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淘金中国20年

2014-04-01 11:46苏杨
齐鲁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卡梅隆泰坦尼克号好莱坞

苏杨

好莱坞的中国“三级跳”

进口片的到来,最初背负着“拯救中国市场”的使命。

中国电影本来盛极一时——1979年全国观影人次高达293亿,那是个全民观影的时代。到了1980年代,由于电视、录像带以及盗版的冲击,电影市场不断萎缩,全国各地的影院要么关闭要么入不敷出;至1990年代,全国的年观影人次已经只有3亿上下。

1992年,时任中影公司(即今天的中国电影集团)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采用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方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目的是用发行收入扶持贫困地区的电影事业。

1994年底,广电部终于批准这一建议,允许中影公司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后来被称为“10部大片”,其中美国占1/3,欧洲占1/3,其他国家占1/3,可如今已经演变成美国大片占绝大多数。

“10部大片”计划无疑给当时萧条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影首先与香港嘉禾达成初步协议(当时香港电影还属于进口片),随即惊动了觊觎中国市场已久的美国八大公司。

经过长时间的商讨,1994年,中影与美国华纳兄弟达成协议,同年11月12日,中国首部以票房分账的发行方式引进的大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和郑州等六大城市进行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 这便是进口大片在中国的开端。《亡命天涯》在中国拿下2500万票房,这也是当年进口片的总成绩。

1995年,《真实的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等7部大片轰炸中国市场。《真实的谎言》在国内卷走1.02亿,成为第一部票房过亿的进口大片。加上同年上映的《阿甘正传》、《红番区》等,进口片票房占总额的80%。

随后《拯救大兵瑞恩》、《偷天陷阱》、《完美风暴》、《珍珠港》、《泰坦尼克号》等进口大片纷至沓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进口大片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

2012年,中美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每年的进口大片份额从20部提高至34部,而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大片的票房分账比例也从13%提高到25%。再加上每年约30部被中国买断版权的批片,总的算下来,每年在中国公映的海外片已经有六七十部之多,平均每个月能有5部以上。

从进口片的年度总票房来看,1998年为14.4亿,《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就贡献了3.6亿,占全年总额的25%。1998年之后,进口片的票房在20亿以下起起伏伏。直到2009年,因为《变形金刚2》和《2012》的大卖,当年总票房历史性地达到27亿,2010年突破40亿,2011年突破60亿,2012年达到88亿,成功实现“三级跳”。

卡梅隆:

一个人打败所有中国导演

进口片在中国的成长历程,卡梅隆是真正的开拓者,功不可没。

1998年,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疯狂拿下3.6亿票房,这一历史纪录保持了11年之久,直到2009年才被《变形金刚2》(约4.5亿)打破。

历史似乎在重复。

《泰坦尼克号》的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消费在大都市的中等收入者之中的兴起,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繁荣的时代,也在冲击中国电影的同时引发了中国电影的新的选择。2002年以《英雄》为标志的中国“本土大片”的产生深受其影响。

但到了2012年4月,这部电影的3D版在中国上映,仅仅第一周就创造了超过4亿票房,仅一周就超出了1998年的全部票房。在中国市场的总票房更高达9.7亿。

一部同样的电影,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演职员,同样创造的票房奇迹。看起来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一次重复而已。但其实重复并不是简单地周而复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同时美国电影主导世界电影的局面也并没有改变。

《泰坦尼克号》就是昔日年轻的观影者对于自己的青春时代的缅怀,对于错过了当年的观影高潮的人们则是一次体验经典的机遇。于是乎这部电影再度走红。

2010年,同样由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与国内观众见面,虽然正值冬天,中国的北方冰天雪地,但竟然有观众通宵达旦排队,最终该片以13.78亿收官,中国市场第一次出现了2亿美元票房的影片,其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卡梅隆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超级巨星。但中国本身的变化所造成的改变也同样或者更为重要:当年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全球来说无足轻重,中国电影市场也处在自身最低迷和最艰窘的时刻。人们从《泰坦尼克号》的上映所看到的是这个市场所具有的潜力,但这种潜力还没有化为本土电影工业的兴盛。而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增长最快,最重要的市场。

漂在中国的美国人:

混战20年,又回到原点

卡梅隆是一个传奇,而更多美国人淘金中国电影市场的故事,则是一系列传奇的开始。

1995年,美国人Peter Loehr跑到北京来,是为了在这里拍几部电影。他不代表什么大公司,头顶也没有“好莱坞人士”的光环,之所以萌发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因为他在日本做电视制作和艺人管理时,接触了许多以张元和王小帅为代表的年轻导演的电影。

他为他单纯的电影创作冲动设置了一个庞大的主题:让年轻人拍电影给年轻人看。

于是他成立了工作室,合作对象是之前拍MV时认识的导演张扬。有一些影片拍出来了,但各地发行商以“这种类型的影片不会有票房”为理由拒绝发行,罗异就带着拷贝跑到每个有电影院的城市,与当地发行单位的领导喝下几轮酒,再放片给他们看。在7个星期和28个城市的推广之后,罗异拿到了北京、上海和成都三个城市的放映机会,其中成都发行方愿意接片的理由还因为片名里面有“麻辣烫”。

最终这部叫做《爱情麻辣烫》的电影在1997年以300万元的制作成本拿下了3000万元的票房,仅次于当年横扫全球的大片《泰坦尼克号》。这样的记录让罗异一夜之间成了焦点,诸如“中国的好莱坞先生”之类的称号和他流利的中文一起被媒体频频提及,在这些媒体的定义里,他的工作室是中国第一家集独立制片、营销和发行为一体的民营电影机构。

2012年4月,罗异开始担任传奇东方公司CEO。这是传奇影业第一家海外分公司,传奇影业制作的《盗梦空间》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在中国都受到广泛欢迎。他们和中影达成了合作,而罗异要做的事情,则是以东方故事为主题、以魔幻和特效为特色的大制作。

传奇人物之外,是一系列元素的改变:

《亡命天涯》1993年在美国公映,1994年底才来到中国,晚了一年多。2003年之前,中国电影市场上放映的进口大片都是“老片”,时间要比美国本土晚1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2003底,好莱坞科幻巨制《黑客帝国3》在中国与全球同步上映,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同时与美国观众看到某部好莱坞大片。

2004年,第二部全球同步公映的电影《后天》敲定5月28日凌晨上映,但由于时差关系,中国观众先于美国观众12个小时看到该片。2007年的《蜘蛛侠3》,中国的公映时间则比美国本土早了两天;2008年的《钢铁侠》,中国则比美国本土早了3天。

至今,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同步公映已成为家常便饭。

由于进口片对市场的刺激,中国电影人也找回了一些勇气。2000年,于本正执导的《生死抉择》拿下近1.2亿票房,远远超过当年的进口片票房冠军《精灵鼠小弟》(2080万)。

2002年,《英雄》狂卷2.5亿,将当年的进口片票房冠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5900万)甩出好几条街,国产片从此成为好莱坞大片的强劲对手。一直到2006年,国产片连续5年成为票房冠军。

近几年,由于引进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业界一度高呼“狼来了”,尤其是2010年的《阿凡达》,将国产片打得体无完肤。

到了2013年,《泰囧》、《西游·降魔篇》、《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国产片,把一批进口片打得无还手之力。

拉锯战还在进行,好莱坞进军中国20年后,混战依旧。endprint

猜你喜欢
卡梅隆泰坦尼克号好莱坞
《泰坦尼克号》经典桥段(视频)
《泰坦尼克号》(海报)
《泰坦尼克号》(海报)
谁吃掉了泰坦尼克号
拿到卡梅隆180页的剧本和600页的笔记,罗德里格兹只改了几处奇观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闭上眼睛数到十