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凤
(湘潭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湖南湘潭411104)
雏鸡暴发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报告
姚凤
(湘潭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湖南湘潭411104)
2013年4 月下旬,我市某养鸡场暴发疫情,大批雏鸡死亡,经细菌分离、人工感染雏鸡,生化试验等确诊为鸡的巴氏杆菌病。但该病与常见的禽霍乱有所不同,它主要侵害几日龄的雏鸡,引起雏鸡呼吸困难,肺部出现很多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的小结节或融合成块。现将其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该公司4月21日从本市某孵化场购回2日龄雏800只,分箱饲喂,当天就发生死亡,22-24日死亡5只,以后死亡鸡数逐日增加,在此过程他们采用了饮水中加入青霉素治疗措施,但疫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到4月28日止,共死亡雏鸡130只。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离群呆立,饮水增加,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鸡卧地不起,双翅下垂,张口呼吸,最后因窒息而死亡。少数耐过鸡,出现关节肿大,站立不稳、跛行。
共剖检12只,其中死亡鸡6只,濒死鸡3只,人工接种发病死亡鸡3只。病死鸡口腔、鼻、眼内无分泌物,肛门周围清洁、干燥,明显的变化是肺稍肿大,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突出表面的黄白色小结节;小结节切面呈干酪样,病程稍长的鸡,肺的小结节融合成块状;少数鸡肝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
呼吸毛细管管壁显著充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散布有脓性(溶解)灶,结构模糊不清,混有多量的中性粒细胞、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已发生变性、核浓缩。坏死灶周围的肺房和呼吸毛细管内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
将病鸡的肝脏血液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发现有少量两极着色、椭圆形、单个或成对的短小革兰氏阴性菌,同时将病料接种肉汤及血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后,发现肉汤混浊、表面有菌膜,后沉于管底;血琼脂上长出透明微隆起、边缘光滑、整齐、有光泽的乳白色小菌落,不溶血。将培养物涂片镜检发现有典型的两极着色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将培养18小时后的细菌接种生化培养基,能分解葡萄糖、麦牙糖、甘露醇、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尿素酶;无运动性,不溶血,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将24小时肉汤纯培养物接种2~3日龄的雏鸡0.2mL/只,皮下注射.雏鸡在一周之内死亡。病死鸡表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肝脏直接涂片镜检具有典型的两极着色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微生物学试验等诊断此次雏鸡疫病为鸡的巴氏杆菌病感染所致。
此次疫病诊断为鸡的巴氏杆菌病后,我们及时对整个雏鸡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一是将病鸡与健康鸡隔开喂养,对发病鸡注射青霉素2万单位/只,1日二次;同时将土霉素按0.1%含量拌入饲料中全群用药,投药三天后鸡群趋于稳定。二是对没有发病的鸡进行禽霍乱疫苗紧急预防接种。三是加强消毒,对鸡场每天用百胜等消毒药进行喷雾消毒,病死鸡深埋处理,为防止病原散发,配合使用5%的石灰乳处理。
本次疫病与一般的禽霍乱有所不同,它主要危害刚出壳不久的雏鸡,引起雏鸡的极度呼吸困难。病变主要局限在肺部,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节,切面呈干络样,镜检呈化脓性坏死性肺炎,而肝表面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这一特征性禽霍乱病变不明显。
在进行动物试验接种过程中,首先接种9~10日龄小鸡(剂量0.2mL/只,皮下注射),观察15天,试验鸡不见发病,解剖内脏器官也无明显病理变化。之后接种1~2日龄雏鸡,一周之内发病死亡,出现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与自然病例相同。因此,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导致这次禽霍乱流行的菌株为一弱毒型株。主要侵害出壳不久的雏鸡肺脏,引起化脓性肺炎这一的特征性病变。该弱毒菌株的血清型属于哪种血清型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根据我们调查,从同一孵化场、同一次售出其它雏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死亡甚多。由此,我们分析导致此次疫病可能是由于在孵化过程中,由于孵化箱、种蛋消毒不严,污染了巴氏杆菌,导致鸡在出壳后不久就暴发了鸡巴氏杆菌病。因此禽病的防疫工作,必须从孵化场做起。加强孵化场及种蛋的消毒,才能提高家禽的孵化率及成活率。
S858.31
C
1006-4907(2014)03-0025-02
10.3969/j.issn.1006-4907.2014.03.012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