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02 00:13仇艳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问题对策

仇艳秋

摘 要:生态林业概念的提出,有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学两大学科作为基础,加上系统工程手段的辅助,并配合世界先进的管理工艺,依据当地状况,生成一整套突出林业工作内容的体系,配合其他经济工作,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在中国广大山区,生态林业可以看成是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部分,增强林业经济适应性,对于开发山区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山区的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以及阻碍性因素进行讨论,希望找到对策。

关键词:山区生态林业;问题;制约因素;对策

1 山区生态林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1 存在问题

1.1.1 资金不足

社会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更新,带来广大人民对生态林业的期望。山区林业本身也是国家重视的项目之一,不过,由于山区的地质条件经济条件等限制,形成规模化工业很难,因此山区工业的发展整体来讲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山区林业不能为国家,为政府带来很强大的经济受益,另一方面山区林业因此很难受到经济的扶持,也尚未形成对于生态林业的资金计划,因此各方面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形成恶性循环,林业建设所需的基础不到位,也很难产生新的作为。

1.1.2 管理与规划不合理

因为某些地方各自为政,缺少用整体、统一的眼光治理,总体建设中没有出现防护林,林业建设等规划,正常的林业发展脱离社会需求。对土地的利用不能完全合理,该种树的地方种了田,该种田的地方养了水,并且养树缺少方法,没有工程和生物手段结合的意识。进行管理时所用的方法不能针对生态环境本身特点,建设时缺少程序,多次建设的情况经常发生,这些都是阻碍生态建设的制约性因素。林业布局重叠。因为一些历史上的需要,林业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建设重点,而时间上的工作交接不明导致工作规划相互重叠,矛盾重重,建设方向不明,使科学规划难以落实。

1.1.3 技术支持力度不够

从业人员并不是高知识、高技术人才,而在工作中又缺少相应的技术培训和高科技产品的支持,目前生态林业的手段缺乏推广,存在林业的“偏远地带”,人才和技术都不愿意停留。一些地方并没有林业发展的意识,也未建立站点。一些站点虽已建成,但既没有人才也没有资金,一些科技成果被放在一边,不去普及也不去研究,林业机构不稳定,人员流动大,人员工作时间不长,短时间内时常有技术人才离职,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1.2 制约因素

现在可以看到,山区生态林业未能达到理想效果,限制因素很多。比如,聚集投资的办法较少,技术水平有限,受益分配机制不科学,生态林概念不清晰等。以下探讨集资办法以及健全技术服务两个因素,这两点对于山区建设生态林业的作用很明显,因此,更具有分析价值。

1.2.1 融资渠道单一

生态林业建设本身需要打持久战,前期必然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来建设,并且受益不是短期见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国债形式的资金投入并不是首选。其次,生态建设需要大规模资金长时间的投入,现在常用的投资手法是银行贷款,但是,银行贷款利息较高,目前的现筹现代给贷款者造成较重的压力,想在短期实现资金回笼并产生受益很难。对于从业者来说,并不能起到鼓励投入的作用,并且,资金的流动缺少保障,阻碍资源的综合使用,也不能与持续发展和以养为主、以伐为辅的林业发展相适应,此外,国家在这方面,也无进行补偿性投入,因此,此投资不能实现循环,各级领导也无积极性参与这类工作,生态建设缺少后备力量,自然发展缓慢,新突破较少。

1.2.2 技术服务机制不健全

林业发展的技术性必须以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作为依托,不过我们目前山区的情况是交通闭塞,信息流通不畅,多数条件都落后于城市。比如,科学投入不够科学、稳定,没有强大的资金以及项目支持,因此工作过程还较为原始。第二,人才缺失,又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识,建设工作无适当人选。第三,体制落后,管理体制不能与现行体制相符合。林业体系缺少内容,没有相应的科技含量,树木的品种单一,没有高质量的新型品种,品种单一落后,林果及植物本身经济效应不强,看不到实际效用,因此,群众很难有被调动的积极性来完成这件事,恶性循环,生态林业成为空口号,难以推广普及。

2 对策

山区的生态林业,本身具有繁复性,长期性,所以,要有更强和更多的融资意识和融资方法,投入高技术人才来进行规划普及,提升技术宣传。同时,生态林业建设应该具备强大的经济生产功能,能逐步自给自足,农民能够通过参与到这项工作的同时获得实际的收入。

2.1 加大补偿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生态林业,积极开拓筹集社会资金的渠道,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的力度。加大信贷投入,延长贷款年限。国家应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力度,明确各级政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分别实行全额支付和补助支付、直接支付和转移支付等不同的公共财政支持方式。在生态经济原则指导下,逐步开展生态补偿征收试点。发展多种经营,长短结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加强建立资金管理、资金使用和计划管理等制度。

2.2 制定科学规划

山区生态林业建设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因地制宜,搞好最佳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从而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生态林业模式。以玉田县为例,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河、渠、路为骨架,网、带、点、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及6667公顷果树带为主体的水保经济林体系,全县林地面积达2.37万公顷。其中,以苹果、小枣、葡萄、梨及优质杂果等五个基地为核心的果树面积达687公顷,优质核桃基地667万公顷,果品产量达50100吨,产值达6300万元,形成了平地发展梨枣,山区发展核桃等玉田传统特色果品的生产格局,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

2.3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科技支撑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内在动力,而依靠科技是振兴山区生态林业的根本出路,也是搞好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保证。在工程投入上增加科技含量,把实用技术推广纳入工程建设计划。要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科技推广队伍,认真抓好各个层次的技术培训、科技信息传递与应用;实施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生产第一线,努力提高科技兴林水平;组织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的攻关项目,提高质量意识,坚持技术标准,强化技术管理。

2.4 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林农经营观念

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刊或村镇板报等林农容易接受的形式,积极搞好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使群众认识到国家生态林业建设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符合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外,可以定期组织讲座,使林农转变经营观念,坚持多林种多功能的经营方向,林工商综合经营,给经营承包者以真正实惠。调动林农投身生态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很多地方发展林业的客观条件很好,只要人们把握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使主观和客观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人民的共同努力,山区生态林业肯定有一个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会波.河北省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蒋敏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研究[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