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雅儿(1971-),女,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ISO管理体系,职业中学中学生心理等。
摘 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免不了经常要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从小缺乏关爱的学生,要更加注重批评教育时的技巧。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31-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存在一个巨大的社会隐忧:很多家长过于专注为家庭创建物质文明,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父母天天在外面打拼,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父母甚至从小把孩子放到全托幼儿园、全寄宿学校或完全交由保姆照顾。这种情况在广东沿海地区为数众多,这类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心理问题:行为习惯差,缺乏自信心,沟通能力差,极其渴望受关注,等等。
二、缺乏关爱的孩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典型的案例:我校09级计算机应用班的一位男生,父母长期在香港工作,从小由奶奶照顾大,缺乏父母的关爱,入学后,他不断故意违反班规校规。于是学校不得不请家长,对这件其他同学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他却一点都不焦急,面对满脸怒火的家长,他甚至暗暗得意,后来,在一次与他谈心时,他才向笔者坦白:“我平时学习不怎么样,长相也平平,放在班上可以说默默无闻,之所以故意调皮捣蛋,目的是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特别是父母的注意,这样他们才会关注我!”
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所有人与生俱来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孩子从小衣食无忧,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均得到很好的满足,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他们的社交需要及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当同龄人已经得到前四种需要的满足转而开始树立理想,努力向自我实现需要迈进时,他们还徘徊在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之中,极其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注与尊重,可是他们又不懂基本的社交技巧,于是唯有通过调皮捣蛋来吸引眼球,以达到受关注的目的。
三、批评教育的技巧
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找到一种妥善的批评教育方式,则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方法失当,则事倍功半,甚至会起反作用。的确,批评是一门艺术, 在批评教育这类缺乏关爱的问题学生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与孩子平行对视。如果孩子比较小,个子比较矮,在批评时教师居高临下,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受压迫的恐惧感,这样一来,可能教师苦口婆心的话语他一句都听不进,心里只有恐惧。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并注意在说话时让他注视教师的双眼,这样他才会把教师的话听到心里去。相反,有的女教师教的是高中生,高中的男生可能比有些女教师高很多,双方站在一起,教师首先得仰视他,很明显这时教师就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相对平等的地位,就很难把握批评教育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下,在开始谈话之前,双方可以坐下,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优势,这是批评教育的前提。
二是要先行冷藏自己的怒火。很多教师看到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时往往忍不住当即“火山爆发”,其实这正中孩子的下怀,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们就是想引人注目,把教师的生气当热闹来看。所以这时教师反而要作冷处理,当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再单独找犯错误的孩子,其实在“冷却”的过程中,他很可能已意识到自己的过分之处。
三是注意说话的语调。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说话的语调控制很关键,比如,教师说话时应避免大声、激动及语速过快,要低沉、有力、慢速、有条不紊,因为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这种说话方式会让教师表现出强大的控场能力,效果比大声训斥要好得多。
四是间或使用“沉默是金”的策略。学生一旦做错了事,心理上就预期教师会责备他,如果每次都正如他所想的一样,在家常便饭式的批评教育之后,学生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教师的批评以及自己所犯的过错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很快就会忘记并且会保持犯错的“惯性”,相反,如果教师间或保持沉默,学生的心理反而会紧张,并不断思量“老师为什么不批评我”,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五是不要当众批评或比较。这类学生调皮捣蛋,正是由于其社交需要及受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因此在内心深处,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渴望受尊重,如果教师多次当众批评他,拿他与其他同学相比,甚至加以诸如“你已经无药可救”这样的论断,那学生的自尊心会大受打击,以后很可能破罐子破摔,这样教师的批评教育就无法实施了。笔者认为不仅是对这类问题孩子,就是对班上其他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综上所述,对从小缺乏关爱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分析原因,讲究技巧,善于给他们保留自尊,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刘重庆,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 王善飞.职中生学习的心理障碍[J].教育与职业,2000(2).
[3] 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