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本科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2014-04-02 11:22:27袁李华季海群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袁李华 季海群

摘 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速的社会转型期,国内用人单位一方面提高了对本科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出现“掐尖”现象,缩减了招聘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要求和层次不断提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直接造成了本科生就业困境,如何应对这种就业供需矛盾,解决好高校本科生就业问题,成了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分析了造成本科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因素,并从高校与学生自身两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49-02

背景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而社会需求较少,加之相关体制等因素,出现了供需结构矛盾。很多本科应届生未能成功就业,这成为国家、社会及家庭的沉重负担。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迫于社会压力,继续深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毕竟研究生招生规模有限,导致很多毕业生错过了重要的招聘机会。另外,当前的经济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也给本科生的就业造成了较大压力。鉴于此,研究高校本科生就业困境及其对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总结反思、开拓就业市场、应对“就业寒冬”的重点。

一、新形势下本科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大大增长,其稀缺程度正在下降。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12万,2006年的413万,2009年的611万,2012年的680万,到2013年的699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存量的大幅上升。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层次、懂技术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而对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的社会需求逐渐减少,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二)本科生升学欲望强烈造成就业时间上的错位

现如今,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学历也相对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家长对子女的学历层次期望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的比例也大幅上升,但其中不乏许多盲目考研者,只是迫于就业压力或者跟风使然。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与扎实的专业学习,大多数考研者以失败而告终。而我国考研的时间在每年的一月中旬左右,由于大多数同学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复习考试上,找工作的时间就相对减少或者完全没有。但是据观察,每年的高校招聘会大都集中在9月、10月、11月,越往后就业的途径和机会就相对减少。所以,考研失败的本科毕业生与就业高峰期在时间上错位,导致良好就业机会的错失,造成来年应聘压力的增大。

(三)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略显单一

高校良好的就业质量是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开拓就业市场、建立新型客户关系、成就毕业生理想的平台以及提高社会声誉的指标之一。但是大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是保持着原有的开办就业信息网站,定期不定期举办招聘会等传统模式,就业工作没有由“阶段性”向“全程化”转变,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就业能力训练、就业指导以及职业适应教育没有及早引起重视。这就导致就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四)用人单位招聘的“掐尖”现象

21世纪需要的是人才,企事业间最大的竞争力也是人才,人才是企事业单位争夺的焦点。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一些企业对高专业技术、高学习能力的人才趋之若鹜,而对于成绩平平,能力一般的学生则不以为然,看重实用性和低成本,而忽视了长期的收益。这种“拔尖”现象既说明了企业的浮躁心态和短视目光,又说明了如今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表达、实践等综合能力以及专业设置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五)就业观念偏差造成了就业层次的虚高

以英美为主导的在自由主义框架下的现代性,在观念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导致过分追求物质,拜金主义盛行;另一方面导致极端自私,没有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和奉献精神。90后的就业观就呈现出一些这样的特点: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或小城市就业,不愿意到西部工作,而往较发达的沿海挤,人才浪费现象严重。本科毕业生们都想一步到位找一个体面高贵的理想工作,眼高手低、就业心态错乱等现象随处可见,这也增加了就业工作的难度,造成了就业层次的虚高。

二、应对当前本科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高校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1.实施有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在实施较好的岗位胜任力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对调查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运用,并实践于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能力建设以及课程改革上,着重培养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能力素质。对传统的就业指导体系进行革新与改良,推行全程化、市场化、专业化、全员化的就业工作建设,把学生的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基础实、品德才气高的新生代大学生。高校还应联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发挥育人合力开展就业工作。

2.把企业“引进来”,帮学生“走出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比较零散,固定对口的单位较少,高校要依托校内招聘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主动联系单位到校招聘并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校内资源广泛建立与外来单位的联系,并给予招聘单位良好的接待,让单位宾至如归,展示学校的美好形象。另外,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企业面对面交流会以及志愿服务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出校门,见习并服务于用人单位,一可以直接输送适量毕业生到单位就业,二可以通过让用人单位了解高校毕业生的高素质、强能力,樹立高校的品牌,赢得良好声誉,吸引用人单位到高校招聘人才。

3.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没有一个畅通、高效、及时的信息发布平台,就没有全面、科学、有效的招聘服务,从而遗漏很多宝贵的招聘机会。传统的就业信息平台发布是以高校就业信息网为主,配合以人人网、QQ、飞信、公共邮箱等发布平台,这些平台影响比较广泛。但除此之外,可以组织同学成立就业工作小组,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帮互助的团体,定期发布就业简报,不仅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条件,而且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平均薪资待遇等信息。在明确班级内部同学就业意向的基础上,寻找就业信息源,建立高校间的信息互通,鼓励本校应届生积极参与周边高校开展的大型招聘会,抓住机遇锻炼自我。

4.优化就业工作队伍,提高专业化水平。就业工作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由于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由政工干部和管理干部兼任,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较短,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学、高等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技巧、测评技巧、完善的职业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技巧、宣传和公关技巧等专业技能,从而导致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够系统,方法不够科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和就业形势变幻的需要。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战斗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尤为重要。

5.调整专业结构,使之适应转型社会的发展。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大多是沿袭了传统的专业内容,并未做与时俱进的改良。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1]。这就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适应用人单位的用人水准,以及适应社会大变革、时代大发展的环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几年来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品德要求、专业基础要求的科学分析,做到专业结构调整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建设

1.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就业方向。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明确就业方向,有利于大学生摆脱盲目考研的心态,准确定位自身。由于社会结构调整、国家宏观调控、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相对减少,再加上面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就业显得更加艰难。所以本科应届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对自己的未来做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不应该有从众心理,不尊重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就业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选择错误,机会成本较大,会对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2.加强专业素养,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用人单位招人的原则之一是人尽其才,没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等着用人单位花费较大的成本进行培训和教育,是当前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专业素养,包括熟知此专业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原理,能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较好的专业底蕴。专业素养作为用人单位主要考察的依据之一,应届生应早做准备,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用心做好每一次实验,巩固并打牢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学习成绩,用过硬的专业素养征服用人单位,以此提高自身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准备工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需要掌握技巧性,朝着职业化迈进的事业,这项事业需要经过锻炼、打磨后才能露出灿烂的笑脸。这就需要做充分的就业准备工作,包括简洁大方的简历制作、流畅得体的自我介绍、自信从容的面试、规范合乎礼法的礼仪等。这些环节在就业的过程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用人单位主要通过这些来考察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个岗位,也反映了应聘者对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

4.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市场经济和某些舆论导向的影响下,导致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实际求职环节,学生比公司声誉、比薪酬待遇、比工作岗位、比就业地域的盲目行为屡屡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在职业定位教育上发挥理性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学生的职业定位教育。

在经济形势不景气,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型社会环境下,中国大学生本科学历教育信号在劳动力市场上开始弱化,这样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困境,给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挑战。所以高校怎样培养学生由“学业人”、“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转变,需要从高校教育管理、学生自身素质提升以及社会经验锻炼三方面进行,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高峰,杨司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