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毕业生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缺乏就业竞争力而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的高校毕业生,即未就业毕业生。针对如何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本文拟从困难群体的分类、职业指导、就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指导 就业服务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各级政府、高校、学生、家长高度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将失业高校毕业生与大龄失业人员、大龄农转居失业人员、低保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随军配偶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残疾劳动者一起,列入“困难群体”[1],由此可见,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是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从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类型、职业指导、就业服务进行探索。
1 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类型[2]
所谓毕业生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缺乏就业竞争力而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的高校毕业生,即未就业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类:因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不可否认,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但如果学习能力差且又学习态度不好,没有较好地规划和利用大学时光有效学习和实践,很易会导致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特别是难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相关英语等级证书,甚至是拿不到毕业证,这些学生在求职应聘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因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而被拒之门外。对用人单位来说,学习成绩特别是专业成绩的好与差是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这说明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很可能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第二类: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求职应聘是需要成本的,例如制作求职简历等材料、到人才市场求职、到用人单位面试、购置着装装饰外表、美容改变形象等等,因而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高校招生并轨大学生交费上学后,家庭贫困大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40%,其中有20%的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大学学业。就业成本对贫困生来说又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不得不放弃许多成本投入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经济压力大,不少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加上社会关系少、急于缓解经济压力而对未来的工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等原因,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困难群体的主力军,也称为“双困”生。
第三类:因人际交往能力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据有关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个性特征、谈吐表达、形象气质也占50%,可见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卑、胆怯、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的毕业生,由于不能与用人单位很好的交流、沟通而一次次的错失就业良机,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第四类:因患疾病或身体缺陷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虽然身患疾病或身体有残疾是天灾人祸,不属于求职者的品质因素,但是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排出门外。近几年,因健康原因引起的供需双方打官司的事例也不在少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中,约定毕业生身体因素的条款也屡见不鲜。
第五类:因性别差异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生”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
第六类:因专业设置问题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设置大而空,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使得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10个“红牌专业”,专科 “红牌专业”则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报告综合了麦可思从2006届到2009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量达到100多万份。调查人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3]。不少曾经是报考火爆的专业因各个学校纷纷开设,导致专业培养人员过度,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对口就业。
2 高职学生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指导,加大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2.1 全员全程指导
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要重视过程性和全体性,努力搭建职业指导阶梯。因此,要从新生入校教育开始着手,可通过新生入学培训、职业指导课程、成功学子讲座等途径实行全员全程指导。首先要让新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及岗位,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具备的素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初步认识,其次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明晰的人生理想、职业目标和实施途径,要使学生明白,首先要自立就要先就业;其次为了成就事业,就要顺利就业;而最后为了顺利就业,就要搞好学业。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要科学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质、能力、经历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正确可行的职业方向和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的策略,明确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设计具体的活动计划,从而使全体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清晰,学习责任感强。全员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逐级阶梯式推进,针对学生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特点等因素,开展递进式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如向大一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技巧”教育,大三年级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就业讲座,如大力宣传成才观、就业观,求职与面试技巧、求职期心理抗压与减压的方法、模拟应聘的情境训练等等。同时开办职前网络教育学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职业测评和就业知识的自我学习,以此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4]。
2.2 个性化重点指导
对就业困难群体,要在全员指导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重点指导。首先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起就业困难学生档案,确立帮扶对象,避免帮扶工作的盲目性或流于形式。其次要认真分析就业困难群体中个体就业困难形成的原因及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后需要组建一支有经验、有爱心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为帮扶对象提供更为细致、有效的职业指导、咨询与服务。
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重点指导,要像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那样,分析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如职业兴趣、个性特质、发展目标、能力特长[5]等,帮助和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目标的自我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认识和构建,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从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从行为自律上严格监督,让学生因切实感受到了自己进步而逐步自信和自强,要借助职业素质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科学方法,帮助他们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当前就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调整就业心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务实就业期望,先就业再择业,脚踏实地,从一线做起,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积极、主动、自信地迎接和挑战就业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3 鼓励式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如因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帮助其改变,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鼓励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想敢说,鼓励和推动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鼓励他们去竞选学生干部挑战和锻炼自已,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尽早克服自身的不足。针对在求职中形成的自卑、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以平常心对待求职受挫,加强人生观教育,其次帮助他们分析就业现状和形势,客观分析自已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再进一步指导他们如何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增强信心,有备而战。针对家庭经济贫困和有身体缺陷的群体,可将就业政策和心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其辅导,帮助他缓解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自强自信自立,提高就业竞争力。
2.4 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教改进程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是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6],取消那些大而空的专业,要及时调整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要瞄准职业岗位需求变化,使所设置的专业及专业在校生规模与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相一致。要设置更多针对性强的技能型专业,提高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加强能力培养,拓宽专业技能实训,努力打造技能型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在实施专业招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性别与职业的匹配性,为学生选择专业时把好第一道关,采取职业指导的二级预防手段,尽可能避免或缓和因性别歧视而带来的尴尬和矛盾。
3 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
3.1 推荐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向企事业单位大力推荐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是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要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入了解和获取招聘信息,同时将企业等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现场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加强与人才市场、职业中介的联系,获取有效的招聘信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供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同时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寻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创建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等。鼓励全院教职院工利用人脉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3.2 政策服务
随着社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国家的就业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和更新,对高职毕业生特别是困难群体要推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的服务,端正就业观念。可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宣传在线访谈、政策咨询会等方式,让毕业生了解就业环境和当前就业形势,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向就业困难群体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等,让毕业生对求职和就业充满信心。
3.3 信息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快捷就业信息平台,将就业信息服务提高到新的水平。建立就业信息网,在服务功能、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通过信息网,使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可以直接上网获取就业信息。通过网上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加强联系,获取用人信息及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此外,建立专业或班级信息群,有针对性地将专业招聘信息及时转发到毕业生的手机或邮箱中。
3.4 创业扶持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措和扶持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教育和宣传活动。依托政府和企业,联系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场地用于培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选择一批投资少、规模小、见效快,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创业项目,毕业生进行宣传推介,加强创业指导,宣传政府扶持政策,完善公共服务措施,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想创业、创好业[7][8]。
3.5 就业援助
对重点服务对象设计个性化援助方案,通过技能培训、市场推介、结对帮扶、基地安置等方式实现就业
3.5.1 为残疾学生和“双困”生提供就业援助。为这类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服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活动。对这类毕业生实行动态跟踪,重点帮扶。通过实施一对一就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确保这类毕业生实现就业。
3.5.2 将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被列为就业援助对象。建立实名登记制度,继续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应用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帮助其提升就业技能。同时,与政府相关部门衔接,将其纳入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寻求政府的支持和援助。
参考文献:
[1]大学毕业生被广州列入困难群体.商务人才网,2009-03-07 http://www.35work.cn/NewsInfo.asp?NewsID=225.
[2]米学芹等.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5期P45.
[3]十大专业就业难薪资低被亮“红牌”.http://space.fetion.com.cn/33925223/viewblog_16975632.
[4]寻找高校毕业生就业金钥匙.贵州日报,2009年2月5日.
[5]赵彩瑞.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
[6]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亟待放下架子.安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
[7]六大举措帮助大学生就业.泰州日报,2009年7月31日.
[8]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会, 2005(1).
注:此论文为2013年度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立项课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BZZ16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潘文利(196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