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伟
摘 要:侵犯的本质特征是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侵犯行为是由生存本能、条件挫折和社会学习等构成的有机运行过程。侵犯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许多国家已将其研究成果大量地用于社会管理领域。因此,科学认识侵犯的内涵、形式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遏制对策,对于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控制;侵犯行为;途径;方法
1 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人们规定了制止侵犯行为的社会制度,因为侵犯行为同爱或性一样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什么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人们通常将它界定为企图伤害别入的行为。这种伤害可以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因而,侵犯行为不限于殴打、刺伤、推撞或枪击等伤害身体的行为,也包括恶意制造谣言,以及在有人蓄意造谣中伤别人时不能制止、纠正等行为在内。
2 侵犯行为的产生
关于侵犯行为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人们试图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引起侵犯行为的原因。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研究一直在困难和争论中行进。近年来,关于侵犯行为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人类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几种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可以对一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行为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1 本能论
本能论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侵犯行为,是因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犯本能。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和奥地利习性学家、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洛伦茨。他们都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洛伦茨不认为攻击指向毁灭,而认为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现代的一些研究揭示攻击性的确具有一定的先天倾向。但本能论无法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差异。
2.2 挫折——侵犯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侵犯和挫折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的后果,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挫折——攻击理论引发了长达五十多年的研究,但是从实验和调查的情况来看只是部分的支持。有些情况下,攻击使紧张得到释放,但是攻击行为又可能引起更多的攻击。因此,我们无法用挫折—攻击理论解释所有的侵犯行为。
2.3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他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得的。攻击行为既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即模仿他人的攻击行为而获得。这一理论得到了许多实证材料的支持:心理学家沃而特斯做过的一个经典实验证实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受到的奖励呈相关关系;l961年班杜拉与他的助手进行的一项实验也证实了儿童可以学习到攻击;埃郎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发现8岁儿童所看电视的数量与其在30岁时出现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社会学习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影响力,他强调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只能部分的解释他们之间的相关,而且许多攻击行为并非完全由模仿得来。另外,对于模仿的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也未加以说明。
3 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3.1 运用奖惩制度
人们做错事后受到惩罚会使他以后作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降低,或者仅仅由于预期可能受到惩罚的威胁,就会使人们三思而后行。但是,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罪犯都是惯犯,都有前科劣迹。似乎以前的惩罚在他们身上并未起到多大作用。有研究者对两组所犯罪行几乎一样的囚犯进行比较:一组被提前释放,另一组要继续服刑,直到刑满为止。结果,服刑期满的人再次犯罪的比率是提前释放者的两倍。这项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长期监禁不能阻止被释放者的重新犯罪,但也不足以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严厉惩罚的效果可能仅仅是阻止从未犯过罪的人的犯罪倾向。为了建立长期的非攻击性的行为模式,当人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要诱导他们内化一套能贬低攻击性的价值观。这一普遍原则已在校园里得到了一些成功的应用。 大卫.奥尔维斯通过训练小学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警惕打人问题以及采取及时、适度的惩罚措施,将打人行为减少了50%。
3.2 建立公平分配制度
观之中国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犯罪率的变化发现,1949年-1978年犯罪率仅为万分之五。九十年代中期犯罪率上升到80年代前半期的8倍,而1999年又比1998年上升了13%,2000比1999年又上升了61%。犯罪率持续上升,究其原因,很多人归为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性的变化。但真正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社会的转型导致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增加了人们的竞争性社会比较数量,造成了人的竞争性社会比较不平衡增加,进而导致了犯罪中侵犯行为发生数量的上升。现今,中国社会也充斥着一些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拉大;法制不完善不健全导致的误判;教育上不公平等。如何能够不影响经济快速增长,鼓励人们的竞争意识下,摒弃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使这种现象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比起抱怨社会,还不如适应社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个人品质,勤奋积极的面对生活,多付出努力,少要求回报,同时还要保持一份健康的心态。
3.3 教育
教育有方法很多,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移情训练。移情训练是指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体会他人情绪的一种感情移入。费谢巴赫开发一套训练移情的方法并成功地测试了它对攻击行为的有效性。她教育一些学龄前儿童如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孩子们被训练去识别人们的不同情绪,然后让他们在各种各样充满情感的情景下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他们各自的情绪。这些“移情训练”导致了攻击行为的显著减少
3.4 宣泄
宣泄即能量的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释放攻击性能量的方法有三种:1.用社会普遍接受的具有攻击性的身体活动这类形式来消耗攻击性能量。2.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攻击行为。如想象打某人或写暴力小说。有证据表明进行这种攻击性的幻想可使人们感觉好些。3.参加一些直接的攻击行动。如痛斥某人、伤害他、刁难他、讲他的坏话等。
3.5 控制环境
在影响攻击性行为的诸多社会学习因素中,电视起着主要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有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方法来避免暴力电视对儿童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中涉及到父母作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父母限制儿童观看时间和所观看的节目,以减少儿童接触暴力节目的机会;另一种方法是父母和儿童一起观看节目。在与儿童一起观看电视时,父母可以直接就节目的内容和制作技巧进行解释性的评价,也可以通过与一起观看电视的其他成年人谈论节目帮助儿童理解电视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同时帮助儿童了解节目中的哪些事件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儿童理解所看的内容,从电视中学到有益的东西,减少或避免电视中的不良内容可能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平,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84- 286
[2]宋淑娟,攻击行为理论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2.4
[3]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