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海,王 丹,吴尚昆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近些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先后发布了关键矿产名录,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无论学术界还是政府管理部门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关键矿产或重要性矿产资源的内涵均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家也没有发布权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名录。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相关研究是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差别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矿业分工,进一步提升优势矿产资源的国际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关键矿产原材料》的初步报告,将锑、铍、钴、萤石、镓、锗、石墨、铟、镁、铌、铂族金属、稀土金属、钽、钨(按字母顺序排序)等14种重要矿产原料列入紧缺名单。紧缺名单的提出主要基于《对欧盟生死攸关的原材料报告》,选择了铝、锑、重晶石、铝土矿、蒙脱石、铍矿、硼酸盐等41种矿种进行战略地位分析。通过分析矿产原材料对欧洲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性,认为一些“高技术矿产”对于欧盟保持经济竞争力,处于科技创新的前缘地位,生产精密的高科技产品及环保型产品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欧盟在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中处于比较脆弱的地位,可能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瓶颈因素。
分析评价主要选择了三类指标来衡量一种矿产的“关键性”。一是经济意义指数,将矿产品的终端用途分解,计算将这种矿产作为投入的经济部门的增值;二是供应风险指数,主要包括:生产国的稳定性和集中度、可替代性、可回收性;三是环境方面的国家风险指数。分析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经济意义指数和供应风险指数聚类后进行象限分析,然后计算出每种矿产品的环境方面的国家风险。
2012年12月,美国能源部出台《2011年关键矿产原材料战略》,从美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未来需求角度,提出了氧化钕(轻)、氧化镝(重)、钴等14种矿物原料为关键矿产。主要基于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发展,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包括:用于石油精炼的流体裂化催化剂,用于高效照明技术的荧光粉,用于风力发电的风力涡轮机以及用于新能源汽车中的永磁铁。同时对14种矿产进行了风险评估,其评估指标分为两组,一组是对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分为两个要素层,包括清洁能源需求和可替代性限制。另一组是供给风险,分为五个要素层,包括基本可用性,竞争性科技的需求,政治、监管及社会因素,对其他市场的协同依赖性,生产者多样性。每个要素层打分从1~4不等,而各个要素层分值乘以权重再加总,最后得到该矿种的评估结果。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这14个矿种在短期和中期两个时间尺度内划分为关键、近似关键、不关键三大类(表1)。
表1 美国关键矿物原料风险评估结果
欧盟关键矿产的确定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区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及环保型产品所需矿物原料;二是欧盟内部供应处于比较脆弱的地位,可能成为经济运行的瓶颈因素。从已经列出的14个矿种可以看出,主要是“三稀”矿产,即尖端高新技术所需要的矿物原料;核工业、航空业的发展均需要萤石作为重要原材料。从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来看,我国的钨、锑、稀土、石墨等居世界首位,对欧盟的关键矿产供应具有一定的影响。
美国更是基于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发展来评估近期、中期的关键性矿产,从其选择的领域即裂化催化剂、高效照明荧光粉及永磁铁等均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引领能源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所涉及矿产基本是稀土、稀有、稀散金属。我国的优势矿产除稀土之外没有进入美国新能源技术领域关键矿产的。
关键性矿产的确定是基于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确定的,并不涉及一个国家所有领域。欧盟是基于其具有优势技术、产品具有广泛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和环保型产品的稳定供应为起点来确定的;美国则为了保持并占领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高地,从长期稳定供应角度分析确定的。当然,这些关键矿产品的发布是为了从国家层面,从国际交流的层面来引导政府决策。
战略性矿产,当前确实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外对此定义主要从满足发挥技术优势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角度,同时基于安全和短缺的认识,上述所列欧美尽管从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进行分析,但基本点是一致的。1979年美国在修订原来的战略矿产和急缺矿产储备法时,给出的解释为:“在国家危急时刻,军事、工业和公众所必需的矿产,而在美国又没有找到或没有足够的产量满足需要的,即为战略矿产和急缺矿产”,虽未被国际上公认,但对许多国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国内关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概念均为研究学者提出,认识多有不同。陈毓川(2002年,《建立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和体系》)认为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必不可少,而国内不能保障的矿产资源及可影响国际市场的矿产资源;张新安(2002年《国外矿产资源储备历史及现状》)认为战略矿产系指国家安全所必需的,国内供应无法满足需要并且国外供应十分脆弱,达到了急缺危险点的矿产。尽管也考虑了安全和短缺因素,但更看重我国资源优势的发挥,其目的是推动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这与欧盟等发达国家选择战略性矿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目的是保持技术优势产品以实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战略性矿产资源定义为,一定时期内对我国国民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并概略提出评价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指标,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综合国内外的一些共同认识,结合我国的实际,本文提出包括经济安全性、国防安全性等两个方面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战略性矿产资源界定评价指标体系
矿产资源经济安全是指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能够抵御各种“天灾人祸”和竞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开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状态;二是指矿产资源对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因素侵袭的抵御能力;三是指矿产资源在日益稀缺的情况维护持续发展的状态。结合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评价指标类别,考虑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状态、经济主权安全状态及经济危机风险状态等因素,确定评价经济安全类一级指标包括支撑状态指数、抵御能力指数、持续发展指数。
3.1.1 支撑状态指数
支撑状态指数是反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体现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选取经济发展需求度、经济发展供应率、资源价格指数3个二级指标体现矿产资源开发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状态。
经济发展需求度——反映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数值越高,该矿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大,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大。
国民经济发展供应度——反映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数值越高,保障程度越高,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小。
资源价格稳定度——反映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的稳定性,数值越高,稳定性越差,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大。
3.1.2 抵御能力指数
抵御能力指数是反映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各种风险侵袭的抵御能力。
所有制结构稳定度——反映国内矿产资源开发经济主权安全状态,数值越高,稳定度越大,抵御风险能力越强,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小。
外资占有率——反映国内矿产资源开发经济主权安全状态,数值越高,抵御风险能力越小,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大。
供需协调度——反映国内矿产资源利用危机风险状态,数值越高,风险越大,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大。
3.1.3 持续发展指数
静态保障程度——反映矿产资源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数值越高,保障程度越高,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小。
后备资源保障程度——反映矿产资源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数值越高,保障程度越高,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小。
战略新兴产业重要性——反映矿产资源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重要性,数值越高,重要性越大,对国民经济安全影响力越大。
国防安全是指国家防务处于没有风险的客观状态,没有外来侵略和颠覆,不需要进行军事及各方面斗争的客观状态。国防安全的构成要素包括观念要素、经济要素、军事要素、科技要素4个方面。矿产资源国防安全是指矿产资源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对国家国防安全的影响,包括矿产资源在国防工业的用途特性及广泛性。
国防用途广泛性——体现矿产资源在国防工业中应用的广泛性,越广泛赋值越大,该矿产资源对国防安全影响越大。
国防用途特殊性——体现该矿产资源在军事、航天等领域用途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越特殊赋值越大,该矿产资源对国防安全影响越大。
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结合矿产资源的特点,从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两个方面,提出了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为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是需要进一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完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内涵,明确计算方法和公式,确定评定的等级,在评价方法上拟采用德尔斐法来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
二是深化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管理政策研究。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评价的基础,通过征求业内专家、相关部门的意见确定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分类体系,并对每一类矿产资源提出相应的勘查、开发与保护的方向,为矿产资源分类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1] European Commission.Rawmaterials:Facts and figures[R].2010.
[2] 张新安.国外矿产资源储备历史及现状[J].国土资源情报,2002(1):1-12.
[3] 陈毓川.建立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和体系[J].国土资源,2002(1): 20-21.
[4] 齐亚彬.中国矿产资源储备问题研究[J].资源·产业,2002(6): 53-54.
[5] 袁国华.确立我国的战略矿产和保护矿产[J].中国发展观察,2010(7):31-33.
[6] 陈其慎,王高尚.我国非能源战略性矿产的界定及其重要性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1):18-21,44.
[7] 王波.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的运作问题研究[J].学术论丛,2008(52):110-111.
[8] 罗晓玲,郑迪.市场经济国家矿产勘查运行机制对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管理的启示[J].世界有色金属,2006(11):8-11.
[9] 牛建英.战略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10] 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93-98.
[11] 张吉军.论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安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44-46.
[12] 迟俊杰,陈金涛.浅谈我国国防安全构成要素[J].中国市场,2011(18):132,141.
[13] 程新,沈镭.欧盟矿产资源政策走向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J].中国矿业,2011,20(7): 1-5,13.
[14] 卜小平,赵亚利,孟刚,等.对我国优势战略矿产资源出口控制问题的探讨[J].中国矿业,2009,18(6):5-8.
[15] Critical Materials Strategy 2011,U.S.DEPARTMENT OF ENERGY[EB/OL]http://energy.g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