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麻娜 周少伟 谭海峰
·病例报告·
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后复发1例
沈娟 麻娜 周少伟 谭海峰
化疗;多菌型麻风;疫发
患者,男,18岁,因“眉毛脱落,四肢麻木1年”于2009年4月在“河北省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结合病理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查菌BI:4.0。于同年4月26日于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发现自2008年开始不明原因眉毛逐渐脱落,四肢末端自觉麻木。皮肤科查体:双侧眉毛外2/3脱落,四肢末端温觉、痛觉、触觉渐退。左侧背部可见一4 cm×4 cm不规则浅色斑疹,表面平滑无浸润,无鳞屑,毳毛未脱落,皮损区温觉减退,痛觉触觉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家族史:其母为麻风患者未经治疗。该患者住院后开始进行多菌型麻风的联合化疗(MB-MDT),规范服药2年。服药期间无麻风反应发生。皮肤查菌量逐渐下降,至2011年4月查菌转阴,5月初结束化疗,临床治愈。2011年9月,外出打工劳累后出现双下肢肌肉酸痛,休息后无缓解且逐渐加重。10余天来我院以“Ⅰ型麻风反应”收入院,系统检查专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菌(-)。给予强的松20 mg早晚各1次口服,氯法齐明(B663)150 mg早晚各1次口服。1周时患者以病情得到缓解,害怕脸发黑为由,拒绝服用氯苯吩嗪。10 d左右双下肢肌肉酸痛得到较好的缓解。二十余天后强的松改为30 mg晨1次口服。40余天改为25 mg带药出院。出院月余电话随访,患者诉自我感觉良好,已停服强的松。2012年9月复诊时查菌BI:3.0,镜下可见断裂菌。因无任何症状嘱患者月余复查,未給予药物治疗。由于各种原因患者未能按时复诊。2012年11月,患者外出打工时,自觉右手拇指、食指、小指疼痛,活动受限,再次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查体:右上臂伸侧可见一鲜红色类圆形丘疹,直径约1 cm。右侧桡神经略粗大,有触痛。右手拇指、食指、小指有触痛,活动受限,无肿胀。查菌BI:3.8,镜下可见大量断裂菌及菌团。考虑麻风复发伴I型麻风反应,再次给予MB-MDT治疗加用强的松40 mg晨顿服。十余天后右手拇指、食指、小指疼痛缓解,桡神经触痛减轻。右上臂外侧的结节性红斑颜色变暗。强的松1个月后开始减量。现患者正在住院治疗中。
讨论麻风联合化疗(MDT)后复发是指成功完成了规定疗程的MDT患者,在检测期或期后又出现新的麻风体征和症状者[1]。该患者达临床治愈后,虽未出现新的活动性麻风皮损,但皮肤涂片查菌持续阴转后又出现断裂的抗酸杆菌,且菌量逐渐增加,以致出现菌团,虽无染色完整菌,符合麻风防治手册中MDT复发的诊断标准[1]。给予MB-MDT治疗,加用强的松40 mg控制麻风反应,预防畸残。
MDT复发有以下临床特点:复发时间在完成治疗后几个月至几年不等。MB复发细菌学复发先于临床复发[1]。本例患者在完成MDT后1年6个月,无任何症状查菌BI:3.0。1年8个月时查菌BI:3.8,此时出现的手指活动受限、桡神经粗大触痛等临床症状为麻风活动期表现还是麻风反应尚有争议。
MDT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持久菌。WHO推荐的MB-MDT方案尽管杀菌作用很强,短期内能杀灭菌群中耐药变异菌和敏感菌,但不能解决麻风持久菌问题。麻风MDT后复发除持久菌外,治疗不足也是一重要原因。THELEP研究发现菌量高的MB患者其持久菌也多,导致复发的危险更大。BL或LL患者在完成MDT后BI≥3.0将有利于持久菌的繁殖和复发,提示菌量高的患者MDT治疗2年可能是不够的[1]。本例患者开始治疗时BI:4.0,菌量消退较慢,直至1年11个月即化疗结束前,查菌方转阴,表明该患者体内麻风杆菌对药物敏感性较差,细菌消退慢。该患者是否有耐药菌株的出现,因我院条件有限未能做进一步的检测。治疗结束后皮肤涂片查菌持续阴转后又出现断裂的抗酸杆菌,且菌量逐渐增加,经多次皮肤查菌始终无染色完整菌,也证实了黄世梅等提出的活菌不一定都是完整菌,非完整菌同样具有活性[2]的观点。该患者复发的原因是持久菌问题还是疗程不够,或是体内麻风杆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我们尚不十分清楚。
1 陈贤义,李义忠,陈家琨,等主编.麻风病防治手册.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3-87.
2 黄世梅,郑和平,潘慧清,等.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期满后麻风菌的活性及复发的研究.中华现代皮肤科杂志,2004,1:97-98.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9.078
072450 河北省望都皮肤病防治院
R 755
A
1002-7386(2014)09-1438-02
201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