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位一体”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014-04-02 18:03易县水土保持局
河北水利 2014年8期
关键词:易县水保五位一体

□易县水土保持局

坚持“五位一体”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易县水土保持局

易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总面积253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16km2,占总面积的44%。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河道水库淤积、损害生态环境,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易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特别是2006年以来,易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发展民生水保为宗旨”,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强力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改梯试点工程、省重点水保工程等项目,累计投资781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44km2,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35%以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产出率显著提高,群众收入增加30%以上,受益人口达59120人,其中3547人逐步实现脱贫,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2013年7月,省长张庆伟到国家水保重点项目区调研,对易县水保综合治理取得的成绩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保定日报》、河北电视台、中国新闻网先后对易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了报道。

1.坚持三个“围绕”,科学规划项目区

1.1 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选定项目区

易县是生态旅游大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把旅游景点、景区生态环境的打造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这一中心,规划了国家和省水保重点建设工程11条小流域和坡改梯工程项目区,使水保项目区覆盖了洪崖山、千佛山、云蒙山、荆轲山、清西陵等全县主要景点景区。

1.2 围绕重点河流、水利设施选定项目区

北易水流经县城,其上游既是全县的防洪重点,也是县城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同时分布着马头、黄蒿、旺龙、太宁寺、莲花池5座水库和北易水灌渠等重要水利设施。为保证县城防洪和饮水安全,紧紧围绕北易水河和重要水利设施,选定水保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

1.3 围绕重要交通干线选定项目区

国、省交通干线两侧是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易县紧紧围绕112国道、张石高速和京赞公路3条交通干线,选定水保工程项目区,使3条主要交通干道穿越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区,为着力打造绿色长廊,充分展示水保治理成果,树立水保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2.健全组织机构,强化政府推动

2.1 成立专门组织

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发改、财政、审计、国土、水保、林业、农牧、广电等县直部门和项目区所在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

2.2 落实部门责任

发改、财政、审计部门负责项目申报、资金拨付及监管;水保、国土、林业、农牧部门负责项目规划设计、技术服务;广播电视、水保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报道;乡(镇)政府负责治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工作合力。

2.3 强化检查督导

县政府办公室责成专人,对项目的建设进展、存在问题和建设成效进行专项督导检查,根据督导情况定期召开调度会,强力推动水保治理工程建设。

3.集中连片治理,创建精品工程

为充分发挥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规格设计,高标准施工”的原则,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3.1 集中连片,规模治理

为实现集中连片打造大示范区,形成规模效应,易县采取新老项目区相结合,在省水保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向东西两翼延伸,规划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坡改梯试点工程,使新老项目区连成一片,项目区总面积达到349.2km2,治理规模达209.4km2。建设过程中大搞千亩以上的治理点,积极发展万亩以上的治理区,初步形成以昌陵小流域为中心的万亩板栗基地、洪崖山小流域为中心的万亩核桃基地和以白马、流井2个乡为中心的万亩甘薯基地。

3.2 高规格设计,高标准施工

为保证治理效果,加快治理进度,在太行山国家重点水保工程和坡改梯工程建设中,一是采取大规模机械施工。几年来,共完成高标准机修水平沟整地2766hm2,坡改梯740hm2,实现了整地标准高、速度快、效果好。二是优化种植品种。为提高水保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从优化种植品种入手,引进推广“辽系”、“清香”核桃,“迁西”板栗、“超仁”杏、“北京553”甘薯等优良品种,实现了种植品种优良化。三是加强水利配套。为保证造林成活率,提高水保综合治理成效,不断加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在项目区建水窖23眼、大口井(机井)29眼、蓄水池40座、扬水站37处,安装微喷灌溉系统11套,基本做到树栽到哪里,水就引到哪里,确保栽一片、活一片、受益一片。

3.3 立体开发,以短养长

针对水保综合治理工程投资大、见效慢、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为激发群众投身水保治理的积极性,采取在开挖水平沟内栽植果树的同时,种植知母、花生、芝麻、豆类等,实施果粮果药间作,立体种植。几年来,通过机修水平沟使项目区增加可耕种面积1.77万亩(人均增加0.3亩),按增收600元/亩,仅此一项项目区可实现年增收1064万元,做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3.4 提高治理品位,扮靓景区

为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品位和档次,促进旅游开发,在洪崖山、千佛山小流域和荆轲山片区综合整治过程中,通过建跌水坝、护岸坝,打造水景观,栽植侧柏、栾树、五角枫等常绿和彩叶树种,为景区再添新亮点。通过几年的综合治理,水保项目区基本打造成“治理开发规模化,坡面整地梯田化,种植品种优良化,灌溉节水网络化,开发种植立体化,景点景区靓丽化”的精品示范工程。

4.创新投融资体制,破解制约“瓶颈”

投资不足是制约水保综合治理的“瓶颈”。为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治理步伐、提高治理标准,采取以国家资金为引子,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调动、项目拉动等措施激活民资,激发民力。

4.1 实行反租倒包,吸引企业投资

在水保治理过程中,选择条件成熟的项目村,由村集体把一家一户的山场承包权收回包装成项目,统一对外招商,再将出让金补偿给每家每户,形成“反租倒包”管理体制。项目区先后有涿州金邦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三昶西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北乾荣房地产有限公司、河北卓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易县新景园绿色植物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投资600多万元,承包治理5000多亩。

4.2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

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域内外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四荒’治理开发的有关规定》、《关于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参与‘四荒’开发的有关规定》等优惠政策。几年来,项目区先后有保定、石家庄、北京、天津及县内企事业单位职工等30多人投资400多万元,承包治理4000多亩。

4.3 国家资金为引子,吸引群众投资

项目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机械整地和苗木栽植时,采取国家出大头、群众出小头的办法,吸引群众投资。几年来,项目区共吸引群众投资320多万元。

5.严格落实“六制”,打造阳光工程

在水保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落实法人制、合同制、公示制、投劳承诺制、施工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因地制宜推行招投标制。

5.1 严把合同关,做好开工前的公示

首先将每个单项工程的施工地点、建设内容、规模、资金补助标准在项目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无异议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确保工程建设公开透明。

5.2 严把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理人员的作用,没有工程监理和施工技术人员检查签字的施工记录,绝不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会同财政、工程监理、施工单位4方参加联合验收,并填写验收单,工程质量不达标绝不验收结算。

5.3 严把资金使用关,强化资金监管

为了使有限的水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确保专款专用,在资金使用管理中,严格执行“三单一书一票”报账制,要求每项工程的预算单、验收单、决算单、合同书、发票齐全,缺项或不规范都不能进行资金拨付,每年邀请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通过严格落实建管制度,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区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确保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实现了打造阳光水保工程的目标。□

2014-08-16

猜你喜欢
易县水保五位一体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河北省易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易县“十二项”扶贫攻坚模式成效分析
河北省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龙南借助开工典礼宣传水保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