研究大体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20世纪关于“人”的理论研究,在学理层面上“发现意义”强于“创新意义”。这里的“发现意义”是说,此前人们更多地关注马克思成年时期的著作而较少关注他的早期著作。因此,20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对“人”的关注,其文献意义大于现实操作意义。当代唯物史观提出的“以人为本”,除了继承经典唯物史观理论中的“现实的”、“实践的”“人”以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的类本质,它所指代的是“人民”,是处于各种现实生产关系中的“人民”。当代唯物史观两次经济理论创新中的“以人为本”,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而且,在现实层面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些实现形式尽管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毕竟指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找到了当代唯物史观解决新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理论创新突破口。
经典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代唯物史观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的阐述,则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体结构的变迁密切联系的。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当代唯物史观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思维范式更多地凸现“革命论”、“阶级斗争为纲”等指导思想;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当代唯物史观围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由于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社会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要求党无论在领导方式还是在政治动员方式上,都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就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实际上,由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还存在着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两种经济形态,这决定了我国的上层建筑也必然存在着公有与私有的矛盾与斗争。要有效调控上层建筑领域的矛盾与斗争,就需要从加强执政党建设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两个层面展开政治理论创新。
加强执政党建设,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做了科学界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建主线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提出要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党的纯洁性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当代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是在经典唯物史观指导下,围绕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地位的新变化,与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而作出的历史选择,是解决我国新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重要路径。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宏观上要抓好两个“五位一体”建设格局。一是要抓好自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经过十六届六中全会、十八大逐步完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二是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建设格局。抓好两个“五位一体”建设格局将会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观上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建设。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当代唯物史观创新性理论观点。例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等新理念;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等新理念,所有这些都为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微观上要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腐败产生的主要根源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经济与政治的畸形“合作”。自从政治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随着横向上执政党、国家、社会之间权力的逐步让渡,纵向上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再分配,使得部分干部权力失去监督制约,甚至陷入真空地带,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要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与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是当代唯物史观政治理论创新的主要表现。
经典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转型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价值观念多元化不能完全说是坏事,在一定范围内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会引起人们观念的混乱。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反作用,是当代唯物史观围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展开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当代唯物史观文化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
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传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建设主要突出“一元”色彩,一切文化产品与文艺作品均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框架,这种情况不利于激发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客观上成为了文化建设的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邓小平在全国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以来,文化建设主要围绕着“一元”指导下的“多元”化发展理念而展开,这种情况逐步带来了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是当代唯物史观的第一次文化理论创新。
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逻辑发展过程。先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着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层次十二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都优越于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唯物史观的第二次文化理论创新。
面对21世纪初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了当代唯物史观文化理论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首先,二者体现了当代唯物史观作为科学世界观的理论价值。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代性与开放性;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从世界观的高度解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这一当代课题,并强调了社会的一切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人”才是目的,“人”和“人民利益”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的终极目标。其次,二者体现了当代唯物史观作为科学方法论的理论价值。方法论是在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尺度和原则。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能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此来把握社会历史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标准。总之,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当代唯物史观的两次文化理论创新。
经典唯物史观“群众动力论”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当代唯物史观围绕经典唯物史观“群众动力论”原理展开了和谐社会理论创新。和谐社会理论创新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主体作用。邓小平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江泽民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以及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则带领全党深入展开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要求全党围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深入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派出中央巡视组加强指导监督工作。“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10]正是当代唯物史观围绕经典唯物史观“群众动力论”原理展开和谐社会理论创新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创新,也是当代唯物史观对经典唯物史观所建构的“社会冲突论”的一种时代超越。这种和谐社会理论创新不仅丰富完善了经典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学理范式意义。通常来说,经典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但就经典唯物史观而言,其结构性缺失之一就是缺乏实体性的“社会”要素。换句话说,即经典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本体论结构的阐释,缺乏“社会论”学理范式。尽管经典唯物史观频繁出现“社会结构”这一概念,但其学理性内涵不过是经济结构或经济社会关系的无限放大。当代唯物史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以“和谐社会”建设继承和发展了经典唯物史观,并明确提出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将社会要素与经济、政治和文化要素并列,进一步突出“和谐社会”建设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样,当代唯物史观围绕经典唯物史观“群众动力论”原理形成的和谐社会理论创新就被赋予了学理范式意义。
“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22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经典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1]换句话说,历史的合力可以理解为:历史运动的后果是不以参与这个运动的其中任何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意志、习惯传统以及无数个体的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各种社会要素交互作用产生的“历史合力”推动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经典唯物史观“历史合力论”的伟大武器,多方凝聚力量,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的伟大中国梦。当代唯物史观围绕经典唯物史观“历史合力论”原理展开了一系列中国梦理论创新。邓小平围绕“国家富强”中国梦展开了改革开放理论创新;江泽民围绕“维护统一”中国梦展开了“三个代表”理论创新;胡锦涛围绕“社会和谐”中国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习近平则在国家博物馆发表的简短讲话中指出了中国梦的价值总目标:“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围绕经典唯物史观“历史合力论”原理,当代唯物史观形成了以理论合力、道路合力、体制合力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理论创新。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完善了理论,形成理论合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中国梦,其实质都是要在继承并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合力;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路合力。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梦与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梦、欧洲梦必然会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当然,中国梦也有许多独特之处。比如,以美国梦、欧洲梦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核心是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个人主义是美国梦、欧洲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以中国梦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基于集体主义基础之上,其本质是致力于实现社会大众生活富裕、政治平等与民主自由。纵观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的异同,我们应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路合力;三是通过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凝聚力量,形成体制合力。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制约社会发展的各种瓶颈因素已经浮出水面。体制改革的滞后,会吞噬既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对于体制性障碍,应该通过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来加以解决,以此形成体制合力。有理由相信,只要凝聚起理论合力、道路合力、体制合力,我国几代、几十代人民追求的伟大中国梦必将逐步实现。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2]同时,“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3]当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是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的高度统一。尊重历史体现在当代唯物史观与经典唯物史观在立场、观点、方法层面上的一脉相承性;研究现状体现在当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五维向度均是着眼于我国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形成的理论创新。这些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高度统一的当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经典唯物史观的现时代影响。
[1] 恩格斯.恩格斯致威·桑巴特[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 743.
[2] 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教学与研究,2009(7):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52.
[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4.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0.
[7]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M]∥邓小平文选: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79.
[8] 胡锦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 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94.
[9] 马克思.资本论:资本的积累过程[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R].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2012- 11- 15.
[11] 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 479.
[1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卷[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3] 马克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责任编辑 王立欣】
Five Dimension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ang Xinqiang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The ultimate principle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social being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mass motivity theory,and historical resultant theory,and a rang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by the leaders of the party and stat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studied.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s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re the high degree of unity of respect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classic historical materialism;contempora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oretical innovation
B 03
A
2095-5464(2014)04-0482-05
2014- 04- 04
王新强(1978-),男,山东莱西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