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东
(本溪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 本溪117022 )
人的发展进程与河流密不可分,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河流是一个城市发展建设的资源提供者,也是市民生活环境的服务者。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剧增,随之而兴起的工业浪潮对河流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导致了严重的污染。一些违规建筑也破坏了河流的防洪灌溉功能,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城市河流的生态问题。
河流系统在河流生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构成包括河流、滩地河汊以及湖泊等要素。
河流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实现3个层面的效能:
1)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2)实现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转运输。
3)起到屏障和过滤的功效。
这3个效能的作用媒介就是河流的外貌条件以及景观布局。
判断一个河流的健康程度,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1)河水流向的间断性。
2)横侧向的隔断性。
3)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的流转通畅性。
河流在平面上呈现出蜿蜒曲折的形态,造成浅滩与深潭并存的水利态势,形成复杂的水利系统,在洪水的冲刷作用下,让鱼类等浮游生物可以在水里完成生长过程[1]。
为了顺应发展的需求,20 世纪50年代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开始对水利资源进行控制,在水利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建设了诸多闸坝,使河流横侧向的隔断问题凸显,造成了其连通性被阻断。
此外,城市建设中的土地资源的扩张利用侵犯河道资源,使城市中的水利面积大幅度缩减。
同时,工业化进程的加深,使污水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河流成为污水的排放地点。
此外,为了解决洪水问题,建造堤坝,改变了原有的河流形态,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平衡。
这个过程中,对于河流周围的地貌形态的改变过程就是城市河流的渠道化。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难以避免,使城市的淡水资源受到严重挑战。
另外,它也对城市的水文循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变换作用。
比如植被面积缩减,建筑物剧增、土地硬化现象蔓延。
为了解决这些生态问题,因而提出了其自然化要求。
城市河流自然化实施的前提就是保证河流为城市保留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在人力的作用下使河流重新拥有自然特性,让河流的生态问题得到解决[2]。
自然化的落实应该从2个方面入手。
1)做到改善水质,城市的河流污染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因为这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一旦遇到暴雨骤降,这些污水就会四处流动,造成污染物的扩散蔓延。
2)改进水文条件,城市在进行建设用地规划的过程就应该注意到河流面积的问题。
应该根据以往生态状况良好时期的河流面积设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河流面积的比例,使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要实现地下水的改善。在明确了治理目标之后,治理工作就有了前进的方向[3]。
城市回归自然的过程是复杂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应该结合现实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对策。
城市河流回归自然对策主要有以下4 条:协调建设用地与河水面积、改变观念、恢复生物的生存系统和恢复自净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颁布相应的法令,规定工程建设用地不能侵占河边的土地。对那些形态较小的河汊不允许随意采取填埋行为;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河流应该进行适度恢复。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对以前进行城市建设而掩埋的水系进行挖掘,想要让城市回归自然形态[4]。
一直以来,我国在进行与河流有关的工作的进程中,都是将保护人的生命和社会财产作为首要目标,这样的做法具有合理性,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也应该兼顾河流的保护,关注河流的生态问题。在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指导下,实现让人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目标,让人们回归自然的诉求得到满足,树立起对河流的情感。
因此,在对河流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基础上,秉持开放、休闲的原则,保持其自然特色,让整个城市富有自然气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河流边缘地带有很多水陆交汇的形态地表,原有的自然生物的生存系统依附于这样的地貌确立起来,使生物种类多样,各种生物的生存景象欣欣向荣。
但是现实情况就是,这些地带在人为行为的作用下,使原有的地表形态受到破坏。植被种类的丰富性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种植和修剪的草坪。
在这种情况下,河流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原本流露的自然气质消失,让整个城市的自然美感流失。因而必须恢复丰富多样的生物系统,让城市流露自然之美。
目前,对于河道的治理仍然运用传统的技术,依旧人工式的生硬堆砌,无法满足水中生物的生存条件,致使河内生物较少,河水本身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
现实证明,这样的修复结果无法满足现实要求,更无法令人满意。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作法,引入近自然的治理方法。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治理方法的效能很高,对于城市河流顺利回归自然状态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河流的生态问题必须受到治理者的关注,让城市河流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河流与乡村的流域不同,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建设、水利工程以及生态等因素影响。
本文阐述了城市河流的渠道化问题,对于城市自然要求进行概述,进而探索出城市河流回归自然的对策。
[1]田硕. 对北京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88-89.
[2]朱伟,夏霆,姜谋余,赵联芳.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 水科学进展,2007,18(05):736-744.
[3]姜丽丽. 我国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121-123.
[4]董哲仁. 城市河流的渠道化园林化问题与自然化要求[J].中国水利,2008(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