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凤
(河北省玉田县中医医院护理部,河北 玉田 064199)
消渴是多食、多饮、多尿以及形体消瘦[1],或是尿有甜味的一种病证,多由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及情志失调导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消渴基本一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不便[1]。2012-12—2013-12,笔者对62例消渴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体会如下。
1.1 诊断标准 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均参照《消渴》[2]。
1.2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均为我院糖尿病科住院患者,
男32例,女 30例;年龄 41~74岁,平均(52.47±5.12)岁;病程2.6 ~21.2 年,平均(12.6 ±4.4)年;辨证分型:肺热伤津14例,胃热炽盛13例,肾阴亏虚18例,阴阳两虚17例。
1.3 辨证施护
1.3.1 肺热伤津型 证见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多频繁,舌红,脉洪数。治宜生津止渴,清热润肺[3]。护理措施: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者可多饮用玄参、生地黄泡水,多进食天花粉、麦门冬及鲜芦根,以生津止渴。也可针刺鱼际、少商及肺俞穴,以清肺止渴。肺热津少极易引起大便秘结,可多进食新鲜蔬菜,或应用麻仁丸,以润肠通便。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禁食肥甘、辛辣食物,同时控制饮食。将患者24 h出入量准确记录好,密切观察患者尿量变化情况。
1.3.2 胃热炽盛型 证见口渴多尿,消瘦乏力,多食易饥,大便燥结,舌苔黄,脉滑数。治宜滋养阴液,清胃泻火[4]。护理措施: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七情所伤。便秘患者多食蔬菜,如萝卜、南瓜等,可饮用番泻叶泡水。该型患者易多食易饥,需特别注意饮食节制,严格遵照医嘱调节饮食,禁止食用煎炒、辛辣等燥热食物,可适当饮用萝卜汤、番茄汤。胃热盛者,针刺足三里、中脘、脾俞及胃俞穴,以泻胃火。同时,注意休息,适量运动。
1.3.3 肾阴亏虚型 证见尿多频繁,混浊似脂膏,皮肤瘙痒,口干唇燥,头晕耳鸣,乏力,腰膝痠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润燥止渴,滋阴补肾[5]。护理措施:患者保证充足休息,以防过度劳累,节制房事。饮食方面需节制,注意限制糖、盐的摄入,根据规定饮食。饥饿感明显者应尽可能多食用瘦肉、蔬菜;口干多饮者可食用止渴降糖食物,如黑豆、洋葱、苦瓜、猪胰及猪肺等。禁止食用醇酒、辛辣肥甘等食物。同时,做好24 h出入量记录,注意观察患者尿量变化,适当给予艾灸或针刺关元、肝俞、肾俞穴。
1.3.4 阴阳两虚型 证见腰痠膝软,耳轮干枯,面色黧黑,尿浊如脂,饮一溲一,小便频数,形寒畏冷及月经不调或阳萎不举,舌淡苔白、干,脉沉而细弱。治宜补肾固摄,温阳滋阴[6]。护理措施: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节制房事,保持会阴部卫生,避免感染。做好24 h出入量记录,密切观察患者尿量变化、病情变化,防治并发中风、酮症酸中毒等疾病。针刺关元、肝俞及肾俞穴。
1.4 其他中医护理
1.4.1 饮食干预 因为饮食失调是引起消渴发病的关键原因,因此消渴基础治疗关键在于饮食调节。严格根据医嘱、患者病情予合理膳食,注意定时、定量饮食。禁止食用肥甘、辛辣食物,杜绝进食各种含糖类食物、水果及饮料,如果汁、藕粉、蜂蜜及糖等。可食用少量奶制品、豆奶、蛋、鱼及肉,减少食用胆固醇类、高脂肪食物,饮食适量的五谷类、瓜果类及新鲜蔬菜类,需戒咖啡、浓茶及烟酒。
1.4.2 情志干预 消渴属于终身疾病,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彷徨、悲观情绪,对病情治疗尤为不利,因此应尽量安慰、体贴患者,耐心、和蔼地做好解释工作,以便消除患者焦虑、悲观的情绪,以利于患者心情舒畅,建立与病魔做斗争的心理准备及信心,愿意配合、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1.4.3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能够消耗体内部分热量,降低脂肪堆积,促使肌肉发达,增加血液循环,强魄健体,同时增加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建议消渴患者运动的方式为在适宜强度下进行规律性运动,以有氧运动为宜,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做操、散步等,但切勿过度疲劳。
1.4.4 皮肤、黏膜护理 消渴患者很容易出现皮肤瘙痒、干燥,口腔黏膜溃烂等症状,因此需加强注意患者皮肤的清洁卫生,督促患者勤洗澡、勤换衣服[6],每日清洗1次会阴部。皮肤干燥可应用润肤类油膏予以涂抹。如果患者阴部瘙痒,可在患者小便后,应用蛇床子、苦参煎水,或3%硼酸溶液进行洗涤。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预防压疮的发生,定时协助其翻身。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需勤于更换注射部位,以防感染。保证口腔清洁,餐后用金银花水漱口。
1.5 出院指导 正确指导患者或家属应用降糖类药物,教会患者正确掌握检测血糖、尿糖,自我观察病情及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特别强调控制饮食的必要性、重要性,注意饮食的搭配及宜忌,给予合理膳食谱作为参考。嘱咐患者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但切勿过度疲劳。定期回院做好疾病复诊,按时用药。
本组62例,通过中医辨证护理干预后,病情恢复迅速,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消渴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及身形消瘦,尿有甜味,多因劳欲过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身体阴虚等因素造成,主要病机在于阴虚燥热[7],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病变多发于肾、胃、肺部,临床根据患者多食、多饮、多尿证候,分成上、中、下三消。消渴久之机体阴虚燥热,对其他脏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引起水肿、中风及白内障等疾病,甚至还可能发生阴竭阳亡等极为严重证候。笔者根据消渴患者不同的证候特点,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获得了理想效果,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1] 陈晓辉.消渴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1):129 -130.
[2] 孟凡毅.消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5.
[3] 宋伟丽,张文娟.浅谈消渴病人的辨证施护[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1):26.
[4] 林玉.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海南医学,2011,22(16):155-156.
[5] 张廷欣.消渴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06,28(2):134-135.
[6] 王菲菲.浅谈消渴病的辨证施护[J].中医药导报,2008,14(3):61.
[7] 张邑.消渴病的中医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