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庆应义塾大学SFC研究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2014-04-02 07:08杨连生王松婵吴卓平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所协同

杨连生,王松婵,吴卓平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大连116024)

21世纪以来,随着对跨学科研究关注度与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跨学科研究组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独立性不够、有机性不足、组织效绩不高和组织寿命短等问题,发展并不完善。而日本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起步早、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并举、发展水平较高[1],尤其是跨学科研究水平较高的庆应义塾大学更是将协同创新的理念渗透到了跨学科研究组织运行的各个环节,在日本居于领先地位。因此,研究庆应义塾大学典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SFC研究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现状,借鉴其先进经验,可以为我国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庆应义塾大学是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泽渝吉创建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前身是研究西洋科学的“兰学塾”,成立于1858年。后于1868年更名为“庆应义塾大学”,并沿用至今。作为一所老牌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并称为“日本私学双雄”,在日本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经过155年的发展,庆应义塾大学已经从一所小型私塾壮大成为拥有三田、日吉、矢上、信浓町、湘南藤泽和芝共立这6个校区,10个学部、14个研究科、8所从小学到高中实行一贯制教育的附属学校和一批研究机构的综合性大学,在医疗、金融、电子信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经过岁月的积淀,庆应义塾大学传承了创建者福泽渝吉先生独立、自尊和民主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立务实和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并以教育研究为主线,培养出了一大批研究型优秀人才,同时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组织团体进行交流沟通,推进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带动产学研合作研究,发挥着服务社会的辐射作用。

1 SFC研究所发展历程

1990年,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基于跨领域优化知识的理念,庆应义塾大学设立湘南藤泽校区(Shonan Fujisawa Campus)。建校之初,学校只开设了综合政策学部和环境信息学部;1991年,开设综合政策研究所、环境信息研究所和语言沟通研究所;1994年,开设政策媒体硕士研究生课程;1996年,开设政策媒体博士研究生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将综合政策研究所、环境信息研究所和语言沟通研究所合并成为政策媒体研究科、综合政策学部、环境信息学部附属SFC研究所;后在增设护理医疗学部、健康管理研究科时,更名为政策媒体研究科、健康管理研究科、综合政策学部、环境信息学部、护理医疗学部附属SFC研究所,简称SFC研究所。发展至今,SFC研究所已经成为融合湘南藤泽校区各个学部和研究科的综合性研究所[2]。

SFC研究所作为典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不仅在学校内部进行基础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同时为了促进庆应义塾大学与其他大学、政府机构、地方自治团体、国内外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官的良性循环,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跨学科研究,成为了庆应义塾大学与外界合作的窗口,。发展至今,SFC研究所已经形成了四种研究体制:一是,由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汇集在一个研究团队开展尖端领域研究的研究实验室;二是,由大学设定研究课题,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呼吁企业和政府等外部力量参与的研究联盟,这种体制涉及领域最宽广、规模最大;三是,文部科学省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和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学,民间团体为了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或者提升这一领域的认可度,而对SFC研究所进行资助,开展的补助金或资助金项目;四是,SFC研究所与民间企业、政府和地方自治团体等外部机构进行一对一签约,在外部机构决定研究方向,均衡双方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双方共同参与研究,或者SFC研究所代外部机构进行研究的方式,进行共同研究或受理研究。2012年,SFC研究所开展受理研究和共同研究项目142项,研究资金共计约7.9亿日元,大学主导的研究联盟项目共114项,研究资金共计约8.3千万日元[3],积极推动着日本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2 SFC研究所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是多个相关学科围绕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投入优质资源构建跨学科研究的组织体制和机制,发挥不同学科的比较优势,形成跨学科研究组织特有的组织特性和文化氛围,在学科间的观念融合、知识互补与方法借鉴过程中合作解决问题,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形成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活动。SFC研究所主导的跨学科研究组织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需要多方面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一个耗散结构,因此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支撑SFC研究所主导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实现协同创新的内在条件,也是其框架保证[4]。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是指从各协同主体产生协同联盟意愿到实现利益分配,这整个过程中,各要素相互联系与各环节运行的原理、制度和作用方式,主要涉及人力、资金、物料和管理等方面[5]。SFC研究所能够与其他组织顺利开展协同创新,就在于其内在优化与外在选择方面都有一套稳定的运行机制。

2.1 多方面积累资源,为协同创新奠定健全的物质支撑

在专业资源上,SFC研究所在生物多样性、信息与社会、环境文化再生设计、社区多样化、生涯资源规划、自动识别技术、网络调查、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数字商务、地域协作、医疗伦理与医疗安全教育和科学疗养等综合领域开展了多样化的研究,到2013年SFC研究所内成立了27个尖端研究实验室,正在开展16项研究联盟项目,各项研究设备逐步完善,研究经验日益丰富。

在人力资源上,SFC研究所由所长、副所长、首席研究员、研究员和访问研究员组成了庞大的研究团队。其中首席研究员、研究员和访问研究员中,以SFC研究所的教职工为核心力量,同时聘请国内外的研究员,共同策划SFC研究所各项目,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阶梯式发展的研究团队,有利于研究活动的层次化分工,充分调动每个参与者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在信息资源上,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校区有藏书444 130册,六所校区共计5 104 240册,电子媒体资料学术数据库187个,电子期刊57 372种、电子图书343 888册[6]。SFC研究所的成员可以自由地享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其对研究课题历史脉络的了解和研究动态的把握。

在财力资源上,作为私立学校的分支,SFC研究所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实现了多样化融资。从2012年SFC研究所的财务报告可见,2012年SFC研究所共开展研究项目256项,研究金额高达8.7亿日元。其中,民间企业的支持额度最大,政府机构、民间财团和地方团体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充分保障了SFC研究所融资金额的最大化。

图1 SFC研究所协同研究的促进机制[7]

SFC研究所具备专业的研究能力与研究设备、阶梯式研究团队、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健全的物质支撑。

2.2 全方位构建协同研究促进机制,为协同创新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在跨学科研究活动的开展中,涉及到项目开发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作为跨学科研究的高水平院校,庆应义塾大学有明确的纲领和具体的制度供给保障,形成了独立的协同研究促进机制,从研究项目的开发、策划和人员的流动到最终利益的分配等各个方面都有条不紊地开展。SFC研究所协同研究的促进机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庆应义塾大学的协同研究促进机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协同研究促进总部,下设三个部门:一是,战略策划部门,主要负责收集相关情报信息,联系外部团体组织,促成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的项目策划、宏观调控与评价;二是,研究促进部门,主要负责研究活动开展中每个具体环节的协调,保证研究活动过程的顺利开展;三是,知识产权部门主要负责申请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合法利用。这三个部门处于同等的位置,但并不是独立分开的,而是交叉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第二层是研究支持中心,总部设在三田校区,同时在各个校区设立分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作为各个校区与外界合作的窗口,主要向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源、设备环境和研究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公开研究项目的交涉、研究经费的管理、研究场地的利用和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情况。研究支持中心与协同研究促进总部互动推进着研究活动的进展,加快研究成果向产学研领域的转化。这个系统的协同研究合作促进机制,符合跨学科研究组织知识创新机理,在制度层面上,规范着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

2.3 多主体推进跨学科研究,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参与者是具有有限理性和外在复杂适应能力的个体,要想实现知识和智慧的成功分享,必须要在积极宽松的环境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促进跨学科组织成员间产生协同的意愿,激发其自愿创新[8]。

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同时从1996年开始连续启动了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不断推进尖端领域的发展,鼓励联合研究和创新研究,给予高校在跨学科研究中较强的自主权,为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宽松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外部组织单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持续创新,合作开发新产品成为一种趋势。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具有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思维与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因此,外部组织倾向于与大学合作,通过双方知识的耦合和资源的优化,开发出新创意、新产品,为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另一方面,SFC研究所作为庆应义塾大学的一个分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了创建者福泽渝吉先生提倡科学实证、开拓创新与德行知识并重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危机感,锻炼师生独立思考、系统思考和实证严谨的科学能力,塑造其开拓创新的精神。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具有前沿交叉性与整合创新性,既迎合了SFC研究所的发展需求,也是对SFC研究所研究水平的检验,因此SFC研究所的管理者与研究人员都愿意从事跨学科研究。

在日本政府提供的积极宽松的大环境下,基于共同的研究目标,外部组织和SFC研究所具备协同合作的意愿与实力,能够达到相互信任,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这为跨学科研究组织实现协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3 SFC研究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溢出效应

庆应义塾大学在创建湘南藤泽分校区时,将其定位为尖端领域的研究力量。在这样的发展定位下成长起来的SFC研究所,立足于多领域科学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在应用技术、组织经营和城市设计等领域的发展,通过多样化的形态,充分调动跨学科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不断在尖端研究领域进行创新,发挥着溢出效应。

3.1 公开研究成果,引领时代发展的角色

SFC研究所在每年的11月份都会召开SFC公开研讨论坛(SFC Open Research Forum),采取展示板、公开课和研讨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SFC研究所正在开展的研究活动及未来的研究动向。2011年,ORF的研讨内容涉及日本发展遇到的危机、危机中日本的出路、利用远红外线呈现即时高精度的脑机能、家电网络、科学技术的未来、新公共的可能性、向未来领域延伸的设计、检索设计和节点设计等[9]。一方面,SFC研究所可以借此机会吸引到更多有合作意愿的外部组织,让其参与到这些研究活动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受外部的评价反馈,改善研究方案。

另外,SFC研究所每年都会举办5-6次SFC论坛,召集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与SFC研究所的教师队伍,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对从世界各地搜集到的情报信息,进行深层次剖析与探讨,揭示问题背后的发展趋势。2013年度SFC论坛,主要围绕老龄化社会与组织、网络选举的解禁与青少年参与政治、日本经济的现状与发展展望和城镇再生等开展研讨[10],为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问题的缓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SFC研究所利用ORF与SFC论坛等形式,围绕社会现状以及发展需求,公开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指明研究趋势,在时代发展中,扮演着风向标的角色,引领着日本的先进研究,同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研究方向。

3.2 支持自主创业,成为风险企业的孵化器

庆应义塾大学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力量,在为企业、金融、贸易界输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也鼓励SFC研究所支持风险企业的发展。SFC研究所具备IT、生命工程学、环境调节技术、护理医疗、健康管理、城市设计和制度构建等领域的技术资源,这些资源迎合了企业的创建与发展的需求。因此,长期以来,SFC研究所以技术资源为优势条件,与其他外部组织一同向风险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成为了风险企业的孵化器,推动着风险企业的发展。截止到2013年,在SFC研究所的支持下,约有20个风险企业在逐渐壮大。一方面,SFC研究所向风险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了新领域、新技术和新事业的兴起,催生着商业变革;另一方面,通过支持风险企业发展的行为,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两者的合作,也是将研究成果回报社会的重要形式。

3.3 突破国界限制,成为国际化研究的中坚力量

1996年9月开始,SFC研究所作为万维网联盟的东亚成员,与美国马萨诸塞工科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欧洲信息处理数学研究联盟开展合作,完善互联网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政策,引领并保证着网络的健康长期有序发展。另外,SFC研究所通过自动识别技术的开发,对全球合作项目网络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研发与标准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加快了全球先进IT系统的建设进程。2001年开始,庆应义塾大学又加入到亚洲网络学院项目中,利用SFC研究所的先进互联网技术,与亚洲几十所大学合作建成了大规模的通讯网络,实现了亚洲地区即时资料和档案资料的共享,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为整个亚洲地区远程高等教育环境的创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推动了亚洲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SFC研究所利用优质的网络技术资源,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推动着国际化研究走向稳健发展。

安西祐一郎曾任庆应义塾大学校长,他指出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知识源模式、知识互动模式和知识全球化模式三种[11],SFC研究所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下,利用优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与外部组织开展跨学科研究的不同阶段综合运用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挖掘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潜力,形成了独特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加速着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取得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跨度和高数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SFC研究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先进经验,将其运用到我国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实践中,将推动我国跨学科研究实现创新式发展。

[1]杨连生,吴卓平,钱甜甜.英德日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 学术论坛

[2]慶応義塾大学SFC研究所.慶応義塾大学SFC研究所沿革[EB/OL].[2013 -10 -30].http://www.kri.sfc.keio.ac.jp/ja/about/overview.html.

[3]慶応義塾大学SFC研究所.慶応義塾大学SFC研究所パンフレット[EB/OL].[2013-12-16].http://www.kri.sfc.keio.ac.jp/ja/about/brochure.html.

[4]柳 洲.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5]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2.

[6]慶応義塾大学.慶応義塾大学研究活動年報(2012)[EB/OL].[2013 -12 -17].http://www.rcp.keio.ac.jp/planning/annual_report.html.

[7]慶応義塾大学研究連携推進本部.慶応義塾大学研究連携推進本部企画戦略部門[EB/OL].[2013-12-17].http://www.rcp.keio.ac.jp/about/index.html.

[8]杨连生,文少保,方运纪.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7):54.

[9]慶応義塾大学SFC研究所.2011慶応義塾大学SFCオープンリサーチフォーラム[EB/OL].[2013-12-16].http://www.kri.sfc.keio.ac.jp/ja/orf/past_orf.html.

[10]慶応義塾大学SFC研究所.SFCフォーラム活動予定(2013年度)[EB/OL].[2013-12-16].http://sfcforum.sfc.keio.ac.jp/.

[11]安西祐一郎.战略性推进科学创新研究——庆应义塾大学的创新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68.

猜你喜欢
跨学科研究所协同
睡眠研究所·Arch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