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琛
摘 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内核和首要精神,被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与做人原则。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则更是植根于儒家孝文化之上的社会。为了更好地把握儒家孝文化研究的脉络及如何实现儒家孝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价值,将从研究时点、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儒家孝文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
关键词:孝文化;儒家;历史反思;当代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46-02
引言
从古至今,诸多学者对“孝”以及“孝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各种因素限制,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为政治服务的气息。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逐渐开始以哲学的眼光辩证地思考“孝”及其“孝文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孝文化”特别是“儒家孝文化”的研究开始增多并逐渐形成研究热潮。为了更好地把握儒家孝文化研究的脉络及如何实现儒家孝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价值,本文从研究时点、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等方面对国内儒家孝文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
一、儒家孝文化研究综述
为了准确把握儒家孝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对国内研究进行梳理时,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考察近年来儒家孝文化研究的内容。结果发现,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孝的起源与演变的研究、儒家孝道经典典籍的研究、儒家孝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当代社会价值研究以及儒家孝文化在当代教育的价值研究四个方面。
(一)研究文献数量的数据库检索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进行检索,首先我们进行了以“儒家”为主题和篇名的检索,发现以儒家为主题的文献数量为21 106篇,篇名检索结果为14 944篇,可见关于儒家的研究目前是理论界研究比较热点的问题之一,此外我们以“孝文化”为主题和篇名进行检索,结果发现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检索结果为1 569篇,篇名的检索结果为769篇。证明孝文化方面的研究在目前稍显冷门。
由于“儒家孝文化”横跨“儒家”和“孝文化”两个领域,特此进行了以“儒家孝文化”为题名和主题的检索,截至2013年3月14日,“儒家孝文化”为篇名的文献数量:期刊论文38篇;学位论文16篇,总的检索结果为119篇,即使是进行主题检索,检索结果仅为151篇。
根据上述检索结果,可以得出儒家孝文化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的初步结论,以下相关的具体分析均基于这些检索到的参考文献来展开。
(二)基于检索文献的儒家孝文化研究主题提炼
1.关于孝的起源与演变的研究
“孝”的起源来自于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目前被大部分学者认同的一种观点。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前提下而引发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从而产生了生殖崇拜,原始的农业劳动对经验和技能的需求形成了对长者的尊敬。崇拜和尊敬进一步繁衍发展成为孝的观念[1]。
“孝”字最早出现在商代卜辞,由“老”和“子”从上下结构而会意形成,意寓为青年人搀扶着老年人,引申意义则是老少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原始文献对西周之前的历史记载极少,多以传说为主,且关于“孝”的记载在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为数不多,如何解读又存在分歧。所以,时至今日学者们在孝观念的起源时间问题上,仍观点各异、众说纷纭、争论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康学伟先生在《先秦孝道研究》一书中提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产物;杨荣国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李裕民教授的《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则均认为孝观念产生于殷代;何平教授在《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一文中提出孝观念是在周代被首先提出的;而肖群忠先生却在《孝与中国文化》中驳斥了前三种观点,并指出孝观念正式形成于周代初期,是起源于政治上的传子制度并产生于尊祖敬宗的祭礼过程之中。纵观后续各种孝的研究论著,关于孝的起源问题均离不开上述四种观点。但可以肯定一点,即孝早在周代已经在社会中兴起。
2.对于儒家孝道经典典籍的研究
《论语》、《孝经》、《弟子规》等传统儒家经典典籍中蕴含有极其丰富的中华伦理精神,对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一直以来影响深远,是当前孝道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在此仅列举部分笔者自认为较有代表性的结论:
李祥熙、史文政、艾兴等学者认为《弟子规》是以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历史经验为基础支撑,并用先贤们的教诲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导所形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儒学经典蒙文,是践行儒家孝文化的最好规范,是对中国传统德育教育的总结和集中反映。在传播、普及儒家孝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追求高尚的人格和养成善良诚实的品行是其基本内涵;指导人如何通过对社会和人生中种种现象的判断来正确地进行学习生活、处理善恶、把握人性是其根本核心。其中德智并重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李祥熙等提出的重建中国社会孝文化应当以《弟子规》为参照,以舆论、民俗、教化三种方式作为重建路径,并呼吁从国家层面进行孝道文化的全民教育,将孝道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以孝作为干部任用的考核标准[2]这一观点对重建中国社会孝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语》是儒家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它运用蕴含丰富智慧性和哲理性的话语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论述,语言精练、逻辑缜密地说明了儒家孝道思想的内涵并制定其规范,标志着孝道思想从原始宗教到儒家道德、从原始的宗教伦理到儒家家庭伦理的转变完成。陶斯嘉、潘云华认为:《论语》的孝不仅是一德,而且是众德之本,深刻挖掘《论语》中的孝文化,对于现代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3]。王春彦认为:《论语》在如何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以及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做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4]。
《孝经》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中对孝道文化阐述得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一部专著,是对孔、曾、孟孝道思想的全面继承发展,标志着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它以其独特的教人以孝的经文大义得到了世人的推崇,其中的精华部分如“养亲”、“敬亲”、“谏亲”、“尊老”等积极思想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申圣超,梁花认为:《孝经》论孝行的现代意蕴在于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行孝中的应有之义,并结合现实情况认为,德育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而《孝经》在此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5]。侯辉认为:《孝经》的当代价值在于有利于完善自我、改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6]。但几乎所有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意识到《孝经》经义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作为其统治的手段之一,确有一些糟粕思想存在。如胡平生在《孝经译注》中就明确指出:《孝经》一书,虽然也大谈孝道,说到了一些行孝的具体事项,但是,它的核心却并不在阐发孝道,而是以“孝”劝忠[7]。
3.对历史各朝代孝文化的研究
孝道作为儒家的根本道德规范,历代统治阶级都对其极为推崇并逐渐形成封建的“忠孝一体”。对于历史各朝代的孝文化特征,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孝的观念形成于周初、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骥敏邹奠父莼吻距,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宋元明清时期是孝道畸形发展的时期,孝道开始走向极端化、愚昧化,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1983年。条謦淌蜴爨洫犄濡。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它的内容、实现形式及作用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忍痊錾鸷淖嵛甲鳆,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维察潲韦篦拨憷锬,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4.对于儒家孝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学者们对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孝道性质的两重性进行了历史反思,从而对此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对孝在当代社会的地位与现代新孝道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孝对处理当代家庭关系,对社会、家庭解决养老问题,形成尊老风尚以及孝对当代社会、国家、民族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认为:
第一,孝道对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二,对传统孝道的全盘否定和简单搁置,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之一。
第三,传承发展孝道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传统孝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条件下孕育而生的,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其功能和作用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现代价值观的变化对传统伦理道德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
第六,加强农村孝文化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七,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儒学的核心与根本。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对于正确继承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处理现代亲子关系,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5.儒家孝文化在当代教育的价值研究
关于孝德教育的论文和相关研究在近些年逐渐增多,表明社会和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儒家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价值。主要是从孝道教育的现代价值、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和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三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进行探讨。林秀林、翟惠根、李道友、谭永发等学者认为:
第一,孝道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更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积极因子。
第二,孝是培育爱国精神的情感基础。
第三,现代家庭教育的乏力、片面教育取向产生偏差、教育方式缺乏活力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四,加强感恩传统道德教育、加强感恩综合教育、努力培育校园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五,生命意识是儒家孝道思想的本质。大学生不孝的极端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是大学生对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的缺失。
第六,要把孝道教育纳入生命教育的体系,在高校开展以孝为内容的生命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第七,将孝道纳入操行评定体系,强化大学生孝的意识,抑制大学生不孝行为。将孝纳入校园活动体系,培养大学生对孝的体验。
二、文献综述小结
(一)目前学术界对于儒家孝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通过对诸多文献资料的分析,本人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儒家孝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在于:
1.对于孝的起源、演变等发展脉络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儒家孝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辩证地理解孝文化的理论指导下,认识到儒家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并对其在社会的某些方面的具体社会、文化意义进行相关研究,尤其把孝与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养老等突出问题联系到一起进行研究,具有相当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儒家孝文化进行相关总结和概括,加深对孝在伦理方面作用的研究,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理论辅助作用。
(二)目前对儒家孝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1.虽然学术界对于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有了一定的共识,但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阶段,有时不利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
2.对孝道的研究大都是以孝道和孝文化的重建作为重点,而且理论研究比较充实,但在理论研究和孝道实践上存在脱节,社区和家庭、个人的孝道教育、行孝实践上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3.对于儒家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中的作用研究,虽有涉及,但不多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对儒家孝文化元素的吸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孝道的内涵及其界定和践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理论关照和指导。
4.对于儒家孝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但具体的实际效果暂时还不是很明显,需要加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很多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季庆阳.近十年中国大陆孝文化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评论,2OO9(3).
[2]李祥熙,相从智.《弟子规》是重建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参照[J].运城学院学报,2010,(9).
[3]陶斯嘉,潘云华.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4]王春彦.《论语》中的孝道思想[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
[5]侯辉.浅谈《孝经》的现代价值[J].文教资料,2010(36).
[6]申圣超,梁花.《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J].教育探索,2012(8).
[7]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