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来源、内容和特征

2014-04-02 08:17吴盛杰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斯大林中国化

吴盛杰

摘 要:毛泽东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而文学艺术作为这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毛泽东的重视,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动的各种针对文艺的运动都体现着毛泽东的这种重视,从中也可以分析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内容和特征。列宁斯大林主义是这个思想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

关键词:毛泽东;文艺思想;列宁主义;斯大林;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33-02

毛泽东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其文艺思想也渊源于马克思主义。不过毛泽东革命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对于他思想的来源要做认真的考察,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中央工作会议的与会者说:“当我们开始革命时,我们还未接触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但接触了机会主义。我年轻的时候,甚至没有阅读《共产党宣言》。”[1]对于他年轻时候复杂的思想来源,他说道:“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成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等等观念的一种奇怪的混合物,但是我是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2]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开始慢慢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在《新青年》和《共产党》等刊物上,他读到了一些关于马恩和列宁的专著,逐渐成了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过随着革命的展开,他失去了阅读更多马恩著作的机会,学习一度停滞,直到长征结束在延安建立了稳定的根据地。在延安毛泽东首次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时期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成熟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的一些文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很多学者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指出: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部分“实际上追随的是列宁,而不是马克思”[3]。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代表之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理论方面主要参考了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4]。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文学、人民文学、文学阶级性和文艺工具论等几个核心的概念,和列宁的文艺理论一脉相承。那么为什么毛泽东会接受列宁的文艺思想呢,季水河在《毛泽东与列宁文艺思想比较研究》里以深情向往俄国、相似的革命性质和任务以及相似的性格来归纳,可谓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是他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他为什么能这么容易地接受列宁主义这种外来的思想呢?一般来说,外来思想要和本土思想融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满足本土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能够和本土原有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相适应。”[5]第一点季水河的文章中已经提及,而第二点他没有注意到,在中国传统的文论中向来有文以载道等观念,文艺服从政治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到20世纪则更甚,各种文艺流派都在夸大文艺的社会功能。所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早就在毛泽东心理扎下了根。

除了列宁,斯大林对文艺的看法也影响了毛泽东。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都是毛泽东非常注意的文章。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应是“无产阶级的内容”与“民族的形式”的统一。他反对脱离特定的时代来抽象地和笼统地提倡或反对民族文化的口号,认为在资产阶级统治时代民族文化的口号是资产阶级口号,应加以反对,而到社会主义时代则应“在苏维埃的基础上发展苏联各民族的民族文化”[6]。这是对列宁“两种文化”论的继承与发展。斯大林还十分重视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方面,在1934年8月的《致苏联电影管理总局舒米亚茨基同志》的信中,他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文艺事业,它“具有从精神上影响群众的特别巨大的可能性”,它具有“一种巨大的,不可估计的力量”。他还向广大的电影工作者以及所有文艺工作者发出战斗的号召,要求运用电影这一工具,努力表现伟大的时代和英雄的人民。他还在信中点名表扬了苏联电影《夏伯阳》,称这是“歌颂苏联工人和农民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伟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关于文艺特别是电影的论调,深深影响了毛泽东,甚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电影界。1951年4月22日,陈荒煤在《长江日报》上发表了《为创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主要的在于这部作品是否真实地表现了革命的新人的典型……我们并不是说,落后的东西根本不可以寫……这些落后的东西到底只能是在表现新生活,新人物在前进中,作为一定的和必须被克服的工作中的困难和缺点而出现,是光明的陪衬。”此后,文艺界人士为了配合党的要求,在作品中刻意忽略“先进人物”的缺点、对其进行美化、从而达到塑造光辉英雄形象的目的,成为一种趋势。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文艺界的状况与苏联当时颇为相似,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苏联文学界派别林立,文学团体众多,论战连绵不断,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创作活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经过认真考虑,于1932年4月23日通过了《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决定解散拉普等团体,组建单一的苏联作家协会,并成立以高尔基为名誉主席的作协筹委会,负责有关召开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和筹建作协的具体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后召开的第一次、第二次文代会仿照的就是这种模式。文代会取得了与苏联作家协会成立相同的效果,承认了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纲的文艺思想的领导地位。另外斯大林在文艺批评中给竞争对手胡乱“戴帽子”的做法也深深影响了毛泽东[7]。受斯大林之命,苏联主管意识形态的负责人日丹诺夫在文艺圈内四处寻觅文艺作品的“唯心论”、“资产阶级成分”,日丹诺夫甚至对音乐家使用打击乐横加责难,说是消磨革命斗志的靡靡之音。对于抽象派的绘画艺术,他更是无知,愤愤地说这些画只是一堆疯子的玩意。斯大林还指示国家政治保卫局,严密监控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包括大中小学和教育机构。任何文字语言和形象,只要涉嫌对苏维埃制度不满,就以“国家罪”论处,甚至不经审讯就可以秘密处决。在斯大林时代,像阿罗谢夫、巴贝尔、加切夫等很多文坛俊杰,都先后被斯大林投入集中营,最后死于非命。斯大林认为,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们,没有革命理念和对社会主义的感情。仅从道德上和政治上判他们的死刑还不够,还必须剥夺他们的生命。当然毛泽东不赞成从肉体上消灭这些作家,延安整风的经验告诉他,他需要做的是公开批判和群众运动,给这些作家造成精神压力。

恩格斯强调:“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的階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8]列宁也强调过:“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绝不可以袖手旁观……我们必须完全有计划地去领导这个发展过程,去形成它的后果。”[9]毛泽东继承了这些概念,认为既然无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那无产阶级自然也要取得精神上的统治地位,在1950年6月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道:“对知识分子要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用他们,同时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要让他们学会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等几门课程,就是那些唯心论者,我们也有办法使他们不反对我们,他们讲上帝造人,我们讲从猿到人,有些知识分子老了,七十几岁了,只要他们拥护党和人民政府,就把他们养起来。”[10]对于知识分子,他从来都不认为他们是无产阶级劳动者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最高礼遇只是“用”。当他们不能为我所用时,他们也没什么要存在下去的必要了。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师,毛泽东则保持了一贯的警惕。

在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时候毛泽东也强调批判对事不对人,要让大家放下包袱认真学习,中央领导也为知识分子到底属于哪个阶级发生过争论。但是毛泽东凭借在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崇高威信统一了党内高层的想法,在《武训传》批判之后接连又发动了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等一系列的文艺界批判运动,而胡风一案也被直接上升到了“反革命集团”的高度,可见性质之严重。然而即使是全国文艺界经历了这么多次的学习改造,依旧没有打消他心中的顾虑。在1957年3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对当时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做了这样的估计:“我们现在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家庭,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受的是资产阶级的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11]就是他的这种心态,纵容了党内极“左”思想的不断发展,以致后来最忠实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周扬、陆定一等也得到了曾经被他们批判的人一样的下场。

除了来自列宁和斯大林的影响,毛泽东文艺思想中还有更加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部分。普列汉诺夫曾经提出:“任何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是为这个民族的道德风尚所约束的”,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怎么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本来是个重要的问题,列宁强调要全面地接触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毛泽东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帝国主义文化”、“半封建文化”、“新文化”[12]。毛泽东文艺理论的革命目标就是将“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的“反动同盟”摧毁,建立真正的“新文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而在这之前的1938年,他还是积极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3]。由此可见,即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必须强调其中国化,这才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核心。

概要说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有着一贯的延续性,其核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所以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的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在斯大林在苏联的实践的影响下,经过毛泽东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而产生的一系列思想,是毛泽东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6.

[2]李锐.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98.

[3]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颜晓初.五十年代文艺争论的历史反思[J].上饶师专学报,1986(3).

[5]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8.

[6]斯大林.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l959:26.

[7]刘文斌.斯大林文艺思想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电大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9]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910-911.

[10]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一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8-259.

[11]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18.

[12]季水河.毛泽东与列宁文艺思想比较研究[J].文学评论,2008(2).

[1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22-523.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斯大林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